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的美篇

<p class="ql-block"> 麦浪深处的诗声</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五月到,又是一季麦收时。闲暇间,我来到了田间,伴着久远的记忆,想去看看今年麦子的长势。只见晴空之下,麦子早已泛黄,微风梳理过的麦垄清晰可见,一棵棵小麦短小稀疏,大约是今年长期干旱所致,它们就像一个个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人一样,尽管如此,但直立挺起的腰杆也要尽力撑起农人的希望。凝视思索间,耳畔又响起了幼年时父亲在收麦时给我吟诵《观刈麦》的声音,那独具一格的吟诵,那大地般厚重深沉的声音,就如悠扬的钟声一样有力的撞击着我的心灵,那音乐般起伏的韵律混着镰刀割麦时刷刷的清脆的声响,带着曾经的岁月的故事,在我的身旁久久回荡。</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的农村基本上都是手工劳作,哪怕是麦收时的忙碌与急迫,也改变不了一镰、一捆、一车、一场的现实,全家老少齐上阵,共赴夏收忙的情景再普遍不过了。记得六七岁时的我,已然成为了父母的得力助手。清晨四点左右,父亲就先起床,喂牛、磨镰、套车,母亲则装好干粮和水,再叫醒我和弟弟,我揉着惺忪的睡眼,翘着不对称的凌乱小辫,爬上父亲架的平车,一路还能再小睡一会,看着幼小的我,父亲既心疼又无奈,就换了个方式和我说话,于是,我便有了第一次听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诗句,懵懂的我也似懂非懂的跟着父亲大声的念着。</p><p class="ql-block"> 伴着天边渐渐的露白与鸟儿欢快的鸣叫声,我们来到了田间,看着那比我半个身子都高的小麦,在微风拂动下轻轻涌动,想象着我要学大人一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心里也很是欣喜。父亲很快分好工,他割三垄拉行领先,我和弟弟随着父亲一左一右负责一垄,母亲随后。一个来回下来,我的手臂被麦芒刺破,掌心磨出水泡,浑身困乏无力。父亲便下令休息一下,喝点水加点餐,我们便顺势瘫坐在麦铺上,母亲拿出馍馍夹上自制的芝麻香盐,就上下口的洋葱,也是别有一番的美味和舒心。父亲边吃边又开始了教给我们吟诗“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这就是我们农家最平凡朴实但也其乐融融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不觉间太阳已升上头顶,强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我头上的汗水像颗颗珍珠,顺着脸颊滚落田间,再看父亲,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如水里捞出一般,紧紧的贴在背上,但他仍然弯下腰身,以不变的姿势,用力挥舞着镰刀,想要在这平凡的土地上绘出农人们心中丰收的希望。早已汗流浃背的我不停的直起腰用衣袖和手背抹着满脸的汗水。为了鼓励我,父亲又接着吟诵他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似乎用诗句来诉说着农人的真实生活与劳动的艰辛,以及对我将来能好好读书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现在的我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已如父亲所愿,有了新的生活,但他曾经对诗尾的低沉吟诵也成了对我一生最好的说教,他用自己最质朴的行动演绎了一部现实中的《观刈麦》,将诗句的含义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微风掠过,麦浪翻涌,依稀间,在麦浪的深处里又出现了父亲的身影,吟着那首白居易的经典之作,用自己的睿智与学识,与作者有了这跨越千年的共鸣与思考,用行动讲述着农人们对劳动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后人无声而又深刻的教诲。而今机械生产已经代替了手工劳作,但那炎日下,麦浪深处里弯腰抢收的身影与经久不息的诗声,却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