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征文文稿品读(十六)

荆郢豪客 

<p class="ql-block">  刚从农村抽到工作单位不久,上级发文“知青必须重新回到插队的地方去”。这一决定如同从悬崖上坠落下来,有种万劫不复的感受。这样一来,刚安置的工作没了,又得去受二茬罪,也不知何时才能抽回城?那种绝望和失落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春节刚过,我又拎着先前在知青点发的那个捡棉花的竹篮回到了原来下放的地方。我们知青点一溜儿上10间的房子孤零零的竖在田中间,上不着村后不着店。那天,我从长途汽车上下来,沿着每天出工往返的那条小路向知青点走去。当走到我们的房屋前,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破败的景象。自从我们知青返城后,这里就没人住了。返城离开时,根本就没打算再回来的。因此房门也没锁,行李也没拿。走进我原来住的房间,打开箱子,里面空空如也。挂着的蚊帐也变得黢黑,床上仍铺着厚厚的稻草。湿漉漉的被子本想拿出去晒,可是门口仅有的几根凉衣绳巳晒满,看来晩上只能滚稻草了。夜幕降临,当去开灯时,开关绳子又被我拉断了。昏暗的灯光一闪一闪的,最终灯泡丝还是断了。关门时发现关不上,因为沏的墙沙多水泥少,砖沏得不牢掉下来,门框无法嵌住,无奈只好找来几根木棍将门顶住。</p><p class="ql-block"> 一阵凉风吹开我的双眼。当从梦中惊醒,心里的余悸久久难以散去,几十年来类似这样的情景常常入梦。是人就会做梦,梦的来源取自于我们清醒时在大脑的某个犄角旮旯中想到的,每个人的梦都会受到个人过去全部生活和经历的影响。按照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的概念,梦就是潜抑材料的一种表现,尘封记忆是梦的主要源泉。虽然知青岁月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但那段经历无论美妙、荒诞、痛苦都封存在我们大脑的硬盘里挥之不去。因此,曾经过往的那些琐碎片断,还会常常悄无声息的在梦中浮现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小力《悠悠岁月知青情·亦梦亦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刘小力向《知青岁月》征文供稿后,曾在知青群里说,这篇文章她是想到哪,写到哪。</p><p class="ql-block"> 如果以为,她的想到哪就写到哪,是拿起笔来,便毫无谋篇布局的信马由缰,那就错了。我看,她把这篇《亦梦亦真》放在《前言》以后开篇的第一段,就不是信马由缰,而是为全篇起一种精神总领的谋篇布局。后面的分篇,先后排序也都是有内在之“谋”的。特别是最后一篇《白杨树下的遐想》,显然是必须用以尾首呼应“亦梦亦真”的。</p><p class="ql-block"> 再看节选的《亦梦亦真》。如果真的想到哪写到哪,语序第一句应该是“那天,我做了一个梦”。但她不是这样,而是想到把这句隐去,直接进去梦境,以造成“亦真”的效果。我就被她这么一个“亦真”给恍惚了:怎么?有这事?还是上级发文下来的?直到后来她“吹来一阵凉风”,才算还原了“亦梦”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怎么能说她是想到哪写到哪?明明有谋篇在前。</p><p class="ql-block"> 当然,有了在前的谋篇,具体展开,她的文笔行运自如,把个梦境写得真的似的,那倒确实是想到哪写到哪了。而且梦“想”得蛮好,写得也蛮好,如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她的想到哪写到哪,里面这个“想”字,不光是想怎么“谋”文章的篇章结构,还是有什么想法就直抒胸臆给写出来的意思。还是时不时的有什么“想”法,就随之流出笔端。这样的想到哪写到哪,文法叫做“夹叙夹议”。叙与议浑然一体,则“叙”得相宜得彰。而这,正是她文章的特色和有所成就。 </p><p class="ql-block"> 至于她这篇“亦梦亦真”里面的“想”是什么?“一阵凉风”吹醒她那一段,已经写得再清楚不过,无须我再赘言。受她的文章的启发,我倒有这样一个想法:</p><p class="ql-block"> 当过知青的,口头说喜欢下放都不算数。除非梦到自己被下放还欢天喜地,那才真叫喜欢。</p><p class="ql-block"> 我不大相信有谁能这样。</p><p class="ql-block"> 所以,刘小力之“想”的率真坦诚,确实是想到了哪就写到了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