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照片中的这位着八三式警服的年轻人,是我校原法律教研室主任、优秀青年教师胡永胜同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大概是1985-1987年间,我在整理照片的时候,在同样位置拍照的还有我校85级的两位毕业生。八三式警服是一款经典的警察制式服装,最出彩的地方是领口的红领章,扣好铜扣、扣紧风纪扣,领口呈现的是两面鲜艳的小红旗,把人衬托得格外精神。从多人在同一位置拍照推算,照片是刻意摆拍的,摆拍却不扣紧衣扣,体现出永胜老师洒脱不羁、自然随和的性格。我对永胜老师记忆极深刻,其个性洒脱、放浪形骸之外,极有才华、上课特别有激情,这是同事和学生对永胜公认的一致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永胜老师1964年出生在云南富源县黄泥河镇的一个小山村,这个位于云贵交界大山深处的村子,离县城一百多公里,交通极其不便,当年永胜老师曾提及,他奶奶一生从未到过黄泥河镇上,更别提县城省城。永胜老师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80年以县上最好成绩考入西南政法学院,在他们村里、黄泥河镇上是数十年里头一个,是家里、村里到县里的莫大荣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84年大学毕业,永胜老师被分配到云南省第二公安学校,人民警察和人民教师双重身份加持,三尺讲台给了他发挥才华的极大空间。记忆里永胜老师左手抓着一个白色的搪瓷茶缸,右手握着教科书走进教室,学生会有个短暂的喝彩,永胜老师习惯性的抬高右手在空中用力挥一挥,同学们旋即安静。永胜老师讲课声音宏亮,在教学楼下也能听的清楚。他上课基本不看教材、不看讲稿,也不会原地立在讲桌前。他习惯边走边讲,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一节课几十分钟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聚精会神、不打瞌睡。对比我们这些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课前熬夜备课,课堂斯斯文文,讲课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我当年对永胜老师是极佩服、极羡慕,把他当成自己努力的标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永胜老师博闻强记、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而庞杂,善于表达又富有激情,这些都是好老师的特质。走上讲台如同登上舞台,两节刑法课程如同九十分钟的讲演,讲解深刻透彻又精彩纷呈,能够全课堂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学院原应用法律系主任、永胜老师的同门师妹盛高璐副教授曾感慨说:“胡老师是天生的师者,天才的老师,生来最适合教书”。课堂下永胜老师很是随和,与学生打成一片,既是师生也是朋友,学生极是尊敬和爱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永胜老师十分崇拜毛泽东主席,熟读毛泽东选集、背诵毛主席诗词,模仿毛主席讲话的手势,练习毛主席的书法并小有成就,结婚时在学校简陋的婚房里,挂有他自己摹写毛泽东字体的《沁园春 雪》,字体及布局很有些毛体的韵味。婚后喜得一子,取名胡泽宇,有泽被四宇之意,具大胸襟大气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永胜老师也贪玩好吃,喜欢拉上我们打台球、打双扣,经常熬夜,玩到凌晨两三点钟,似我等不得不连夜备课写教案,应付第二天的课堂。那时的年轻老师喜欢下围棋,两人对弈,三四人围观,永胜老师下棋时嘴里念念叨叨,又常悔棋,表现出极强的好胜心。年轻老师经常聚在厨房小院里玩扑克拱猪游戏,输了脸上耳朵上夹木夹子,永胜白皙的脸颊上、下巴上夹满了木夹,脸色由白变红,声音越来越大,玩得极是认真也极是畅快。偶尔大家凑一起做饭吃酒,永胜酒量浅、嗓门大,在饭桌上极是活络。在九十年代初期的几年时光里,在昆明东郊大板桥,在园艺农场果树环绕的二公校,在一个只有六七十个教职工、三四百个学生的公办警察学校,以永胜老师为代表的一众青年教师,度过了我们的金色年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永胜老师于1995年调到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担任内刊《云南审判》的编辑工作。为了强化依法治国的宣传和研究,1996年改刊名为《审判与法治》,永胜老师任副主编。邱创教院长请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题写了新刊名。通过永胜老师的不懈努力,刊物的理论研究水平越来越高,对审判实践的指导意义也凸显出来,逐渐成为区域性的主要法学刊物,而永胜老师也逐渐成长为云南省法院系统法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2002年10月,永胜老师下派到文山州中院担任副院长,按照正常发展轨迹,锻炼之后正当年华,两年后调回省高院,任命新职务、履职新岗位,提职提级,可以大展拳脚施展抱负。2003年国庆假期前,永胜老师回昆明办理完省高院福利购房的相关手续,利用国庆假期回富源老家探望父母,想着利用这个机会,接父亲到文山去留在身边,自己尽尽孝心,让老人家享享清福。天有不测风云,在回文山的路途上,快要到平远街时,因弯急坡大,越野车突然失去控制,冲出左侧路基坠下几十米的边坡,虽被一棵大树挡住,但汽车多次翻转和强大冲击力,坐在后排的永胜老师身受重伤,不及抢救就已身亡。云南省法院系统一个学者型领导干部,一个天生的师者、一个天才的老师就此陨落,终年三十九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此去经年,世事有常。当年的云南省第二公安学校,在我入职的时候已经更名为云南省劳改工作警官学校,在永胜老师调离学校的第二年又改名为云南省司法警官学校,在永胜老师离世的那一年,学院升格为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已然是高职大专,进入大学的行列。学校依然在大板桥,围墙外面就是昆明长水机场的地盘。学校模样没有多少变化,原来的主要建筑还在,与我前后几年工作的老师陆续调出,最近两年又退休了一些,认识永胜老师的所遗无多。学校里来来去去数百名教师、前前后后万数毕业生,对于自己学校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天生的师者、天才的老师大多是一无所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逝者如斯,青山依旧,回忆故人,已成故事。看着大飞机掠过校园的天空,听着学生晨练响亮的口号,校园春意盎然,老师意气风发,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2025年4月18日写于板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