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渌江书院,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西山街道办事处书院居委会,坐落于西山山腰,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始建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p><p class="ql-block"> 渌江书院分为三进,由头门、讲堂、内厅、斋舍组成;渌江书院是清代书院全面大发展时期的产物,它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直至光绪,又完整经历了清代书院发展史的后两个阶段,为较为全面地考察清代县级书院的发展演变提供了良好的范例。</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5日,渌江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渌江书院文化旅游区被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渌江书院有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并有名人掌教的传统。如左宗棠就曾在此任过山长(院长)。书院不但为湖湘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作出了贡献,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材,如宁调元、李立三、耿飚、蔡申熙、张翼鹏、朱克靖、左权、宋时轮、陈明仁、汤飞凡等。渌江书院自开放以来,平均每年接待参观者达两万人次,已成为展示湖湘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享有“醴陵文化摇篮”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绿江书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朱张会讲</p> <p class="ql-block">红拂侠女</p> <p class="ql-block">绿江书院里的千年古树</p> <p class="ql-block"> 醴陵渌江桥(又称渌水桥、渌公桥)是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具有以下核心特征。</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最初为木桥,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1924年由邑人陈盛芳捐资重建的花岗石拱桥,全长约190米,由正桥、引桥和旁桥组成,连接状元洲。</p><p class="ql-block">采用湖南望城丁字湾花岗石砌筑,桥中部垂直延伸一座支桥至状元洲,洲上建有30米高的状元阁。</p><p class="ql-block">桥名“渌江桥”由康有为题写,傅熊湘撰写的《渌江桥碑》嵌于桥侧,具有极高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控扼湘东孔道及南北要冲,是醴陵“吴楚咽喉”地理标志,宋代即为官道,明初“江西填湖广”移民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现为湖南省跨度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石拱桥,被誉为“湘东第一桥”。</p><p class="ql-block">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现存从明代至民国的《渌江桥记》达十一种,史料详实,是研究中国桥梁史与地方交通的重要实物。</p><p class="ql-block">与状元洲共同构成“古桥芳洲”景观,是醴陵人文荟萃之地,王阳明、范成大等历史名人均曾到访。</p><p class="ql-block">800多年间重修20余次,多由民间捐资(如清代彭之冕、民国陈盛芳),体现了醴陵人的集体情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状元洲是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渌江中的一个小岛,面积约6公顷,形似巨舰。相传,由于古谶“洲过县门前,醴陵出状元”,小岛因此得名“状元洲”。</p><p class="ql-block">状元洲是醴陵八景之一,称为“状元芳洲”。上世纪80年代,洲尾建造了状元阁,成为醴陵的标志性建筑。洲上原有楹联“状元洲边有舟,舟行洲不行;文笔峰上生枫,枫动峰不动”,展现了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特色。历史上,状元洲曾是武童试马场和桑园,石拱桥建成后成为公园。大革命失败后,这里曾是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刑场。1930年,红一方面军在此设立司令部,毛泽东等人在此参加中共湘东特委会议,洲上至今保存有红军书写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 醴陵,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以其独特的炒粉文化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炒粉节它带来的感动和温暖却一直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p><p class="ql-block"> 炒粉节不仅仅是一场美食盛宴,更是醴陵人心中的一份情结。对于醴陵人来说,炒粉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无论是从外地归来的游子,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一碗热腾腾的炒粉总是能瞬间唤醒他们对于家乡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炒粉现场</p> <p class="ql-block">醴陵夜市</p> <p class="ql-block">游客及市民前来品尝炒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