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读陶斯亮的《热血难凉》,有的章节是噙着泪水读完的。心里像被暖流冲刷过,久久不能平静。陶斯亮是陶铸和曾志的女儿,《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曾经洛阳纸贵。我喜欢陶铸《松树的风格》,写过读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后的美篇《老红军曾志传奇》。</p> <p class="ql-block">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辞藻,却句句直指人心。书里有父母的相濡以沫,有风雨中的坚守,更有对信仰矢志不渝的追寻。掩卷,那些生动亲切的画面在眼前重现,有些段落是反复咀嚼,越品越觉得值得阅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毛泽东与陶铸、曾志。</span></p> <p class="ql-block">文中让人动容的是对亲情的质朴书写:童年时,父母忙于工作,她和弟弟常被寄养在托儿所。有次她高烧不退,迷迷糊糊中听见父亲的声音,“斯亮醒醒,爸爸在这儿。”她猛睁开眼,看见父亲满是血丝的眼睛,那一刻的温暖,她记了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写母亲曾志的那几章尤其感人。有一段写病重时的母亲,依旧牵挂父亲陶铸的遗愿:“母亲躺在病床上,瘦得像张弓,可眼神还是亮的。她让我把父亲的书稿再整理一遍,说这是他的心血,不能荒废了。”这种对信仰的执着,穿越时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陶铸陪毛泽东视察。</span></p> <p class="ql-block">书中写到陶铸在“文革”期间身陷囹圄,给妻子的信中说:“你我相伴数十载,苦乐参半。如今虽天各一方,但信仰如磐,望你保重身体,待春暖花开时,我们定能重逢。”遥想当年那特殊环境,这文字有千钧之力。</p> <p class="ql-block">文中引用陶铸的一段话:“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为信仰而活的人,心中有团火,怎会惧怕黑暗?”这话像是黑暗中的灯塔,给予困境中的人们无限勇气。平实地记录,让这句话有直击灵魂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毛泽东与曾志亲切交谈。</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写父亲陶铸晚年的悲惨境遇轻描淡写:“父亲被打倒那会儿,很多人避之不及,可他从没抱怨过谁。他总说,历史自有公论。”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通过女儿的转述,显得愈发深沉。</p> <p class="ql-block">以真情动人是本书鲜明的特色。“千里寻父”,讲的是七载童年往事:老红军杨叔叔把我照顾的分外仔细。每晚走夜路时,他就把我捆在毛驴背上,自己护卫着;本来要坐大马车翻一座山的,杨叔叔怕出事,宁肯背我爬山,他吃力的迈着那条伤腿跋山涉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来那辆大马车翻到山沟里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陶铸陪邓小平视察。</span></p> <p class="ql-block">“途中遇我军撤退,好不容易挤上火车。人多得让我在夹缝中快要窒息,杨叔叔怕我挤死,就抱着我拼了九牛二虎之力跳下火车。只好东奔西撞,走一程算一程……后来又搭上一辆载货卡车。因为车装的太满,连我这个小不点的人都没有空隙可以坐下来。杨叔叔毫不犹豫抱着我跳下火车。”</p> <p class="ql-block">陶斯亮说,父亲写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及《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一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松树的风格》在很长一段时期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陶铸与曾志</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一个革命的幸存者》,也是一版再版,成了脍炙人口的一部传记。他们做到了立身、立德、立言、立行这“四不朽”,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至少是朝那个方向努力的人。</p> <p class="ql-block">“我的文章不会一个劲地诅咒黑暗,也不会廉价地歌颂光明,我不会有那种黑色相加或白色相加的极端行为。我给大家展现的,就是我眼中看到的一块块黑白格子布,真实、朴素、干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曾志。</span></p> <p class="ql-block">“我认为,爱与善是不可分割的,爱是本心,善是行动。没有爱的行善是假善,光有爱而无善举则是空头支票。概括地讲,这本书的核心就俩——爱与善。”</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部自传式随笔文集。作者“从小就热爱文学,一直有一个文学梦想”,在书中,作者用平实的语句、平静的口吻讲述自己记忆中的童年、人情、往事等,回顾她从医生到转场做公益的心路历程,也描写出作者身边一个个立体、富于特色的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家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部个人成长经历与家族史、时代瞬间、重要人物交织的作品。作者呈现了一些人生路上相遇、相知、相伴的亲人、密友们不平凡的经历。如,视苦难为甘饴的母亲、送自己千里寻父的杨叔叔、干爸爸王鹤寿、谍报传奇之子阎明复。</p> <p class="ql-block">还有原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原广州市市长黎子流等等。时代的发展与作者八十余年的人生交织,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一位老人的人生智慧、价值坚守与生活意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陶斯亮。</span></p> <p class="ql-block">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平实地看待前辈,描绘了前辈的日常生活与性格特点,并勾勒出几代人充满大爱的家国史,为读者呈现了一份作者对岁月的温情记录。</p> <p class="ql-block">为本书作序的是年轻的湖北人、原中共巴东县委书记、现在从事慈善事业的陈行甲。他写到:“我年轻的时候读过陶铸前辈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启蒙了对人的品质的认知,今天读到陶老师的书,有着两代人的一脉相承,懂得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放弃精神站位,要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有境界的人。</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名门之后通常很难逃离父辈的阴影,因为父辈的光芒实在是太耀眼了,有着难以超越的高度。但是,陶斯亮老师不仅开朗、自信、包容、有趣、谦和、亲切,更重要的是她的身体比我们俯得还低,脚步比我们踩得还稳。</p> <p class="ql-block">她视公益为己任,数十年如一日的持续发力,无比坚定从容。从而刷新了我对红墙儿女的固有印象,她以一己之力成就公益事业,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陈行甲与陶斯亮在电视台节目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在新书发布会现场,陶斯亮回忆了与老市长们,与公益同仁们相伴的美好时光,她表示:“这原本是一部很单纯的公益日记,出版社充实了它,让它变成了我的人生漫谈。不论如何,我活到八十岁,终于有了自己的一本书!”陶斯亮的先生、当代著名作家理由讲述了陶斯亮在写作上的趣事。</p> <p class="ql-block">读罢《热血难凉》,那些文字像电影片段在脑海闪现。陶斯亮用最本真的笔触,让父亲母亲从历史深处走向我们眼前。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日常的点滴,却让我们看清信仰的模样,感受到亲情的温度。这或许就是文字最动人的力量,无需修饰,真诚便能抵达人心。</p> <p class="ql-block">陶铸,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湖南祁阳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于1908年1月16日。</span>1926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宣传部部长,在中央政治局中位列第四。“文革”初期遭迫害,<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9年11月30日,</span>因胆癌病逝于安徽省合肥市,享年61岁。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陶铸平反。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p> <p class="ql-block">作者陶斯亮,中国市长协会顾问、爱尔公益基金会创会会长。历任中国市长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国医学基金会会长、副主席,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曾多次被评为中华慈善“最具爱心”、“慈善楷模”等荣誉称号。《热血难凉》由湖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发行。定价65.00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