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一一记忆河南日报老编辑陈锐先生</p> <p class="ql-block">印度著名诗人,作家泰戈尔曾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的。"在《河南日报》编辑部这个群体里就有许多人在做着叶的事业。陈锐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陈锐先生和我的父亲在河南日报社共事长达30年,其间还一起被下放到潢川县桂花岭河南日报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他的言行对父亲影响至深。父亲晚年在《往昔共事同志情》一文中回忆道:《党的生活》组负责人是陈锐同志,他虽已作古数年,但他的思想作风,品德行为依然犹在眼前。我编写的每篇稿件都先交他审阅签字,才能发排。他博学多才,工作认真,我编写的稿件交他审阅时,他都仔细阅改。如果改动较大,字迹不清,就交给我重新誊写,字迹清晰后才会签字,才能发排。一次我俩到潢川县某乡釆访,陈锐同志个头高大,走步飞快,为了照顾我,常常放慢脚步,还替我背拿行装。他的这些乐于助人的细节深深感动了我。我和他在潢川县红旗大队完成釆访后,他让我先起草初稿,我罗列了不少生产队的生产数字和先进人物的名子,事情,写得枯燥无味。他看后并未批评,而是动手改写,不仅增添了队里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还描写了大队建没情况,最后的题目改定为巜红旗大队红旗飘》。</p><p class="ql-block">陈锐先生1926年出生于河南省内乡县农村一个贫寒的家庭。他从小热爱读书,为了求学,他每天要走几十里的山路。他曾自豪地对子女们说:″别人上学是从家里往学校背粮食,我是从学校往家里背粮食。"这是因为他学习成绩优异,学校给他的粮食相当于现在的奖学金吧。1948年3月,陈锐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即参加了革命工作。当问及他出生日期时,他只知自已出生于盛夏。出于对共产党发自内心的热爱,他把自已的生日定于每年的7月1日建党节。陈锐先生在报社是有名的笔杆子,他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署名或化名梁悦,冀平的通迅,杂文,社论,以及围绕党的生活,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方面的思想评论,如《拥护真理.坚持真理)《漫话闻过则喜。巜勇于挑重担》,巜解放思想上的蒙蔽),《信心和办法来自群众》,巜为革命还是其他》,《对比之余》等等。</p> <p class="ql-block">(此处两大段,因各种原因平台通不过,用贾平凹的写作方式就是:此处省略二千字)</p> <p class="ql-block">对于陈锐先生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家和陈锐先生家都住在纬五路上的河南日报社东家属院,前后邻居达十多年。陈锐先生和我父亲长期共事,又是父亲直接的领导,父亲曾多次提起过他。陌生是虽然彼此都知道对方,却从未有过交集,甚至见面连招呼也未曾打过一次。陈锐先生的大儿子叫陈元,比我小几岁,小时候在家属院一起玩过。陈元有一箱子的小人书(连环画),我常跑他家去看。后来陈元参军到西藏边防部队服役六年,当他穿着一身绿军装叫我时,我已认不出他啦,陈元复员后分到焦作一家军工企业工作,以后又调到郑州电览厂办《电览报》,再后来又到了《青年导报》工作,我们在路上踫见聊过几句。后来他调到《河南日报》驻开封记者站当记者,我们巳十多年未见过面,听说现已退休。</p><p class="ql-block">陈锐先生身材颀长偏瘦,特点是走路快,戴一副眼镜,给人一种恃才傲物,不近人情的感觉。其实不然,请看在他女儿笔下是这样描写她的父亲的:"父亲一生勤俭,乐于助人,对自已则是格外吝啬,长年累月,穿的都是布鞋,衣服也是旧的实在不像样子才扔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因公出访美国的时候,才不得不买了双皮鞋,回来后不知是不习惯还是不舍得,一直没再穿,直到去世,皮鞋还是八成新。但父亲对亲友却十分慷慨,老家的人,甚至是村里的老乡,有了什么难处来找父亲,他总是热情相待,管吃管住,临走还要给他们些钱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一生心血凝笔踪。陈锐先生从河南日报创刊初期就辛勤耕耘在这块土地上,在报社一再挽留下,直到六十五岁才从岗位上退下来。他贡献了他全部心血,他与同代的报业人共同创造了《河南日报》的辉煌。2000年11月2日,陈锐先生忽然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行文至此,突然想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首老歌。歌中唱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象燃烧的火,它是用那青春的血液来浇灌。"我觉得,这歌好象就是专门为陈锐先生及那一代老报人写的。</p><p class="ql-block">最后即兴作小诗一首,以表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评论杂文走笔锋,编写审批灯伴星。曾经沉浮雨打萍,初心不改仍从容。</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申</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为陈锐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