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农村再现一一电石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张有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原初夏的阳光明媚又温暖,古城西宁到处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卉,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大街小巷里已逐渐开起的西宁市花一一一丁香,走过花的旁边,就能闻到扑面而来的清香味道,让人感觉很幸福。2025年5月9日中午在和同事吃饭的时候,他说送给我一袋苏尔吉牌电石磨磨的小麦面粉,让我改一下口味,重新品味一下7 0年代小麦面粉的风味。到家后我仔细看了一下面袋上写的介绍。看到电石磨三个字,故我顿时回忆起来了我7 0年代的人生感悟。当时我故乡村子里也有一盘电石磨,是村集体经营的磨,正好我父亲是经营者,故我放学或假日就去磨上玩,所以对电石磨有一定的了解和情感。因为村里的广大父老乡亲们磨面都离不开它,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现在想起来那台斑驳的电石磨依旧嗡鸣着。它曾是村里第一台电动机驱动的石磨,取代了祖辈们佝偻推磨的剪影。记忆中的清晨,父亲总会将拌好水的小麦倒入磨盘,电流驱动的轰鸣声裹挟着麦面香,与远处山雾中的鸡鸣犬吠交织成乡村晨曲。电石磨既延续了石磨“碾碎岁月”的厚重感,又让磨小麦,青稞,绿豆效率从三小时缩短到半小时——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机械化浪潮的缩影。电石磨承载的不仅是粮食加工的革新,更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具体符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传统石磨的温度,旧时石磨需全家协作,孩童抱着磨棍打瞌睡,大人弓腰推磨,冬日里呼出的白气与磨盘蒸腾的热雾混作一团。青稞在石磨的碾压下迸发出天然的香味,做岀来的青稞干粮至今仍是游子们舌尖上的乡愁。特殊节庆时,水磨磨出的少部分小麦面粉过节,接待客人和亲戚朋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0年代初农村逐渐通了电,实现了电灯照明。过了两三年村里开始推广电石磨的文明嫁接 。 当电动机接入石磨底座,磨盘转速从人力推动的2转/分钟提升到20转/分钟。但磨齿的深浅排列、石料选材依然遵循古法——花岗岩石凿制的磨盘能保留粮食纤维的韧性。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村里老人常说:“电磨子转得快,可磨心还是老石匠打的。”这种新旧技术的交融,恰似农耕文明基因在工业血脉中的延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电石磨的工艺可以说是文化纽带的双向重构 , 从生活工具到文化符号 。如今废弃的石磨被镶嵌在城市公园的步道上,圆形磨盘如同凝固的年轮,青苔在磨齿间生长出新的时间叙事。而仍在运转的电石磨,则成为乡村旅游的活态展品,游客触摸磨盘时,既能感受电流震颤的现代韵律,又能从磨缝渗出的豆汁里嗅到往昔。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创新中的文化返场 。在高端食品市场,标注“古法电磨”的豆浆价格是普通豆浆的三倍。商家特意保留30%的手工投料环节,让消费者通过观察黄豆滑入磨眼的弧线,完成对传统的仪式性消费。 更有人将电石磨数据化,通过传感器记录磨盘压力、转速,用数字模型还原不同村落石磨的“性格指纹”,构建起可量化的文化遗产数据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磨盘转动的未来 ,当我在城市咖啡厅看到用石磨装饰的墙面,突然读懂这种执念——电石磨既是告别肩挑背扛的里程碑,也是拴住文化根脉的锚点。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陈列,而是让古老智慧在新技术中重生。就像那台老电石磨,至今仍在每个春节前夕轰然响起,为归乡游子磨制带着石屑清香的年糕,将文化的纽带系得更紧。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农村电石磨并不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而是随着农村电力供应和机械技术的发展逐渐普及形成的。在无电的年代,农村主要依靠人工推家庭小石磨来加工小麦和其他粮食,水源充足的地方修了一二座水磨,水磨至今青海农村还有正常运转的,笔者知道的如:互助县的一个乡村,湟中区上五庄镇小寺沟村的水磨都在为当地广大农民兄弟提供服务,主要加工青稞炒面,碗豆面。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随着电力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电动石磨机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粮食加工的效率和便捷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九九0年后出生的人基本都不知道无电年代的石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村普遍没有电力供应,因此家家户户都使用传统的石磨来磨面、磨豆等。这种石磨通常是手动或通过畜力(如驴)来驱动,操作过程较为费力,且效率较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农村电力设施的逐步完善,电动石磨机开始进入农村市场。电动石磨机利用电力驱动,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粮食的磨粉和磨浆工作,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例如,一些厂家生产的电动石磨机可以磨制豆浆、米浆、香油等,适用于商业和家庭使用。农村电石磨并非特定时期的产品,而是随着农村电气化和机械化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在提高粮食加工效率、节省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农村电石磨小麦面,为何味道如此美妙。在农村,电石磨磨出的小麦面那独特的味道,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的味道,更是承载着乡村记忆与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那么,农村电石磨磨的小麦面为何味道如此好吃呢?我个人的感觉主要是原材料的纯粹之美。农村自己种的种植小麦,大多秉持着传统的种植方式。农民们在自家的土地上,精心挑选优质的小麦种子进行播种。他们采用天然的肥料,如农家肥,来滋养土地和小麦。这种天然的种植方式使得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土地<span>的</span>养分,没有受到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保证了小麦的天然和纯粹。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小麦在生长季节里,享受着充足的阳光照射和洁净的雨水滋润,从而生长得小麦,青稞,<span>豌</span>豆颗粒饱满、营养丰富。这些优质的小麦成为了制作美味石磨面粉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次是石磨工艺的精妙之处。电石磨采用低速、低温的研磨方式,这是其能保留小麦面美味的关键因素。石磨的转速通常较慢,像青海高原西宁苏尔吉村近几年又重新恢复修建的石磨面粉加工厂,石磨机转速为20转/分钟,温度保持在45度。在这样的低温环境下研磨,小麦中的营养物质和分子结构不会被破坏。蛋白质、面筋质、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B1、B2、E等各种营养成分都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下来。特别是石磨面粉中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是其它面粉的18倍,这些丰富的营养物质不仅对人体有益,也为面粉增添了独特的风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与现代大型面粉加工设备高速运转的生产<span>出</span>来的面粉机相比,现代面粉机由于运转速度快,温度过高,会造成面粉中的蛋白质、维生素B等营养物质损失较大,麦胚中的自然香味也会失去较多。而石磨盘转速低,蛋白质、微量元素以及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没有被破坏掉,因此石磨面不但劲道,麦胚的香味也保留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电石磨面粉还有传统加工的情感沉淀。农村用石磨磨面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温情和仪式感的过程。过去,磨面往往是一家人共同参与的活动。从筛选优质小麦、手工清洗、晾晒、脱皮到最后用石磨研磨,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家人之间的默契与合作。例如,在淘麦子时,一家人会来到村前清澈的河边,分工合作,将麦子中的杂质去除干净。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说有笑,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这种情感的沉淀也赋予了石磨面粉别样的味道。而且,石磨磨出来的面粗细程度不同,与机械加工的细腻均匀的面粉相比,这种粗细不一的面粉在口感上更加丰富多样。它能让人们在品尝面食时,感受到不同颗粒带来的咀嚼乐趣,仿佛能触摸到传统工艺的温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乡村环境的独特滋养。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小麦的生长和面粉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使得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自然的精华。同时,乡村宁静、悠闲的生活节奏也让面粉的制作过程更加从容和精细。在这样的环境下制作出来的石磨面粉,仿佛带着乡村的气息,让人闻起来就心生愉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用农村电石磨磨出的小麦面制作成各种面食时,如馒头、面条等,那微微发黄的色泽,散发着浓郁的麦香味,吃起来口感柔韧、富有弹性。每一口都能让人感受到乡村的质朴与纯粹<span>。</span>让人回忆起小时候在农村与家人一起围坐吃面食的温馨场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农村电石磨磨的小麦面之所以味道好吃,是原材料、工艺、情感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乡村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延续。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种独特的味道显得尤为珍贵<span>。</span>它让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乡村的温暖与宁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