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必有一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973382</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月的春风轻拂过赣鄱大地,我与好友郭澄志、张立光踏上了开往井冈山的列车。甫一下车,热情的出租车司机便将我们迎至市区,入住“红井冈大酒店”。这座离市政府不远的酒店,将成为我们探寻革命圣地的前哨。望着窗外巍峨的青山,我不禁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片土地,正是无数革命先烈以丹心铸就的热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井冈山市隶属于江西省吉安市,虽是一座仅有17万常住人口的县级市,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漫步市区,3万人口的市中心显得宁静而整洁。市政府大楼庄严肃穆,透着一股凛然正气。走过兴国路,来到黄洋界大道,市民中心广场上三面红旗猎猎作响,让人顿生“红旗漫卷西风”的豪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红色革命精神,更是千年文脉的传承之地。江西自古便是科举大省,而吉安古称庐陵,更是明代的“状元之乡”,仅明朝就出了10位状元。欧阳修曾赞:“庐陵事业起夷陵,眼界始开文字林。”走进市民中心二楼的民俗博物馆,我们得以一窥这“文章节义之邦”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厅里,一户人家的中堂陈设令人驻足。八仙桌、条凳、楹联“行事常以敬慎为本,所居应在廉让之间”,无不彰显着客家人“忠孝传家”的祖训。书房内,笔墨纸砚、红木书橱,处处透着“诗书继世长”的儒雅气质。我不禁想起黄庭坚《答永新宗令寄石耳》中的诗句:"吾闻石耳之生常在苍崖之绝壁",这方水土孕育的文化,正如绝壁上的石耳,历经风霜而愈发珍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令人称奇的是井冈山特有的“山林语言”。先民们进山劳作时的种种禁忌与隐语,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密码。“斫子”代斧,“画眉”称刀,这些充满诗意的代称,让人仿佛听见了樵夫在山间的吟唱。而“七九不登棚”的习俗,更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节习俗展区里,“吃了三碗社,天光累到夜”的春节民谚,道出了井冈山人团圆的温馨。端午时节“娘送女一年,女送娘一世”的传统,则让人感受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孝道传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花八门”的典故在这里找到了源头。金菊、木棉、水仙、火棘、土牛,五种行业如同五色花瓣,装点着市井生活;而巾、皮、粉、挂、评、团、调、聊八门技艺,则演绎着江湖百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在仿古街巷,铁匠铺的叮当声、货郎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让人恍若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往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展馆时,晚风送来阵阵松涛。这涛声里,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既有书院里的琅琅书声,也有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这座山城告诉我们:文化如同血脉,永远流淌在这片红土地里;而信仰则如同火炬,照亮着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夕阳西下时,我们来到中心公园。远山如黛,亭台倒映,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望着暮色中的井冈山,我突然明白:这片土地之所以能孕育革命的火种,正是因为有着千年文化的滋养。就像博物馆里那幅寿匾所书:“天资醇谨,性嗜淡泊”,井冈山的精神,既是对传统的坚守,也是对创新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整理于2025年5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