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_桑耶寺-白居寺

须冠云.

<p class="ql-block">美篇名 须冠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85946</p><p class="ql-block">上海知青交流圈</p><p class="ql-block">2025.5.</p> <p class="ql-block">  桑耶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日山脚下,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素有“西藏第一寺”之称。</p><p class="ql-block"> 公元8世纪,佛教在吐蕃王朝得到大力推广,赤松德赞为了弘扬佛法,决定建造桑耶寺。</p><p class="ql-block"> 公元762年,根据寂护的设计,莲花生大师主持,赤松德赞亲自奠基的桑耶寺动工兴建,779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桑耶寺的建成,标志着佛教在吐蕃王朝的正式扎根,从这里开始有了第一批僧人和正式的戒律。</p><p class="ql-block"> 桑耶寺的建筑布局,依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以古印度婆罗王朝的欧丹达菩黎寺为蓝本。整个建筑群以乌孜大殿为中心,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大殿四周均匀分布四大殿八小殿,代表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寺庙建筑群外围是一道圆形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p><p class="ql-block"> 主殿,乌孜大殿居于寺庙正中,分三层,下层为藏式建筑,以石筑砌;中层为汉式建筑,以砖筑砌;顶层为天竺(印度)式建筑,以木搭建。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藏、汉、印三种文化特点,因此桑耶寺也被称为“三样寺”。</p><p class="ql-block"> 乌孜大殿四个角上分别建有红、白、绿、黑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此外,还有象征日月的太阳、月亮殿。</p><p class="ql-block"> 寺内壁画内容丰富,包括长达92米的“史记”、莲花生传记、桑耶寺全景图等。</p><p class="ql-block"> 桑耶寺是藏传佛教的起源地之一,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它见证了佛教在青藏高原的传播和融合,是藏族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寺内珍藏和保存着自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建筑、壁画、雕塑等多方面的遗产。</p><p class="ql-block"> 桑耶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p> <p class="ql-block">  白居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江孜县,是一尊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藏语称“班廓曲德”,意为“吉祥轮大乐寺”。</p><p class="ql-block"> 白居寺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由江孜法王饶丹贡桑帕和一世班禅克珠杰共同主持修建。寺院的建设历时多年,其中措钦大殿于1418年奠基,1425年竣工。而吉祥多门塔则始建于1427年,历时十年完工。</p><p class="ql-block"> 白居寺由寺院、吉祥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组成。其建筑风格独特,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措钦大殿,位于寺庙中心,坐北朝南,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共三层。底层中间为佛堂,供奉一尊近8米高的弥勒佛铜像。二层有闻名全藏的泥塑罗汉堂。三层的无量宫殿内绘满密宗坛城壁画。</p><p class="ql-block"> 吉祥多门塔,是白居寺的标志性建筑,别称“十万见闻解脱大塔”。塔高九层,直径62米,由塔基、塔腹、塔瓶、覆盆、塔幢等组成,外形四面八角,下大上小,逐层递收。全塔有108个门,辟有佛殿77间,内藏各类佛像总计十万余尊,故又称“十万佛塔”。</p><p class="ql-block"> 白居寺兼容萨迦派、噶当派、格鲁派三个教派,这种一寺容多派的现象在藏区极为罕见。寺内的壁画和佛像艺术价值极高,壁画题材广泛,包括显密二宗、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等。白居寺壁画吸收了印度、尼泊尔及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江孜风格。</p><p class="ql-block"> 白居寺不仅是藏传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藏族建筑史、宗教史的珍贵实例,见证了西藏与内地、尼泊尔、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摄影 须冠云</p><p class="ql-block">时间 2024.8</p><p class="ql-block">西藏篇 (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