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余开华</b></p> <p class="ql-block">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向在抗战烽火中坚守教育报国使命,以学术力量支撑民族救亡的湖南大学全体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八秩沧桑见证,这所千年学府在民族危亡之际以知识为戈、以讲堂为垒,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战弦歌,其赤子丹心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之上。</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湖南大学由省立获批国立,成为全国第十五所国立学府。这所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高等学府,从诞生之日起便注定与战火同行。在八年抗战的烽烟中,湖大师生以血肉之躯守护文化命脉,以教育薪火点燃民族希望,最终在胜利的荣光中铸就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悲壮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烽火启幕:文化托孤与文明火种的守护(1937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当卢沟桥的炮火撕裂华北夜空。在山河破碎的危局中,湖大以博大胸怀接纳战火中的文化火种——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岳麓山下成立,北大、清华、南开的师生汇聚于此,湖大腾出校舍,更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与此同时,80箱故宫文物因湖大人的守护而幸免于难,被秘密藏匿于图书馆地下室数月,直至轰炸前一周安全转移,成就文化史上的奇迹。这一年,湖大以“托孤”之责,将中华文明的根脉藏于湘水之畔。</p> <p class="ql-block">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运载文物的汽车渡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血色1938:五次轰炸下的文化抗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10日,岳麓山上的爆炸声撕裂了文化的穹顶。27架日军轰炸机如秃鹫般扑向湖南大学,投下70余枚炸弹,将华中最高学府化作焦土。图书馆的5万余册古籍在火光中化为灰烬,科学馆的仪器设备尽成废铁,但废墟中矗立的四根希腊立柱(原图书馆门廊)却成为文明的墓碑——它们在轰炸中幸存,弹痕斑驳的柱身如同凝固的呐喊,见证着湖大人“不迁校、不辍课”的誓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三年间,日军对湖大实施五次轰炸,而希腊立柱始终如沉默的守望者。化学系教授谭云鹤在轰炸中满脸是血,却仍高呼:“研究科学之人,其血流在科学馆,是流得其所!”这些立柱不仅是建筑的残骸,更是湖大人以生命守护文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西迁辰溪:在山洞中延续文明火种(1938年10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湖大师生携未被炸毁的图书仪器,分水陆两路西迁辰溪。在湘西的深山中,他们以竹篾、茅草搭建教室,将防空洞改建为实验室。理工学院在山洞中研制出无线电发报机,文学院师生在油灯下完成《湘西方言调查报告》,法学院则深入乡镇用法律援助唤醒民众。这种“教育奇迹”的背后,是湖大人对“战时需作平时看”教育方针的坚守。校长胡庶华提出“文武合一”理念,将体育、国术与军事训练结合,在实验室与操场之间筑起知识分子的抗战防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血性担当:从书桌到战场的青春壮歌</b></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湖大校园涌动着投笔从戎的热潮。1935年,学校即将新生军训纳入必修课程,抗日名将齐学启亲自教授战术。全面抗战爆发后,数百名学子考入交辎学校,或直接奔赴战场。1937级化学系毕业生李静在给同学的信中写道:“当实验室的试管换成枪管,我们依然在为真理而战!”在长沙,湖大师生组织抗日救国会,发行《抗日会刊》,茅盾先生曾撰文盛赞:“湖大依然是华中最高学府,给东南战区流亡青年就近求学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雪耻时刻:科学馆里的受降仪式(1945年9月15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15日,湖大科学馆见证了历史性的时刻——日军第20军司令坂西一良在受降书上签字。这栋曾被炸毁三分之二的建筑,因承载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的荣光,被永远镌刻进历史。受降仪式结束后,湖大师生将科学馆加建为三层,取“三楼鼎立”之意,寓意文明、科学、民主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湖大的抗战记忆并未随胜利而终结。在辰溪时期,进步力量已成为解放战争的燎原星火;复员长沙后,湖大率先恢复教学,胜利斋、复临舍等建筑的名字,皆镌刻着对和平的珍视。这种精神传承,正如湖大“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在抗战烽火中淬炼出新的内涵:对民族大义的忠诚,对文化血脉的守护,对气节操守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胜利斋,抗战胜利后修建的教工集体宿舍,现作为岳麓书院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本是抗战胜利后,湖南大学从辰溪复员长沙时所建的临时宿舍。后拆除在其原址上新建了教学楼。为纪念抗战历史,保持了“复临舍”这一称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希腊立柱的警示:废墟上生长的精神脊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走进湖大校园,那场在轰炸中幸存的老图书馆四根希腊立柱依然矗立,分布在校园各处:</p><p class="ql-block">1. 牌楼口校门一侧2根:高5.2米,保留着弹痕与灼烧痕迹。</p><p class="ql-block">2. 中楼北草坪2根:加装青铜基座,刻有1938年轰炸日期。</p><p class="ql-block">3.部分段落存放于老图书馆遗址。</p> <p class="ql-block">弹痕累累的二院砖墙、科学馆东立面的弹孔墙,皆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七七事变的硝烟已散,但湖大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基因,永远镌刻在岳麓山的苍松翠柏之间。这所大学用行动证明:当炮火炸毁教室,他们以血肉之躯守护讲台;当暴力威胁文明,他们以笔墨为刀剑;当历史陷入至暗,他们以教育为火种。正如徐特立所言:“湖大的工作,完全是湖大学生同志活动建立起来的。”——文化不死,中国不亡;精神不灭,山河永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