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戏剧之城:在雅典街头与悲剧之父们相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现代城市的喧嚣夹缝中,雅典(Athens)拥有一种独特的宁静,那是一种从石头中渗出的时间厚度。行走在国家花园(National Garden, 图1)边缘的铁栏旁,我意外遇见了三张熟悉的脸——它们不属于当代,却是曾在公元前的剧场中,以言辞、情感与命运震撼整个希腊世界的灵魂人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 1 国家公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是三尊胸像(图2),掩映在树荫与藤蔓之间: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欧里庇得斯(Euripides)。三位古希腊悲剧大师,在沉默的青铜中注视着来往行人。而我,竟在一个无意的转角,与戏剧传统的源头不期而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 2 三尊雕像</p> <p class="ql-block">若说雅典最不缺什么,那一定是“舞台”。不仅有赫罗德·阿提库斯剧场(Odeon of Herodes Atticus)那样的石砌表演空间,还有无数历史、哲学与信仰交织的城市场景:从古市集(Agora)到卫城(Acropolis),从神庙到剧院,每一寸地面都仿佛在等待一个角色登场、一段对白响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若谈“戏剧传统”的真正发源地,则必须追溯到卫城南坡下的狄俄尼索斯剧场(Theatre of Dionysus)。那里是希腊戏剧的诞生地,雅典人在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罗马名:Bacchus)时,首次将颂诗与表演结合。狄俄尼索斯不仅是酒与陶醉之神,更是生命力与狂喜的化身。他的神话复杂而充满张力:作为宙斯(Zeus)与凡人塞墨勒(Semele)之子,他未出生便被赫拉(Hera)嫉妒所毁,后由宙斯缝入大腿重新孕育,象征着死亡与重生的循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年后的狄俄尼索斯游历四方,传播葡萄种植与酿酒技艺,所至之处,伴随欢腾与疯狂。他的随从是半人半兽的萨堤尔(satyrs)与狂女(maenads),在山林间狂舞、饮酒、祈神,沉浸于超越理性的神圣陶醉之中。正是这种“神圣的疯狂”,赋予戏剧以最初的生命。在他的节庆中,人们戴上面具、吟唱颂诗,从合唱中逐渐发展出独白与对话,最终形成完整的悲剧与喜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狄俄尼索斯(Dionysus)——或称巴克斯(Bacchus)——不仅是醉酒与狂欢之神,更是戏剧的守护神。他的双重性格既掌管放纵与混沌,也引领艺术与再生。他象征着人类内在的本能,而正是在这种力量推动下,戏剧从宗教仪式中诞生,并在希腊文化中盛放如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最早的戏剧形式即源自宗教颂歌“狄提兰布”(Dithyramb),至公元前6世纪,剧作家泰斯庇斯(Thespis)首次引入角色扮演,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位演员”。从此,舞台成为雅典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仪式,又是娱乐,更是政治与哲学的镜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位巨匠:悲剧的三重面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站在雕像前,我试图回想这些名字曾在大学课堂里出现时的模样。如今,它们不再只是文献中的遥远符号,而成为凝固在青铜中的形象,仿佛刚刚走下舞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埃斯库罗斯(Aeschylus, 525 BCE – 456 BCE,图3),三人中最年长的一位,被誉为“悲剧之父”。他将原以合唱为主的演出结构中引入第二位演员,使戏剧冲突与对话成为可能。他的代表作《奥瑞斯忒亚三部曲》(Oresteia)以复仇、正义与神谕为核心,展现了人类从私人复仇走向公共司法制度的转变,饱含宗教与政治寓意。雕像上的他,额头宽广,神情凝重,仿佛将剧作中的神谕气息一并带入现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 3 埃斯库罗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索福克勒斯(Sophocles, 496 BCE – 406 BCE,图4)在前人的基础上增设第三位演员,使人物关系更为复杂。他的《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被誉为古典悲剧巅峰之作,讲述一位试图逃离命运却终被命运吞噬的王者故事。他的剧本结构缜密,语言高雅,是将戏剧升华为文学艺术的关键人物。雕像中的他神情温和,带着悲悯之意,仿佛能听见俄狄浦斯自语:“我不是生下来就要知道一切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 4 索福克勒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欧里庇得斯(Euripides, 480 BCE – 406 BCE,图5)则是三人中最具现代意识者。他笔下的人物不再是神祇或英雄,而是真实、有情绪、有矛盾的“人”。《美狄亚》(Medea)描绘了一位因爱而走向极端复仇的女子;《酒神的女信徒》(The Bacchae)则探讨理性与狂热的撕裂。他的剧作充满心理冲突,对传统与道德提出质疑。雕像中,他的眉宇间隐约浮现讽刺的神情,仿佛正从舞台阴影中审视人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 5 欧里庇得斯</p> <p class="ql-block">雅典戏剧节:城市的心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古雅典,戏剧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集体仪式。每年春天举办的“狄俄尼索斯节”(City Dionysia)是雅典城邦最重要的节庆之一。数以千计的市民涌入剧场,即使最贫困者也可在国家补助下免费观看演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位大师的许多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节庆中首次登台。观众不仅是欣赏者,也是评审与反思者——他们评判艺术成就,也在观看中质问战争、家庭、命运与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站在国家花园与宪法广场之间,看着三尊雕像伫立街头,我不禁想象:千百年来,多少人因一出悲剧潸然泪下,又有多少人,在离开剧场的那一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从狄俄尼索斯到今天:传统未曾消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后来前往狄俄尼索斯剧场遗址(图6)。尽管阶梯式看台多已残破,站在半圆形舞台中央,面对倾斜山坡上层层石座,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被倾听、被围观的古老能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 6 狄俄尼索斯剧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更让我惊喜的是,雅典的戏剧传统至今依然鲜活。每年夏季的“雅典与埃皮达鲁斯戏剧节”(Athens and Epidaurus Festival)延续着这一传统。在赫罗德·阿提库斯剧场,观众依然坐在石砌看台,观看古典悲剧上演;周围是点亮的卫城与月色下的橄榄树,仿佛时光倒流。</p> <p class="ql-block">结语:一个剧作家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离开国家花园前,我回头再望那三尊雕像(图7)。他们仍静静伫立,如古希腊悲剧中不动声色的“合唱队”——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既怀悲悯,也含讽刺;既述说命运,也挑战命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 7 三尊雕像</p> <p class="ql-block">雅典从不是一座“看戏”的城市,它是一座“写戏”、“演戏”,并“活在戏剧中”的城市。它将人类最深层的情感与思想,通过舞台形式赋予形体,又经由千年的传承,让这些形式不断演化而本质未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雅典街头行走,我仿佛不是一名旅人,而是一位剧中人。我无法预知下一幕的剧情,也不知何人将登场,但我明白,每一尊雕像、每一个舞台、每一次注视,都是在邀请我——参与这场属于整个人类的宏大戏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