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镇乡厨哥田刚的励志故事

魏民著述《青春笔记》

<p class="ql-block">  乡村坝坝宴的逐渐兴起,得益于热爱餐饮,乐于传承美食文化的乡厨们,而我们赶场镇的退伍老兵田刚就是这样的一位代表性人物。</p><p class="ql-block"> 巴中广播电视报在2025年2月27日的人物专栏里全篇报道了关于田刚的事迹,题为《锅铲写春秋 烟火暖乡邻 乡厨田刚:老兵回乡烹佳肴》。关于这位有过5年军旅生涯的年轻人,我们本地人大多数都认识他,其中不乏有一部分人是通过抖音平台开始熟悉他的,红白喜事需要办宴席的人也能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到他,说明互联网时代惠及了太多太多行业和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赶场镇的美食种类很多,由于大都是家喻户晓的拿手菜,所以很少有人专门去推广它,直到以田刚、梅立强、李敏等人为首的乡厨师傅通过抖音宣传、走村入户现场做的方式,把我们赶场的地方美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田刚说,现在承接农村坝坝宴的团队特别多,竞争非常激烈,唯有通过真诚的服务、公道的价格,去稳住眼下的行情,而做菜手艺极为关键。许多菜品的调料涉及到密制,这需要一步一步的琢磨、钻研、调制,然后才能放心的去使用,那都是难以复制粘贴的技艺。</p><p class="ql-block"> 说到田刚,也不得不提起他们那个团队,“娘子军”麻利得很,她们可不是只会洗碗淘菜的女人,切菜有刀功技法,配料能掌握分寸,端盘抹桌的机灵劲更是不逊色于男子汉大丈夫,这样的团队撑起了他们那个乡村“炊事班”。我有幸见识过田刚做坝坝宴的盛况,手持大锅铲,在特大锅里翻炸酥肉,一条十来斤的鱼,只需一分钟时间就能片成片,就算大铁锅里有二十多斤的菜肴,他都照样能颠起来,这种激情和功夫同样算一绝。</p><p class="ql-block"> 以前我们赶场镇的乡村坝坝宴所请的帮工,都是临时做工的人,而现在的趋势有所改变,她们能够全身心的学习手艺,不仅可以挣一二百元一天的工资,将来还能独当一面自行经营,所以以田刚为首的乡厨也扮演了一个授业解惑的角色,把地方美食文化推向全新的高度。而关于田刚本人的创业史,也足够是励志的案例,从开门店炒菜算起,他饱尝了创业的心酸,碍于节约租金、避免本街餐饮同质化碰撞所带来的效益低迷,他率先更换了新赛道,毅然决然的把“十大碗”手艺带去了乡村这个大舞台。这一次尝试,他赚取了餐饮行业里的“第一桶金”,于是开始接触互联网,从剪辑学起,把自己的做菜思维和理念分享给食客,如今抖音粉丝都有好几万了,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不得不说这个又是一种提升。</p><p class="ql-block"> 我们赶场镇几家乡村坝坝宴都通过现场采购食材,让主人家既满意又放心,还保证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此举算是打响了传统餐饮行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枪”,赶场美食也必定会成为文旅发展路上的一张亮丽的名片。</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魏民,男,汉族,笔名:时九、晨曦,字敬知,号樵夫,戊辰年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人,自由职业,拟从事自媒体艺术,是一名文艺爱好者。一直致力于乡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结合农村基层工作实践,创作了大量的随笔、杂文和歌曲,其作品融入了真挚而深厚的服务情怀。作为手机微记录片《走进赶场》总监制、纯文学《赶场文艺新干线》发起人,在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的工作中,魏民始终坚信实干兴邦,勤能补拙的道理。作品全部收录在《青春笔记》卷,同时收录有《魏民诗词集》、《晨曦随笔札》、《魏民散文集锦》、《时事杂文集》和《凡人歌》,同时也有一部分音乐作品通过抖音视频、西瓜视频等平台播放,个人原创文学作品同步于“今日头条”、个人微信公众号(魏民原创文章)。属于初露锋芒阶段的不二达人。</p><p class="ql-block">QQ:573494414(微信同号)</p><p class="ql-block">抖音号:weimin.wenzhang8(不羁青年)</p><p class="ql-block">视频号:魏民话青春</p><p class="ql-block">今日头条:魏民说事</p><p class="ql-block">微信公众号:魏民原创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