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查济古村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武德八年,迄今近一千四百年。古村落沿岑溪、许溪、石溪而建,环村四门三塔,三水流中,村落仿佛如山水画般的意境。查济古村现存古建筑从元至清,达二百余处。且门类众多,有村门、宝塔、牌坊、庙宇、社坛、祠堂、古桥、民居、古井等,如同古建筑的博物馆,查济还存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多姿多彩的原生活习态。</p> <p class="ql-block">查济古村是皖南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辖村,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华写生第一村、中国传统村落。查济村原有108座桥梁,108座祠堂、108 座庙宇。尚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p> <p class="ql-block">查济的“查”念“zhā”,因为村里人大多姓查,追根溯源,其始祖是唐朝时兼任宣州、池州两州刺史的查文熙。由于往返两地必经查济,他看到此处深山合围,溪流奔涌,土地肥沃,甚为喜爱,所以卸任以后,就决计在此定居。从查文熙定居后,查济逐渐由一个荒僻小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村落。查济名人辈出,仅明清两朝,查济村就出了七品以上官宦士子129人。</p> <p class="ql-block">财神桥,因桥头有财神楼,所以得名。财神楼上有“紫气东来”四个题字。传说的是春秋时期,函谷关令尹喜看到一团紫色在天空飘过,边断言:“必有圣人过关。”不久,老子骑青牛自东而来。查济人用“紫气东来”表示渴求和希望人才降临的心愿。查济是历史文化名村,出了二个翰林,十二名文进士,百余名举人,前面这个财神桥因地理位置处东,所以也叫东门桥。</p> <p class="ql-block">财神桥,背面书写着“紫气东来”。</p> <p class="ql-block">财神桥边的财神楼。</p> <p class="ql-block">查济古村离泾县桃花潭不足二十公里。当地流传着一段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事。说是李白在桃花潭与汪伦分别后,因受查济人查师模(官至中书郎、校书郎)之邀,来到查济的石门碧山游历栖息。大诗人李白显然不会错失与这样美丽风景邂逅的机会,一连数日因此流连而忘返。直到校书郎携茶代酒来款待他,他才如梦方醒,随即挥毫写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千古佳句。</p> <p class="ql-block">村落沿许溪而建,溪水穿村而过,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诗意画面。</p> <p class="ql-block">宝公祠,是查济保存最大的祠堂。位于许溪河下游要道,是沿河逆流观景的第一处景点。建于明洪熙年间(公元1425年),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燹,清同治年间重建,建筑面积1737平方米。其外表乍看普普通通,无甚特别。走进祠内,方知其建筑气度不凡,且非凡之处,全在细节和内部构造。宝公祠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石雕,石雕一般用于住宅和祠堂的基座、柱础、栏板以及牌坊的梁坊、柱头,主要采用浮雕、透雕、立体雕等技法,圆八边束腰白石精雕柱础,直径近一米,刻有龙凤鸟兽图案。</p> <p class="ql-block">沿着溪边的岸道,各类商店民宿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主要游览项目包括参观宝公祠、德公厅屋、爱日堂等。宝公祠是查济保存最大的祠堂,以石雕著称;德公厅屋则展示了元代建筑的历史韵味;爱日堂是荒村客栈的取景地,充满神秘氛围。红楼桥的古朴典雅,桥身覆盖的绿色植物,增添了几分诗意;皖南查济艺术博物馆则展示了丰富的查济文化藏品。</p> <p class="ql-block">爱曰堂明天启年间所建,村里保存最完整的宅第,是查姓曾任京兆尹的先祖所建。该堂匾为四方百姓所赠,喻其“为官清正,爱民若子”。这位京兆兄弟六人当年皆中黄榜,主考大人曾书“蓝田玉”旌表之,后被刻于此宅前厅的石门额上。另外,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雕刻细腻,结构精致。</p> <p class="ql-block">查济古建筑群位于皖南泾县西端,位于黄山山脉北部,东靠桃花潭、南靠太平湖、西北与九华山毗连。现查济为查姓正村,查姓村落绵延数十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查济最有名的红楼桥,据说查济村原有108座桥,虽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楼、天中、灵芝等15座小石桥,建于明代的红楼桥是查济最富有色彩的桥梁,为拱形石桥,长8米,宽5米,拱高10米,早时在此桥上曾有一个小红楼,一些文人雅士常常来饮酒、品茶。</p> <p class="ql-block">红楼桥是查济最富有特色的一座桥,它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嘉庆年重修,整座桥身都被绿色植物覆盖,成为一座绿桥,当地人都叫它“一帘幽梦”,整座桥很富有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走过红楼桥,洪公祠就在眼前。祠内座汉白玉大石磉,向人们展示着它昔日的不凡。洪公祠始建于明,现在的建筑为清代初期。位于许溪河红楼桥畔,为纪念中兴五世祖查洪源而建。该建筑分前、中、后三进,二进天井中有两个水池,是二口终年不涸的古井。第三进有楼,楼上有对称的美人靠,三进实际座落在山坡上。该建筑的三进可谓匠心独运,高度体现了先人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查济村古建筑利用地形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二甲祠的“三雕”——飞檐木雕、柱础石雕和高大的门头砖雕,真是让人叹为观止。飞檐木雕高耸入云,虽然难以细窥其美,但每一处都透露着匠人的巧思。</p> <p class="ql-block">柱础石雕则是另一种让人惊艳的艺术。它们造型各异,有生动的动物形象,也有富有故事性的人物雕刻。虽然我对这些故事并不熟悉,但那些几何形状的精妙和动物表情的栩栩如生,都让我感受到了古时匠人的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在众多祠堂中,二甲祠尤为突出。这座建于明末清初的建筑,以其独特的五凤楼式门楼和精湛的木雕石雕艺术,成为了查济古村的标志性建筑。最令人称奇的是,这座祠堂的建筑风格是“见木不见砖”,这在现代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p><p class="ql-block">走进二甲祠,映入眼帘的是高达七八米的木雕,每一处都透露出精雕细琢的匠心。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木头已经呈现出灰褐色,但这种沧桑感反而为建筑增添了一份古朴之美。</p> <p class="ql-block">到明末清初时,查济人的官宦生涯进入了鼎盛时期,一门六进士、三进士、兄弟进士、文武进士、文武举人一浪接着一浪,翰林、京官、封疆大员、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不绝于政坛,据统计,明清两朝,查济七品以上的官宦就达一百二十九人,他们发迹后,首先要做的便是衣锦还乡。</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宗族制为基础的古代社会里,再也没有比建祠立堂更好的方式来光宗耀祖了。据查济人的口口相传,说在鼎盛时全村共有祠堂一百零八座,暗合了《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英雄之数。</p><p class="ql-block">尚存的只有二甲祠、宝公祠、洪公祠等几座了,而且保护状况不容乐观,都面临着坍塌的危险,亟待修缮。</p> <p class="ql-block">古雕、砖雕、木雕在查济随处可见。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在查济,素有“奇葩三雕,交相辉映”之说。三雕就是用在建筑上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在查济的民居、祠堂、牌坊、桥梁、墓室等建筑上,处处散落着三雕的身影,或优雅,或雄浑,或繁复,姿态各异,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始建于元代,为三层门楼,厅内前檐较代,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从其架构及雕饰来看,有很多元朝的特点与风格。为纪念中兴七世祖永德公而建,四柱三楼牌坊式门楼,是查济仅有的元朝建筑,也是安徽非常少的元代建筑之一,第三层砖雕“鲤鱼跳龙门”为高浮雕,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尤以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p> <p class="ql-block">德公厅屋三层门楼,楠木檐柱粗矮浑圆,覆盘式柱础无雕琢,第三层“鲤鱼跳龙门”砖雕为珍贵高浮雕,迄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存完好,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这首流传已久的诗句概括了查济古村的规模(“十里”“万户”)与自然人文景观(溪流、寺庙、小桥等),生动描绘了其烟雨朦胧的江南韵味。这首诗对查济古镇风光的描写入木三分。绵延十里并能保留下几个时代风格的古老村镇是全国独有的,它历经时代沧桑之美,能让人看见中国古往今来时代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查济离桃花潭不足二十公里。显然,大诗人李白不会错失与这样美丽风景邂逅的机会。也许是在别了汪伦(临别时李白作诗《赠汪伦》)之后,李白受查济人查师模(官至中书郎、校书郎)之邀,来到查济的石门碧山游历栖息,一连数日因流连而忘返。直到校书郎携茶带酒来款待他,他才如梦方醒,随即挥毫写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千古佳句。</p> <p class="ql-block">查济古村的村民还是习惯在溪水的石磅上洗涮。</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写生队伍也是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查济是一个典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岁月的浸润使它变得灰白、雅致;四座群山就像巨掌环绕着它,而它就是手掌中的一件修炼千年的珍宝。</p> <p class="ql-block">在查济古村,每一座祠堂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块砖、每一根木头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片颇具规模的建筑群不仅是查济人的骄傲,也成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