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肌理,让红色基因在青春里流淌

明眼视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濉溪县城关学子雨中探秘石板古街</h3> <p class="ql-block">  五月的濉溪古城在细雨中洗去浮尘,青石板路上的水痕映照着历史的光泽。5月14日,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九年级1班的学子们踩着温润的石砖,沿着石板街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上了一堂行走的“家乡文化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石路上的时光漫步:从商业脉搏到历史年轮</p><p class="ql-block"> 雨后的石板街泛着青灰色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苔痕清香。同学们从凝曦门拾级而上,抚摸着复原古城墙上斑驳的砖石,指尖仿佛触碰到了时光的纹路。“这些城墙砖每一块都有编号,是按照明清规制复建的。”古城工作人员的讲解让冰冷的砖石瞬间有了温度,同学们望着城下鳞次栉比的老字号商铺——百年金店“金城银楼”的鎏金招牌在雨丝中闪烁,“石板街石磨麻油”的香气混着水汽扑面而来,真切感受到这条全长1200米的老街如何从隋唐时期的漕运重镇,历经千年风雨,成为皖北商业文明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张俊熙同学站在自家老字号店铺前,自豪地指着门楣上“诚信为本”的匾额:“我爷爷说,这块匾是太爷爷在民国时期挂上去的,当时石板街商贾云集,各家商铺都以‘和气生财、童叟无欺’为经营之道。”同学们沿着青石板路前行,听着商铺兴衰的故事,看着现代文创店与传统手工作坊比邻而居,在历史与现代的商业脉动中,读懂了“传承”与“创新”的共生密码。</p> <p class="ql-block">  行至一段破碎的石板路前。“这是1938年日军侵占濉溪时留下的历史印记。”陈柯臣同学的声音低沉,“当年石板街的商贾百姓曾自发组织护街队,用木箱、石板构筑防线,试图阻挡侵略者的铁蹄。尽管日军纵火焚烧了三分之一的商铺,炸毁了部分古城墙,但老街的核心肌理——青石板铺就的主街、承载商业精神的老字号、刻着‘信义’‘仁和’的门楣匾额,都在战火中被百姓用生命守护下来。”</p> 如今的石板街,新铺的青石板与留存的旧石砖交错排列,如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商业繁荣与历史伤痕在此交织,却让老街的韵味愈发厚重——它不再是单纯的商业街道,更是一座露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默默诉说着濉溪人民在战火中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民族精神的不屈故事。当同学们的脚步踏过历经修复的石板路,触摸着新旧交融的建筑肌理,渐渐懂得:所谓“独特的韵味”,正是先辈们用热血与智慧在废墟中重建的勇气,是无论遭遇多少风雨,都始终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自信。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列馆里的青春对话:革命星火点亮信仰之光</div> 穿过镌刻着“华胜”的竹制拱门,濉溪县青年运动史陈列馆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担任讲解员的淮北市十佳少年、淮北一中学生纵天妤,以清亮的嗓音拉开了历史的序幕:“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同年,濉溪第一个进步青年组织——临涣青年社在石板街8号诞生,从此濉溪青年的奋斗脚步便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br> 在《革命星火点亮濉溪》展区,朱务平烈士的事迹让同学们驻足良久。陈列柜里泛黄的《向导》周报上,1925年刊载的《临涣青年运动概况》一文,记录着这位革命先驱在宿县二高组织学生运动的壮举。“狱中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牺牲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当李雨桐讲到朱务平烈士在雨花台英勇就义的场景时,展厅里一片静默,丁梦雨同学红着眼眶说:“以前在课本里学革命先烈,今天看着他用过的钢笔和手稿,突然觉得‘信仰’二字有了具体的模样。”讲解中,同学们仿佛“参与”到了1948年濉溪青年支援淮海战役的支前队伍中,“运送弹药”“抢救伤员”的互动环节,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每一个平凡的青春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光芒”。<br> 讲解中,同学们仿佛“参与”到了1948年濉溪青年支援淮海战役的支前队伍中,“运送弹药”“抢救伤员”的互动环节,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每一个平凡的青春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