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呼和浩特游记(三)“博物馆之城”见闻:呼和浩特博物馆

美友74052402

<p class="ql-block">  5月1日下午,我入住呼和浩特汉庭酒店满都海公园店,稍作休整后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呼和浩特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位于新城区新华大街44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1989年正式建馆,其馆址前身为内蒙古博物馆旧址。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陈列面积3650平方米,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呼和浩特市历史地标性建筑之一。作为呼和浩特市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是市民了解本地历史、感受文化魅力的窗口,也是外地游客探索呼和浩特历史脉络的必访之地。自2013年12月起,博物馆开始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2023年2月,随着呼和浩特博物院的合并组建,它成为博物院下六所分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  走近呼和浩特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标志性建筑“大白马”。作为呼和浩特的博物馆“一哥”,呼和浩特博物馆的建筑顶端有白骏马凌空奔腾的造型,被呼市人亲切地称为“大白马博物馆”,对于很多老呼市人来说,相册里必定会有一张在“大白马博物馆”前的留影。博物馆主楼高三层,裙楼高两层,外墙贴白色瓷砖,拱形门,长方形窗,门窗边镶有绿色瓷砖。馆内藏品数量达22663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70件/套,这些藏品涵盖了呼和浩特地区从古至今的各个方面,为游客提供了一扇窥探历史长河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刷身份证入馆后,我被博物馆展厅造型别致、极具民族特色的设计所吸引。“五一”节期间,博物馆内活动丰富,特色展览有三个:位于一楼的“文明足迹——呼和浩特历史文物展”;位于二楼的“盛世之器——清代康雍乾时期景德镇陶瓷珍品展”;位于三楼的“石启北疆·旧石器时代华章——大窑遗址考古成果展”。</p> <p class="ql-block">  专题展“文明足迹”</p><p class="ql-block"> 跟随熙熙攘攘的参观人流,我依次从一楼到三楼参观。首先来到一楼左右两边的大厅,参观“文明足迹”特色展,该专题展分为四个单元:黄河北曲、文明曙光;云中设郡、盛乐建都;白塔耸光、丝路融通;屏落朔漠、亮丽青城,通过4.8万件文物系统展示了呼和浩特从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历史脉络,重点呈现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史诗。展出的各个历史时期文物,多方面、多维度反映了呼和浩特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异彩,书写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壮丽史诗。其中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走西口、旅蒙商等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黄河北曲 文明曙光</p><p class="ql-block"> ——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p><p class="ql-block"> 首府呼和浩特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这里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和中原王朝开发边疆的重要地区。境内目前发现石器时代遗址151处,其中包括旧石器时代遗址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48处。位于呼和浩特东郊的大窑遗址,距今50万年,是内蒙古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p> <p class="ql-block">  云中设郡 盛乐建都</p><p class="ql-block"> ——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逐步形成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碰撞地带。进入先秦后期,以农耕和游牧经济模式并存,城市逐步兴起。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加强边疆治理,各民族交融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在这里的我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各游牧部族,逐渐融入中原社会。</p> <p class="ql-block">  白塔耸光 丝路融通</p><p class="ql-block"> ——宋辽金元时期</p><p class="ql-block"> 宋辽金元时期,相继在各地兴建城市、设置府州。呼和浩特地区有丰州、云内州和东胜州三个行政中心为三代所沿袭,史书中合称为“西三州”,呼和浩特平原在这一时期也称西三州之地。</p> <p class="ql-block">  屏藩朔漠 亮丽青城</p><p class="ql-block"> ——明清至近现代</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呼和浩特地区交汇和融合,形成了独特品质的北疆文化。明朝,归化城的建立,成为大漠南北商贸往来的物资集散地,是北疆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朝,绥远驻防城的建立奠定了今天呼和浩特城市格局。满蒙联姻、移民迁徙等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高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  万部华严经塔线描图</p><p class="ql-block"> 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坐落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白塔村西南,辽代丰州城西北隅,建于辽中晚期。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素有“白塔耸光”的美誉,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该塔为八角七层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由台明、基座、塔身、塔顶、塔刹组成,通高55.6米。塔身留存文字材料极为丰富,有金代石碑六通和历代墨书题记数百条,是宝贵的文字历史资料,对研究北方民族史和地方史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认真观看展品</p> <p class="ql-block">  草原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草原丝绸之路主要分布在横贯欧亚的草原地带,是亚欧大陆文化和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呼和浩特因其地缘优势,成为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节点。距今8000年以前,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时代,草原先民就已开始同西方交往。</p> <p class="ql-block">草原丝绸之路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万里茶道”</p><p class="ql-block"> “万里茶道”是一条始于17世纪的国际古商道,全长1.4万千米,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途经蒙古国,抵达俄罗斯,是欧亚大陆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里茶道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走西口——移民迁徙铸交融</p><p class="ql-block">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三大移民潮之一,其萌芽于明朝中期内地百姓在土默川平原的垦殖,肇始于清康熙西征准噶尔部,兴盛于清末全面放垦,延续至20世纪中叶。在近300年的历史变迁中,无数晋、陕、冀等地的民众不畏艰险,背井离乡,走出口外,或商或农或工,开拓生息于内蒙古中西部的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茫茫草原。走西口不仅是人员的迁徙、经济的转型,也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口文化。</p> <p class="ql-block">走西口路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旅蒙商简介</p> <p class="ql-block">  参观呼和浩特博物馆“文明足迹”专题展,我深感震撼。展览生动展现了呼和浩特的历史变迁和民族交融,这次参观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敬佩古人的智慧与创造。</p> <p class="ql-block">  来到博物馆二楼,是博物馆与景德镇相关部门联合举办的“盛世之器——清代康雍乾时期景德镇陶瓷珍品展”。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令人大饱眼福。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民窑陶瓷生产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全国技艺之精华,工艺精湛,品种丰富,质量优良,将中国陶瓷业推向了巅峰,特别是其中的御窑制品至精至美,被世人称为“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  继续参观展览,我踏入三楼展厅。“石启北疆·旧石器时代华章——大窑遗址考古成果展”吸引了许多参观者。</p><p class="ql-block"> 大窑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33公里处的保合少镇大窑村。1973年发现,距今约五十万年,它是目前中国可确认的唯一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制造场遗址。其占地约2平方公里,出土了大量的石器、石片和石屑等,证明这里曾是古人类长期采集石料、预制石核、打制石片和加工石器的场所。大窑遗址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它是北疆历史的开篇,证明北疆并非“蛮荒边地”,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早期参与者。大窑遗址出土的石器已然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满含先民的生存智慧,诉说着先民与自然的顽强抗争、智慧创造。</p> <p class="ql-block">更新于:2025.5.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