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幅版画,我们开启的扫盲第一课。</p> <p class="ql-block">一起深耕文化历史的朋友中有一位资深藏书票和版画专业老先生,在家中图书馆为我们开课。</p> <p class="ql-block">我扫了一辆共享单车,骑了五公里左右,才意识到我是按照自己的山地车估算21.37公里的骑行时间。骑一辆又沉又没变速的小黄,看高德预估到达时间,我得晚到二十分钟。为了不迟到,我拼命地蹬!蹬!蹬!终于准点儿到达。一看运动记录,平均时速22公里/小时。</p> <p class="ql-block">藏书票是一种小型的版画,本来用来贴在书本封面内外,作为自己藏书的标志,和藏书印一样。透过一张刻画有图案的版,用油墨或其他颜料将版面的图形转印在纸张上,这就是“版画”。版画可大可小,大的可以做到如全开或二全开甚至四全开般大小,也可以只做数吋大小或数公分大小的迷你版画,而“藏书票”即是类似迷你版画的一种微型版画。一般把藏书票贴在爱书的扉页里,标示书籍拥有者的身份;也有人专门四处搜集藏书票,把它当作收藏品珍藏。</p> <p class="ql-block">藏书票的起源已无可考据,但多数学者认为是大约在十五世纪时,在德国境内,当时的书籍非常昂贵,除了皇室贵族的私人图书馆,或修道院典藏的书籍,贵族所珍藏的书籍时不时地遭窃,甚而被他人占为己有,所以贵族们就把自己家族的族徽,刻在木板上,然后用颜料将这个木板上的图形印在纸张上,并注明当时社会通用的拉丁语EX-LIBRIS,或英文“Bookplate”,表示“这是我的书”、“我的图书馆”、“予以藏之”等意,最后再将这张小小纸片浮贴于书本扉页的空白处,让看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够知道书籍所有权人的身份,这就是“藏书票”。而藏书票除了标示出藏书者的身份外,贵族们制作它的另一个用意,就是要向世人炫耀自己显赫的地位,借着拥有昂贵书籍的强大财力,所以,有人称藏书票为“贵族的身份证”。</p> <p class="ql-block">藏书票于15世纪的欧洲出现。当时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印刷术开始有所发展,书籍产量大增。当时的贵族和学者便设计出藏书票贴在书籍的扉页上,作为自己藏书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藏书票主要是作为藏书的标志,直至十九世纪末,藏书票才普遍流行和广泛被使用。近代藏书票的内容也日渐丰富,从生活中的物品到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也成为艺术家的取材对象。</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也有一项类似藏书票的发明。它起源于隋唐、发展于两宋、盛极于明清。许多士人会把自己的姓名、别号、头衔、斋馆或书房名称刻在印章上,直接把它印在书里,用意跟藏书票是一样的,因为看到藏书章的人,也能立刻知晓书籍所有权人的身份。藏书章属篆刻艺术的产物,只有文字,与藏书票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少了图案的变化,但这反而是它最大的特色,然而和图文并茂的藏书票相比较,藏书票的丰富度要较藏书章稍高一些;另外,因为古代东西方国家装订书籍的方式不同,也直接影响了藏书票与藏书章的发展,古代东方国家如中国、日本等,书籍的纸张都是以手工制造薄薄的软纸,适合藏书章按印;而西方的国家却是用硬纸厚皮精装,用藏书票黏贴则较为理想。但以现代书籍装订技术来说,多采用机器制造的纸张平装,因此藏书票的使用仍是较合适的。且藏书票多变的图文,也具有妆点书籍的美化作用,藏书者在书里使用藏书票,绝对比一般人习惯在买来的书籍上签名,更具有艺术效果,益发增添了几分价值感。</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图书馆从馆藏书中发现目前已知最早藏书票为1910年的“关祖章藏书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