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稿:夏丹赋</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3日,是一个值得大华府诸多音乐与合唱爱好者铭记的激情夜晚。当晚9点43分左右,第31届 “海华民谣艺术歌曲演唱会”在马里兰州蒙郡的Winston Churchill High School剧场圆满落下帷幕。作为华盛顿星光艺术团的普通一员,能够亲历此次盛会并参与演出,心中充满激动、庆幸与感慨。</p> <p class="ql-block">海华合唱节的举办意味着疫情后的艺术集体重逢和本地艺术生命力的苏醒。历经跨越五年的Covid-19疫情阻隔,海华节演出的再度呈现不仅唤起了大华府各华人社区对音乐艺术的深厚情感与长期关爱,更以其持续恢宏的规模、壮观的剧场与精彩的表演,充分展现了大华府地区合唱艺术数十年坚守与成长的蓬勃生命力。参与演出的十四支合唱团,在分秒必争的紧凑节奏中呈现了二十余首中西音乐佳作,近千名演员与观众的热情互动与勉励、共鸣,让整场演出成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视听盛宴。</p> 星光人在压力与挑战中不断进步 <p class="ql-block">我们星光艺术团成员此次以无伴奏混声合唱形式呈现了《春游》和《半个月亮爬上来》两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在彭瑜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力求以朴素、纯粹的声音抒发内心情感,以真诚与通感来触动受众心灵。在指挥的细节雕琢下,以纯粹的哼鸣之声传递内在诗意。两曲看似质朴,实则暗藏玄机:《春游》的哼鸣段落要求音准、气息、共鸣的精准统一;《半个月亮》则需男声部以“隐形支撑”的姿态融入女声旋律,稍有不慎便会喧宾夺主</p> <p class="ql-block">当团领导通知大家:星光艺术团将首次参加海华艺术节的演出时,团员们都很兴奋: 毕竟有那么多的优秀合唱团在一起同台演出,既是相互学习借鉴与激励的难得机会,也是对我们合唱整体表现力的一次综合考验。但大家也有不少忧虑。因为从接到演出任务到海华合唱节当天,我们只有六次排练机会。由于排练准备时间不足,加上有些团员无法参加演出,星光艺术团首次在海华合唱节舞台上亮相能否体现应有的集体协调和艺术水准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重大挑战。</p> <p class="ql-block">时间紧,任务重,团领导决心把压力变为鼓舞每个团员的动力。从团长到各声部长,反复动员大家要好好下功夫准备,千万别掉链子!一定要在海华合唱节上展现星光艺术团最靓丽的风采!经过动员,团员们立即抱着紧张而期待的心情投入了认真准备。不少团员都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力争参加全团集体或声部的每一次排练。</p> 专业老师的严格要求与悉心指导 <p class="ql-block">彭瑜指挥对待歌唱艺术的态度十分严谨,他在指导排练时要求所有声部都必须在音准、节奏、吐字发声和强弱变化等方面严格达到标准,更强调各声部之间的和谐一致,有机融合。为了塑造合唱声音的层次感与旋律的流动美感,他要求女高音部借用“猫叫式假声”打磨高音区的音色,反复辅导女中音部唱好自己的旋律并保持最佳音量;他带领男高音部以纯洁、自然、透明而不乏浪漫与激情的和声来提升表现力,鼓励男低音部以“地基式共鸣”夯实基础,烘托各声部的有机融合。真可谓严师匠心,使团员们受到声乐专业与整体情怀的双重淬炼。</p> <p class="ql-block">星光艺术团的表演艺术指导龚蕊,在每周一次的乐理基础班讲座中结合海华合唱节演唱曲目的难点,注重唱名、五线谱符号、节奏和划拍等方面的训练,有意识地引导每一位学员当众练习和挑战自己的薄弱环节。此外根据彭老师有关希望团员们在歌词的吐字发音上多下功夫的要求,王建新、赵丽也耐心细致地辅导团员们对汉语的汉语拼音、吐字发音、四声等进行练习和修正。</p> <p class="ql-block">声部长们提前下功夫,为本声部团员做范唱录音,提供改进提示。声部长们之间也相互讨论求教,有时有不懂的问题除了向彭老师请教之外,还求助油管视频与业内人士的相关讲座,观摩网络上诸多合唱团的排练与表演视频。女高部长周怡认真纠正演唱中每一个细节;男高部长江有刚、毕明方一对一让大家互相交流学习;男低部长张克每次排练之后都要把要点用语音形式传授给自己声部的团员;女中音部徐霞玲部长连续几个周末带领女中团员到社区图书馆内进行集体加练。</p> <p class="ql-block">不少基础薄弱的团员也感觉有愧于部长和同伴的帮助与期待,在家反复练习并借助钢琴或手机上的键盘软件来监控音准与节奏。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我们现阶段大多数人虽然还达不到‘高徒’的层级,但“笨鸟先飞”的古训还是让我们通过自我加压与勤学苦练而获益匪浅。</p> 以歌为舟,渡心之河 <p class="ql-block">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灯光如星河倾泻。我深吸一口气,任由《春游》哼鸣声从鼻腔推出,如春风拂过柳梢。台下寂静无声,唯有和声在礼堂穹顶萦绕。这旋律仿佛已刻入我的记忆,甚至梦中都会不时再现。当四十余人的声音如溪流般汇成一片纯净的和声时,我真正感受到了无伴奏合唱的纯粹与美妙。</p> <p class="ql-block">一年前刚加入星光艺术团时,我对“无伴奏合唱”的认知仅停留在“不用乐器”的浅层。直到海华节演出任务下达,彭老师将《春游》与《半个月亮爬上来》两首无伴奏曲目确定为星光艺术团的演出节目时,我才逐渐体会到“人声为器”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唱到《半个月亮爬上来》时,男高声部默契地收敛音量,如月光下的暗涌,托起女声的皎洁。声乐的真正感染力从不在于炫技,而在于能否让受众产生共鸣与通感。</p> 星光艺术团砥砺前行,努力与各兄弟姐妹合唱团携手共进 <p class="ql-block">作为成立仅有6年时间的一个年轻艺术团,我们肩负着学习、继承、探索和创新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在强手如林的大华府同道面前,我们努力以近乎完善的音准、细腻的情感交织和自然、质朴的审美风格,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同行的赞许。这不仅是对星光艺术团近年来坚持不懈追求艺术品质提升的肯定,也标志着我们在大华府合唱界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与逐渐臻于成熟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在此次海华合唱节的舞台上,各合唱团各展所长,形成了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艺术景观。通过简单梳理各个合唱团的发展历史与特色,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整个大华府合唱艺术的厚重底蕴与不断演进:</p> <p class="ql-block">拥有四十年历史的华夏合唱团以苍茫深情的《大漠之夜》诠释底蕴;黄河艺术团自1994年起步,驰骋国际舞台,此次携《大海啊故乡》再现实力,更与星光艺术团血脉相连——两团共享指挥彭瑜,星光的骨干毕明方、龚蕊、李菲等皆出自黄河。此次海华节,黄河以《桃花红,杏花白》的乡土怀旧,与星光的无伴奏吟唱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华盛顿中国合唱团深耕廿载,以中西合璧的《茉莉花》碰撞岁月与青春;北维之声虽系七年新锐,却凭《花非花》的表演获誉“黑马”。男声与凌空女声合唱团以《世界赠予我的》涤荡心灵,长江、新星等团则以民族风韵或跨界尝试为舞台添彩。</p> <p class="ql-block">科堡、夕阳红等团以代际传承勾勒合唱生态跨度,雅歌合唱团一曲《祝福》尽显功力。各团虽风格迥异,却共筑大华府合唱艺术的繁茂森林——或如古树盘根,或似新竹破土,皆以热爱为源,让歌声滋养社区文化之花朵。</p> <p class="ql-block">从个人感受层面来说,窃以为凌空女子合唱团的《世界赠予我的》,华盛顿雅歌合唱团的《祝福》,黄河艺术团的《大海啊故乡》,北维之声合唱团的《花非花》等曲目均有不俗之表现。客观中允地说,此次我们星光艺术团的整体表现力也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从舞台预演到正式演出环节,都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的普遍赞誉。</p> <p class="ql-block">其实当初刚刚确定要演出“春游”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这两个无伴奏混声合唱曲目时,也有不少团员担忧这两个歌曲可能会过于平淡而难以出彩。尤其是“春游”前面的哼鸣部分,在音准、音量、气息、节奏等方面均有相当的难度和挑战性。然而在彭瑜指挥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指引下,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一次质的跃升。</p> <p class="ql-block">海华合唱节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舞台上合唱百花的集中绽放,更是各社区特征与凝聚力的缩影。从华夏合唱团的四十年传承,到星光艺术团的青春锐气,每一支团队都在用歌声诠释“和而不同”的艺术哲学。</p> <p class="ql-block">回顾海华合唱节演出的诸多精彩瞬间,每一支合唱团体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用歌声拥抱世界”的理念。从气势恢宏到温柔细腻,从传统民族到现代流行,每一首歌曲背后都是团队无数次排练、倾注情感的结晶。而正是这些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团体,共同构建了大华府合唱界今日欣欣向荣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星光艺术团成立仅六年,却以“广征博采、迎头赶上”的虚心务实态度,努力跻身大华府强团之列。作为星光艺术团的成员,我们深知,与这些资深先进和同仁们同台献艺,不仅意味着自豪与荣耀,更是一种有助于长远进步的压力与鞭策。在诸多资深先进合唱团中,星光虽略显年轻稚嫩,但发展后劲十足,未来辉煌可期。我们将继续秉持对音乐与合唱艺术的敬畏之心,不断苦练基础乐理基本功,砥砺推敲呼吸、发声、延长与调节气息、体会诸腔共鸣与激发泛音技术,丰富演出表现力,努力在大华府这片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合唱沃土上,培植出鲜艳多姿的艺术花朵,在浩瀚的夜空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星光。</p> 供稿:星光宣传组 校对:毕明方 王建新 摄影:燕松虎 美篇编辑: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