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活着》是我读的余华老师的第一部作品。看着书中的人物一个一个死去,那种疼痛感至今回想起来仍令人窒息。但这种疼痛我们无法真正“共情”,因为我们并未真实生活在那个年代——就像我上初中的侄子说的:“这本书你们女人在情感上受不了。”《第七天》则另辟蹊径,开篇便以“死亡”展开叙事。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如同我们身边的你我他,因为这就是我们真实生活的时代。如果说《活着》是以饱蘸血泪的笔触,向世人深刻诠释了“活着”二字的本质;那么《第七天》便是以与“生”诀别的姿态,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独特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这本书是当时所有热点新闻的汇集,甚至很多读者认为这是余华老师写得最差的一本书。但十年过去了,大家再读这本书时,还会觉得差吗?作为普通读者,我不想以好坏来评价它,只想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启示录。余华的文字总是充满独特的魅力,他将短暂的快乐留给自己,却把无尽的悲伤与思索留给了读者。初读《第七天》时,内心曾闪过一丝释然:既然故事以死亡作为开端,那么结局又能悲惨到何种境地呢?</p><p class="ql-block"> 书中以主人公杨飞死后七天的特殊视角,徐徐展开他所见、所闻、所知的现实图景。他在餐厅用餐时,忽然被报纸上前妻自杀的新闻震惊,以至于发生爆炸时也没能反应过来,最终生命终结于此。当他在死亡的世界里走向殡仪馆“候烧”时才发现,这里不仅要“让行”,同样存在贵贱之分——没有墓地的他,连那把塑料凳都没资格坐。他回到与前妻一起生活过的出租屋,在死后的第二天,见到了前妻李青。两人都惊叹于在另一个世界的重逢,彼此诉说着生前的种种,在第三天到来时挥手告别。</p><p class="ql-block"> 整本书里,最让我鼻子发酸的是杨飞和养父的情感线。铁路工杨金彪将他捡回家的那一刻,他们的命运便紧紧交织在一起。杨金彪的父爱伟大且克制:当杨飞的亲生父母(作为高官)找上来时,他选择放手,因为他知道亲生父母能给杨飞更美好的未来;而杨飞依然选择留在养父身边,就像当初养父为了结婚不得不将他送走,却在煎熬一夜后又把他接回,最终一生未婚一样。从未想过放弃。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而真实,死亡世界的重逢与释怀,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现实社会的另一面。余华的文字像一把钝刀,不一下子割出血,却在反复摩擦中让人尝到生活的咸涩。</p><p class="ql-block"> “死无葬身之地”的人们虽然没有墓碑,却能躺在青草地上看星星——露水会洗去他们生前的苦难,风会带走所有的疼痛。这大概是余华藏在残酷背后的温柔:就像一块冻硬的馒头,总还有一丝热气在人心底徘徊。在这里,“死无葬身之地”代表着美好与终结。</p><p class="ql-block">“去那里吧,在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那里人人死而平等。”</p><p class="ql-block">“那里是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死无葬身之地。”</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文中用七天写完了杨飞的一生。“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就像杨飞最后躺在父亲怀里时想的:“原来最温暖的安息地,从来不是墓碑下的泥土,而是有人记得你体温的地方。”从开篇的父亲不辞而别,到结尾的殡仪馆重逢,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人生启示录。窗外的路灯正把树影拉得老长,忽然觉得,我们都是在人间“排队”的人:有的人为房产证排队,有的人为医药费排队,有的人为尊严排队。而杨飞们的故事,让我看见每个排队的人背后,都有一双磨破的鞋、一副压弯的肩,还有一颗在尘埃里依然跳动的心。或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吧——哪怕像杨飞的父亲那样一辈子蜷缩在棚户屋里,只要心里装着在乎的人,就不算白来这人间一趟。死亡是面镜子,照出生活的千疮百孔,也照见人心的微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