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一中退休教职工福清一日游(2025.5.10)

吴志芳

<p class="ql-block">  七律·福清一日行吟</p><p class="ql-block"> 吴志芳(中华通韵)</p><p class="ql-block">福清孟夏适遐观,</p><p class="ql-block">山海遗风入眼帘。</p><p class="ql-block">德旺兴学报桑梓,</p><p class="ql-block">万福济世起佛天。</p><p class="ql-block">利桥横跨千年在,</p><p class="ql-block">瑞塔群筹百代瞻。</p><p class="ql-block">应羡潮声传日夜,</p><p class="ql-block">初心犹照玉融湾。</p><p class="ql-block">德旺:曹德旺。万福:万福寺。玉融:福清古称。瑞塔:瑞云塔。利桥:亦称龙首桥,在福清城关南门。群筹:集资建造。</p> <p class="ql-block">来到福建师大附属福清德旺中学,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参观校园</p><p class="ql-block">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福清德旺中学(简称“福清德旺中学”)是一所由著名企业家、慈善家曹德旺先生捐资创办的公办民助完全中学,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高山镇。学校由曹德旺先生于2009年捐资1.9亿元(后累计捐资超3.3亿元)兴建,旨在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为家乡子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2015年,福清市政府、福建师范大学与河仁慈善基金会三方合作办学,学校被纳入福建师范大学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试点项目,并于2024年2月通过福建省教育厅评估,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p><p class="ql-block"> 办学性质:公办民助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由曹德旺任董事长,福清市政府及福建师范大学代表共同组成。</p> <p class="ql-block">校园规模与设施</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位于福清市高山镇垄上村,毗邻渔平高速公路与福清大真线,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 占地面积:152亩,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规划新建艺体综合楼等设施。</p><p class="ql-block"> 硬件配置:功能齐全,配备标准化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及智慧校园系统,校园绿化率达40%,获评“福建省绿化红旗先进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办学理念与特色</p><p class="ql-block">- 校训与目标:以“崇德、广智、明理、践行”为校训,致力于打造“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培养“好学上进、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特长明显”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教育模式:</p><p class="ql-block"> - 德育为先: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通过文体活动(如合唱队、定向越野队)和劳动实践基地强化综合素质。</p><p class="ql-block"> - 学科竞赛与创新:开设五大学科竞赛体系及科技创新课程,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170项,2023年高二学生商道轩入选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p><p class="ql-block"> - 科研合作:依托福建师范大学平台,与省内名校(如福州一中、师大附中)建立“附中—时代联合体”,共享教学资源。</p> <p class="ql-block">师资力量与成果</p><p class="ql-block">-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39人,含福州市级骨干教师4名,通过“名师引领+专家指导”机制培养高素质教师团队。</p><p class="ql-block">- 教学成果:</p><p class="ql-block"> - 2024年升格为“一级达标高中”。</p><p class="ql-block"> - 中高考成绩稳居福清市前列,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近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超90%。</p><p class="ql-block"> - 获评“福建省科研协同创新实践基地”“福州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社会影响与荣誉</p><p class="ql-block">- 助学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和奖学奖教制度,对优秀学生最高奖励3万元,对困难学生提供宏志班支持。</p><p class="ql-block">- 公益合作:与河仁慈善基金会合作开展“德旺杯”数学冬夏令营,累计吸引2.5万名学生参与,成为福建省基础教育品牌活动。</p><p class="ql-block">- 社会评价:被誉为“公办民助教学改革典范”和“乡村薄弱校改造样板”,多次在福州市基础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p> <p class="ql-block">未来发展规划</p><p class="ql-block"> 学校正推进福清科技馆分馆、艺体综合馆等项目建设,深化与高校的联合实验室合作,目标建成“优质化、特色化的一流学校”,为农村教育振兴提供“德旺样板”。</p> <p class="ql-block">科技馆</p> <p class="ql-block">宿舍楼</p> <p class="ql-block">综合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阅览室</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来到万福寺。</p><p class="ql-block"> 福清黄檗山万福寺(简称“黄檗山万福寺”)是福建省福清市重要的佛教圣地,也是中国禅宗临济宗的祖庭之一,并在日本佛教黄檗宗中具有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黄檗山万福寺始建于唐贞元五年(789年),由莆田人正干禅师创建。初名“般若堂”,后扩建为“建福禅寺”,因山中盛产黄檗树而得名。唐大中二年(848年),禅宗高僧希运禅师在此出家,后于江西创立临济宗,使黄檗山成为临济宗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1983年被列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1989年成立修复委员会,在赵朴初等支持下启动重建工程。经曹德旺捐资4亿多元,至1997年完成山门、大雄宝殿、隐元纪念堂等主体建筑,重现千年古刹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筑与文物</p><p class="ql-block">1. 主要建筑 </p><p class="ql-block"> 现存建筑群包括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等,依山而建,布局严谨。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圣像,法堂为禅修核心场所。</p><p class="ql-block">2. 历史文物 </p><p class="ql-block"> - 宋代石槽:刻有“庆历五年(1045年)”题记,为寺院早期遗存。 </p><p class="ql-block"> - 隐元纪念堂:展示隐元禅师生平及东渡历史,以及中日黄檗宗交流史料。 </p><p class="ql-block"> - 日本黄檗宗碑:1983年立碑纪念隐元东渡,象征中日佛教渊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化影响</p><p class="ql-block">1. 禅宗传承 </p><p class="ql-block"> 黄檗山为临济宗祖庭之一,隐元禅师将临济宗法脉传入日本,创立黄檗宗,其教义融合中国禅宗与日本文化,影响日本江户时期社会。</p><p class="ql-block">2. 中日友好纽带 </p><p class="ql-block"> 自1979年起,日本黄檗宗多次组团访华,恢复中断的佛教交流。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特别提及隐元东渡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自然与景观</p><p class="ql-block">- 黄檗山风光:古称“福清第一山”,山间有绛节峰、九潭十八涧等自然景观,唐代江淹、宋代梁克家等文人曾在此留下诗赋。</p><p class="ql-block">- 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超80%,动植物种类丰富,近年被列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状与地位</p><p class="ql-block">- 宗教地位:1983年成为全国重点寺院,福建省佛教协会直属道场,常年举办禅修、佛学讲座等活动。</p><p class="ql-block">- 旅游价值:2017年入选“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遗址,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兼具宗教朝圣与文化体验功能。</p><p class="ql-block">总结:黄檗山万福寺以禅宗文化为根基,承载中日佛教交流的千年纽带,其重建不仅重现历史辉煌,更成为福清市的文化地标与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福清海口镇龙江桥,原称螺江桥</p> <p class="ql-block">  福清海口龙江桥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年),由僧人惠鄙、乡人林迁等募资建造,历时十年竣工,初名螺江桥,南宋因谶语更名龙江桥。桥长476米,宽4.2-5.2米,现存39墩40孔,桥墩呈舟形,石梁每条约重15吨,为宋代梁式石桥代表。历史上屡经洪水、倭患损毁,明清至现代多次修缮,2010年全面加固。1961年列为福建省首批文保单位,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泉州洛阳桥等并称“福建四大古桥”。</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福清利桥古街及瑞云塔</p> <p class="ql-block">  黄阁重纶牌坊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为纪念福清籍首辅叶向高两度入阁主政而建。全坊以黛青花岗岩仿木构重檐四坡顶,高10米,面阔11米,四柱三间。中层横匾“黄阁重纶”阴刻楷书,底层镌叶氏四代诰封官衔;雕刻“苏武牧羊”“杨震拒金”等忠孝仁义故事及琴棋书画场景,展现明代石构工艺巅峰。1985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瑞云塔位于福清龙江北岸,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由叶向高之子叶成学与知县凌汉翀募资,名匠李邦达设计,历时十年竣工。塔高34.6米,七层八角,仿木构楼阁式,花岗岩砌筑,底层北门匾刻“凌霄玉柱”。塔身浮雕佛像、瑞兽400余幅,檐角设48尊镇塔将军,兼具佛教、风水与航标功能。1965年列为福建首批文保单位,被誉为“南天玉柱”“精丽甲于海内”,为福清地标与海丝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  利桥原名“龙首桥”,始建于宋天圣五年(1027年),原为木桥,元至治二年(1322年)重修。明万历年间因风水调整迁至现址,并建瑞云塔镇守,形成“桥塔相映”格局。桥长183.3米,宽5米,19孔石板桥,桥墩设分水尖,地基以木桩夯实。利桥曾是福清商贸枢纽,连接县衙与海口港,现存宋井、侨厝等古迹,2019年改造为文旅街区,重现“过利桥,全年大吉”民俗,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福清的利桥与瑞云塔是典型的“山海遗风”代表,其历史、文化与地理特征深刻体现了福清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独特地位,以及海洋文明与山地文化交融的印记。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p><p class="ql-block"> 一、地理与历史背景中的“山海”特征</p><p class="ql-block">1. 利桥:龙江与海洋的纽带 </p><p class="ql-block"> 利桥(古称龙首桥)横跨龙江,是福清县城通往海口港的咽喉要道。龙江作为福清最长水道,连接内陆与海洋,利桥港曾是福清货物集散中心,通过海运将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东南亚及更远地区。考古发现,利桥周边出土的宋元至民国瓷器等遗存,直接印证了其作为海丝起点的地位。</p><p class="ql-block">2. 瑞云塔:山海之间的航标与象征 </p><p class="ql-block"> 瑞云塔建于明代,高34.6米,七层八角,兼具佛教、风水与航标功能。其选址于龙江入海口附近的小孤山,既为“补地势之旷”,又为航船提供导航。塔身雕刻的守门神、镇塔将军等形象,亦与古代海上防御和航海安全相关。</p><p class="ql-block">二、文化交融中的“遗风”体现</p><p class="ql-block">1. 海丝贸易的见证 </p><p class="ql-block"> - 利桥古街曾是“海面圩集”,来自江阴、海口等地的商船在此转运货物,形成繁荣的贸易网络。天后宫供奉妈祖,反映了航海信仰的兴盛,其香火远播印尼、中国台湾等地。 </p><p class="ql-block"> - 瑞云塔周边侨厝(如荷园、吴氏侨厝)融合东南亚建筑风格,是福清华侨下南洋创业后返乡建造的见证,体现了海洋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p><p class="ql-block">2. 多元宗教与民俗的汇聚 </p><p class="ql-block"> 利桥街区分布着佛教瑞云寺、道教天后宫、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宗教场所,以及叶向高、刘克庄等历史人物的文化遗迹,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例如,瑞云塔的建造融合了佛教世俗化与风水学说,而中秋“点塔灯”习俗则承载了祈福海疆平安的寓意。</p><p class="ql-block">三、建筑与艺术中的山海意象</p><p class="ql-block">1. 瑞云塔的象征意义 </p><p class="ql-block"> 塔身浮雕中的飞禽走兽(如龙、麒麟、凤凰)与佛教故事,既体现明代石雕工艺的精湛,也暗含对海洋风浪的敬畏与镇守之意。塔名“瑞云”源自建塔时“五色云覆顶”的传说,寓意祥瑞护佑航海。</p><p class="ql-block">2. 利桥的“山环水抱”格局 </p><p class="ql-block"> 利桥与玉融山、五马山、双旌山形成“旌马环桥”的地理格局,既符合传统风水理念,又凸显福清依山傍海的地理特征。龙首桥与瑞云塔的“桥塔相望”,构成福清古城的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 四、现代意义与保护价值</p><p class="ql-block">利桥与瑞云塔不仅是历史遗存,更是福清“山海文化”的活态载体。近年来,利桥古街通过修缮活化,重现“清明上河图”般的繁华,成为展示福清海丝文化、侨乡文化的重要窗口。瑞云塔作为省级文保单位,其建筑技艺与历史价值亦被学界广泛认可。</p><p class="ql-block"> 结论</p><p class="ql-block">利桥与瑞云塔融合了山海地理、商贸文明、多元信仰与建筑艺术,既是福清作为海丝重镇的历史见证,也是“山海遗风”的典型代表。它们承载着福清人“向海而生”的集体记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融城。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