<p class="ql-block">昆明,简称“昆”,别名“春城”、“花都”,是云南省辖地级市、云南省省会、特大城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中部地区。昆明市有金沙江、南盘江、红河三大流域。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约3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战国至东汉初,滇池周围的“滇人”建立滇国,创造了“滇文化”。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将滇池地区纳入中原版图。765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国时称鄯阐城。</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2日,凌晨,暴风,我独自踏上Z53次列车,南下昆明,开启了云南休闲之旅。</p> <p class="ql-block">因列车晚点,原本13日十点三十六分到达的列车,下午三点方驶进昆明站,参观博物馆的计划只得作废。被堂姐和姐夫迎进酒店,与姐姐姐夫们一番契阔后,结伴前往金鸡碧马坊。</p> <p class="ql-block">坐公交车到东寺街,穿过商铺林立的小街拐到同样繁华碧鸡巷,出去便是碧鸡坊。</p> <p class="ql-block">江夏堂,是黄姓的一个堂号,源于江夏郡,代表着黄姓人的郡望和发祥地。江夏堂不仅代表了黄姓人的郡望和发祥地,还蕴含了褒扬黄姓人“孝”“德”及“天下无双”之意。江夏堂也是黄姓人祭祖和聚会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据说当太阳将落,余晖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金碧交辉"的奇观。相传清道光年间,这个奇观曾经出现过一次,如今我只透过落日余晖中金色的金马坊看到了碧鸡坊。</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金马碧鸡坊旁吃罢晚饭(过桥米线),徒步前往昆明老街。</p> <p class="ql-block">忠爱坊,始建于元代,是人们为了纪念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平章政事的功德而建。之所以取名忠爱坊是缘于塞典赤在滇时,体贴民情,造福于民,谓其“忠于君而爱于民”。旧时,昆明南城外,有金马坊、碧鸡坊和忠爱坊三座牌坊。因三座牌坊呈“品”字形,故称为“品字三牌坊”。</p> <p class="ql-block">老街外的“西南联大”与“云南讲武堂”,看情形应该只是雕塑造型,而不是旧址吧?</p> <p class="ql-block">昆明老街,如果说成都有宽窄巷子,在海有新天地,那么昆明就有昆明老街。昆明老街光华街,东起正义路,西至五一路,全长435米,是昆明城中仅存的具有昆明古朴风貌的老街。在这里可以吃到口味正宗的小锅米线,可以淘到光怪陆离的云南古玩,可以找到历经百年的药铺。光华街用他斑驳古朴的胸襟包容着昆明的古今。昆明老街的历史可追溯到大理国时代,经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建立。现今尚存的昆明老街的格局,就是从清代康熙年间云贵总督在此建署而逐步开始形成的,昆明老街的建筑,主要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纸片楼,位于昆明五华区光华街108号(与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相邻)。的两栋独特建筑,因其正面视角极窄、形似纸片而得名。纸片楼建于20世纪上半叶,见证了昆明的抗战历史与城市变迁,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建筑融合了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其中一栋(傅氏宅院)曾于2006年因城市发展整体迁移至现址。现为网红打卡地标,以复古摄影和夜景灯光氛围著称。纸片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历史价值与美学吸引力,成为昆明老街"时光停驻"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4月14日,我们坐公交前往海埂公园,看一看滇池还有没有没飞走的海鸥。</p> <p class="ql-block">进入海埂公园,滇池便映入眼帘。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湖边小路迤逦向东而行,岸边古木参天,身侧湖水清且涟漪,整改后的滇池与十五年前比果然漂亮了许多。只是,见过了大江大河的我,如果再用浮夸的言语来描绘滇池,我怕那</p> <p class="ql-block">微风不燥,我们便找了树荫,静静地坐上片刻,天透过树木给我的感觉像是深不可测海洋,翻卷着层层浪花……</p> <p class="ql-block">想去海埂大坝看看,于是我们返回入口处,向西行去。</p> <p class="ql-block">果然还是有没有飞走的海鸥,只是不近人,没法跟它们互动。</p> <p class="ql-block">湖边树上的鸟巢。</p> <p class="ql-block">滇池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游轮码头。</p> <p class="ql-block">湖中的铁柱上停驻的苍鹭,如果不动,与雕塑无二。</p> <p class="ql-block">过了缆车站不远有一座西园隧道工程纪念碑,再往前就又回到了湖边,堂姐夫说已经到了海埂大坝(过后看地图,好像方向不对,我们并没有走到大坝)。除了水还是水,没有多少景,我们便原路返回了。</p> <p class="ql-block">九尾狐。</p> <p class="ql-block">滇池附近没有啥好吃的,我们坐车返回酒店,在酒店附近吃了人生第一次的海底捞,果然服务很到位,呵呵!</p> <p class="ql-block">4月15日,上午参观云南省博物馆,云博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广福路6393号,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16500平方米,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是云南省最大的文物收藏单位,同时也是云南省可移动文物最大、最具实力的研究机构和文物鉴定机构,是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拥有六大基本陈列《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南中称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云南》《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风云百年——近现代时期的云南》讲述了从古至今云南大地的悠久历史;专题展览《窑火斑斓——云南省博物馆陶瓷精品展》展示了云南省博物馆藏的精品瓷器;位于一楼的4个临时展厅常年展出不同的精彩展览。</p> <p class="ql-block">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展览围绕重大地质发现、重要遗址,展示云南史前时代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展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渊源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宗教艺术和文化差异。该展分为生命大爆发、恐龙世界、从猿到人、新石器时代4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云南元谋人挖掘现场再现。</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云南</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代表陶器:鸡形陶壶</p> <p class="ql-block">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世人揭露云南青铜文化的真实面貌;以全省为视角,以滇国为重点,再现司马迁笔下神秘的“滇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边疆部落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前国家性质的“酋邦”社会,最终并入西汉帝国“大一统”版图的具体历程。展览分为云南青铜器时代的开端、云南青铜时代概况、西南夷的翘楚——滇国、汉代的益州郡4个部分,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形象化的展现,以及精美文物的直观陈列,做到历史感与审美效果的统一,使观众“重返古滇国”,重新认识云南青铜文化的光辉灿烂,感受云南古代文化与内地的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的连续性,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保持国家安定团结,民族和睦相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做出“以古例今”的典型示范效应。</p> <p class="ql-block">双耳陶罐(战国)。</p> <p class="ql-block">三支俑铜灯(西汉),灯座主体是一个饰汉代服者,戴帽,头顶一灯,双脚跪地 ,两肩伸开上曲,手持两灯,呈对称状,整个形体为 “十”字形,上部呈山字状,高42厘米,宽48厘米,重6.3千克,头顶、双手各有一灯盘。该俑灯分四部分范畴后再拼合而成,手臂、头部均可与躯干分离,拼缝整齐,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在范畴的基础上,男俑的眉毛,短髭须,还用线刻手段加以细致刻画,脐部也有线刻的斜带交叉为饰。男俑表情恭谨严肃,大眼阔鼻,神态古拙,饶有“胡风”,头部缠绕一圈丝带,在额前结成竖立小髻。俑灯虽是汉式题材,但跪俑形象却具有明显的地方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孔雀盖提梁铜壶(东汉)。这件提梁壶有盖,盖顶立一开屏的孔雀。直口,微向内敛,鼓腹,平底,圈足,肩及腹部各有宽带纹一道,肩上有左右对称的双环,链接龙形提梁,是一件汉式器物融合滇文化元素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滇青铜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青铜的使用和宗教、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宗教与祭祀活动是滇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滇人信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中国古代一些重大礼仪在滇人的宗教活动中都得到详尽的展示,令人叹为观止,这是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向西南地区延伸的自然结果。</p> <p class="ql-block">鎏金骑士贮贝器(西汉)。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古滇国(西汉时期)文物,晋宁石寨山10号墓出土。束腰圆筒形,器身两侧对称雕铸虎形耳,平底,底有三个虎爪形足。器盖正中铸有一个鎏金骑 士,头梳椎髻,腰佩长剑,穿紧身衣裤。通体鎏金显然是身份显赫。其坐骑之马昂首挺身,张口,翘尾,显得十分威武。盖周立雕四牛,腰肥体壮,抬头垂尾做行走状。整个器物装饰题材由动物到人物,或高或低,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杀人祭鼓铜贮贝器(西汉),器形似铜鼓而有底,鼓面可开启,是为器盖,器内贮海贝。这件杀人祭鼓铜贮贝器着重表现西汉时期由古滇女性贵族主持的盛大农业祭祀场面,即祭农神仪式。中央的三个铜鼓重叠成的铜柱是祭祀的神坛,整个器盖上共铸有三十二个人、马、牛、犬各不等,可大致分为两组,一组为表现滇贵妇的“播种初耕”场面,一组为表现血祭的场景。这件器物不仅展示了滇国的农业祭祀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一面,通过雕塑和纹饰记录了重要历史事件,是古滇国无字史书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战争场面贮贝器盖(西汉),器盖上饰一组人物,反映了滇族与昆明族军交战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杀人祭柱铜贮贝器(西汉),器形似铜鼓而有底,鼓面可开启,是为器盖,器内贮海贝十余公斤。器高21厘米、口径24.5厘米、盖径31厘米。器身腰部一周,有线刻人物。器盖上铸造立体群雕,表现一祭祀广场上的礼仪 建筑、器用设置,及其人物活动。计有1碑、1表、2铜鼓、52人、1猪、1犬、筐篮17、罐11、布帛5匹、纹锦1幅、鸡1只、鱼2条、薪当三捆, 以及主祭者乘坐的肩舆1部,施用于刑徒的栓桔、绳索,执法者佩戴的长剑、盾牌、盔甲等物。2013年8月19日,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狩猎场面铜贮贝器(西汉),贮贝器是由两鼓上下重叠焊铸而成,上鼓器盖单独制作,下鼓焊铸一底,以活扣与鼓身相连。该器上鼓足部焊铸4头卧牛,胴与腰部之间有4个绳纹耳。器盖上铸有立体狩猎场面:三人身背长剑,其中两人骑马,左手握缰,右手持兵器,策马共同追杀一头奔跑中的鹿,有一人通体鎏金,另一人站立于器盖中央,双手执长兵器(已残),欲猎杀另一头鹿。此人前后各有一犬,做欲扑向两鹿状。两骑士马下还分别有一兔一狐。</p> <p class="ql-block">贮贝器是由两鼓上下重叠焊铸而成,上鼓器盖单独制作,下鼓焊铸一底,以活扣与鼓身相连。该器上鼓足部焊铸4头卧牛,胴与腰部之间有4个绳纹耳。器盖上铸有立体狩猎场面:三人身背长剑,其中两人骑马,左手握缰,右手持兵器,策马共同追杀一头奔跑中的鹿,有一人通体鎏金,另一人站立于器盖中央,双手执长兵器(已残),欲猎杀另一头鹿。此人前后各有一犬,做欲扑向两鹿状。两骑士马下还分别有一兔一狐。</p> <p class="ql-block">叠鼓形战争场面铜贮贝器(西汉),高53.9厘米,盖径33厘米,以其独特的上下重叠两鼓设计,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壮观场面。整器由铜焊接而成,内部贮存着珍贵的贝类,是古代军事装备的精致体现。两鼓的器身纹饰相同,胴部铸有羽人及木船图饰六组,腰部则饰有牛形和舞人形纹,足部及胴部上刻有以三角齿纹和同心圆涡纹为主的带形纹饰。盖上的战争场面栩栩如生,描绘了二十二人物和五匹马,其中央有一骑士,形体较大,似为主将。此人戴盔掼甲,右手执矛,作下刺之状,生动地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骑兵与步兵协同作战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云博镇馆之宝之一:牛虎铜案(战国),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大牛与小虎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牛虎铜案是一种放置祭祀品的礼器,它反映了古滇人的活动轨迹、社会生活、礼乐制度及文化风貌。牛虎铜案作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设计和制作表现出古代滇国战国时期的高超工艺水平和对自然与文化元素的深刻理解。因其具有较高的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牛虎铜案也被称为滇文化青铜工艺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云博镇馆之宝之一:滇王之印(复制品),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金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曲,背有鳞纹。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p> <p class="ql-block">牛头铜扣饰(西汉),高9厘米、宽11.2厘米。扣饰为一大牛头的两角上各卧一小牛。额前另铸一牛头。其下有二蛇盘绕,蛇口咬住大牛头之双耳。</p> <p class="ql-block">女骑士铜扣饰(西汉),器物表现了一位女骑士策马奔驰的场面:人物鎏金,着高领长衫,一手控缰,一手扬起作投掷兵器状。</p> <p class="ql-block">骑士猎鹿铜扣饰(西汉),高14.4厘米,宽24.1厘米,江川李家山出土。一骑士骑马逐一鹿:骑士头部前后有两块片状饰物,臂上戴宽边玉镯,左手控缰,右手持矛作刺鹿状,鹿仰首嘶叫;其下有二蛇盘绕,一蛇咬住马尾,另一蛇咬住鹿足。</p> <p class="ql-block">鎏金骑士猎鹿铜扣饰(西汉),</p> <p class="ql-block">立鹿铜针筒(东汉),通高27.5厘米,整体作圆筒形,器身遍布蛇形花纹;器盖与器身口沿处均有对应的小耳,盖顶立一鹿,四肢弯曲,尾上扬,侧首张望,作惊惧状。</p> <p class="ql-block">铜鱼杖头、长方形斗牛铜扣饰、人形柄铜剑(战国)。</p> <p class="ql-block">鎏金二豹噬猪铜扣饰(西汉),</p><p class="ql-block">该器长14厘米,宽5.4厘米,背面有“ L ”形扣,出土于晋宁石寨山,表现的是两只豹子与一头野猪的生死搏斗场面。以往研究认为早在春秋时期,云南楚雄万家坝遗址就出土了"鎏金器物",但通过现代科技分析,万家坝出土器物的"鎏金"是因为表面有一层铜锡合金的小箔片覆盖形成的。这件“鎏金二豹噬猪铜扣饰”上真正采用了鎏金工艺。古代的鎏金技术是用“金汞齐”——先将黄金打成薄片并剪碎放入水银中加热到400℃使黄金熔化,冷却成"金泥",然后均匀的涂抹到器物表面,边烘烤边捶打,水银蒸发后黄金就附着在器表上,最后用玛瑙压子压磨,使金粒空隙减少,器物光亮如新。</p> <p class="ql-block">铜房子模型扣饰(西汉),此房屋模型表现的是一组干栏式和井干式相结合的礼仪建筑及祭祀活动。背面铸有榫扣。建筑为长脊短檐人字形两面坡屋宇5座(其中1座仅剩柱脚)。正中主室为井干式建筑,围以柱架平台,钩栏与其余建筑相连。中庭檐前立一牌,下段雕刻阶梯5级,双行,上段无梯级。右侧另有板柱构筑的斜坡由地面升至平台。主室正中开窗,中露女人头部,可见其颈后长髻。前堂及其余建筑平台、钩栏及前庭,计有人物28个,做跪坐、持物、宴饮、吹奏、舞蹈等状。在主室窗右侧,端正跪坐一男一女。左侧设一俎,上置一牛肩胛骨。俎后坐一人,右手持笔状工具着于牛肩胛骨正面。案前跪伏一人,面对牛肩胛骨。主室主室右侧柱后立一对拥抱男女,下体裸露。庭前柱间缚两牛、两马,另有三猪、一犬、一鼠等动物散处。此干栏式建筑组群,布局、结构和用材等方面都比较合理,而且装饰华丽,功能齐全,很有可能是当时滇王或滇国贵族的住所或议事厅的再现,其表现内容当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p> <p class="ql-block">南中称雄(东汉到初唐的云南)。展示了东汉至魏晋时期,中原政局动荡、朝代更替频繁。在云南,盛极一时的滇王国逐渐走向衰落,导致了青铜文化的没落。战乱加剧了人口流动,大量汉族迁入云南,为云南带来了汉文化的春风。汉文化与云南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渗透,也加速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步伐。展览分为汉民南迁、南中大姓、霍承嗣墓、大姓没落4个部分,以汉夷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主线,选择标志性的目的在于展现处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自古以来就与中原内地的紧密联系。使观众在感性了解云南历史的同时,感受到云南古代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陶镇墓俑(东汉),</p> <p class="ql-block">汉孟孝琚碑,此碑是东汉时孟璇,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孝琚”</span>的墓碑,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9月在昭通县东乡白泥井附近杨家冲子马姓舍旁梁堆前出土,移置城中凤池书院。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建亭保护,将碑嵌在亭中壁间,出土时上截已缺现存高1.4米,宽1米,遗文直行隶属二百六十字,碑側浮離龙虎,惜不全,正面小脚完整刻有龟蛇。立碑的年代可能是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碑文叙述孟璇的曾祖和他的父亲都在四川做官,璇少时随父在川受《韩诗》兼通《孝経》,与蜀郡和氏通婚。碑的形制文辞书法也都是东汉同行的格式和风尚。它反映了南中大姓和汉族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西南古代民族史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p> <p class="ql-block">在一楼文创店看到了云博镇馆之宝:银鎏金镶珠金翅鸟的文创,才发现漏了一个馆之宝,又急忙返身跑上三楼的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迦楼罗)•宋,高18.5厘米,重125克。这只金翅鸟通体鎏金,呈昂首展翅欲飞状,头部有美丽的羽冠,尾羽上镶嵌水晶珠,立于莲座上。金翅鸟梵名迦楼罗,汉译为大鹏金翅鸟,为佛教护法神中的天龙八步之一。此鸟先将头、翼、身、尾等锥出,经细部镌刻,再焊接为整体,清晰的羽纹,缀以水晶珠饰。细腻的工艺和绝妙的造型使这件作品精美绝伦,亦代表了大理国金银器工艺的高超水平。此物件于1978年大理塔塔顶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时间有限,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与风云百年(近现代时期的云南)只能留待以后了。十一点,我匆匆忙忙自博物馆出来,前往官渡古镇,与早就进入古镇游览的家人汇合。官渡古镇,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主城东南郊8千米处,地处滇池北岸,东南邻矣六乡,南濒临滇池,西连六甲乡,北接小板桥镇。官渡古镇历史悠久,是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诏大理国时期,已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因临近滇池,先人们以捕食螺蛳为生,长久以往,螺蛳壳堆积如山,古称“蜗洞”。现存的许多古建筑就建在这一新石器时代贝丘文化遗址上。</p> <p class="ql-block">时间关系,官渡古镇我只在门口打了个转,就会同家人返回了酒店。下午两点半左右,登上来往大理的高铁,奔赴洱海。</p> <p class="ql-block">后记,多次进滇,昆明总是作为中转,从未走走看看,今次虽然依旧匆忙,依旧留有遗憾,总算不是一无所获,何况,昆明,我还会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