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正在食堂窗口取餐,忽然,一个小人儿向我扑来,我赶快弯腰将她搂住,只见她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可怜兮兮地地盯着我,睫毛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珠。带她进来的夏老师说:“她就要等你!“<div> 我相信夏老师的话。这个一年级的小朋友这学期开学的时候经常无缘无故以身体不舒服为理由,被家长接回家。家长实在是担心孩子这么小就厌学,找到学校。我和班主任沟通,请班主任多加关注并给予呵护。我与小张同学定下8点相约—— 早上8点在校门口等候着她。</div><div> 于是在后来的几周里,早上她在门口看见我,我看见她,彼此会心一笑,然后大手牵着小手,送她到班级。有时候,我有意让同班的女同学牵着她一起到班。几次之后,我试着逐渐放手,没有听到她不进学校的消息了!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今天怎么啦?</div><div> 我一手拎着包一手牵着她的小手,手凉凉的,可能她内心确实不愿意入班。我询问老师对她好吗?她点头。我们走到了教室门口,她却止住了脚步,不愿进入。我找到她的好朋友带她进去,还是没用。我和她商量,能不能让我到办公室放下包,她才妥协说:“你下课都要来看我!”边说边伸出手和我拉钩约定。我答应了。上课铃响了,我送她进班,可是她提出让我拿凳子坐在她旁边。想着顺便听一听课堂教学情况,便答应了。</div><div> 数学课上,她十分专注。今天讲的是解决问题中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问题。她画图、听讲、抄写板书,完全是一个很有自律性的孩子。二十多分钟后,我小声提出要去处理一件事情,她答应了,再三提醒与我的约定。想到下午要开会,我也向她“请假”。</div><div> 上午的课间,我总会抽时间到班上去一下。站在教室后面,偶然她回头看到我,情绪非常轻松。蓦然回首的笑涡如雏菊在晨露中舒展。我放心了。她和同学们一起玩着,脸上的不快早已被嬉闹揉碎。</div><div> 孩子不愿进入教室总有原因,不管什么原因,总和两个字有关——压力。或许来自于学习压力,或许来自于班级学习的环境,或许来自于家庭的依赖,我该怎么帮助她?我结合deepseek的支招,决定做些尝试,构建支持系统的三维模型。 </div><div> 1.物理支持层。延续”8点之约“的仪式感。</div><div> 2.情感支持者:创新”行规小督导“岗位,通过角色扮演建立心理归属。</div><div> 3.认知支持层:安排不同班级的“行规小督导”加入巡视队伍,形成伙伴圈,构建多维社交反射圈。</div><div> 注视着照片上专注的她,我深深能感受到:每个抗拒入校的清晨,都是儿童向世界发出的成长密语。教育者的专业使命,在于将发展心理学论转化为可触摸的教育温度。当我们用爱心和智慧编制支持网络,那些蜷缩在焦虑阴影里的幼苗,终将在属于自己的生长节律中舒展枝叶——也许这就是教育最美的生命图景。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