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五法相生展五形

一竹禅悟

<p class="ql-block">笔墨问道自然 五法共绘丹青</p><p class="ql-block">——“青城玄黑,五形相生”五人书画展在味江溪云书院开幕</p><p class="ql-block"> 青山叠翠处,墨韵染云烟。2025年5月13日上午,五形相生“青城玄墨”五人书画展在溪云书院开幕。开幕式上国务国津贴专家、四川大学教授陈红涛先生向来宾讲述了“青城玄墨”的品牌理念;青城派第36代掌門人、“天府文化·2024年度人物”劉綏濱先生介绍了青城道教文化的历史渊源;美国道教文化研究会会长吕美晋博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画展的成功表示诚挚的祝贺 ;中国书画家(香港)电子商务协会从香港发来贺词 ;孙友军以《 玄墨化境——试论 “ 青城玄墨 ” 艺术品牌的道学转译与美学构建 》作书面发言。开幕式后艺术家们还举行了专题笔会。 </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由中国书画家(香港)电子商务协会、环球旅居(香港)出版社及书画e家(香港)投资收藏分享平台主办,由溪云书院承办,汇聚了李力知、邓崇祝、孙友军、李晓初、肖茂光(以年龄为序)五位深耕传统又锐意创新的艺术家。他们以青城山千年道韵为灵感源泉,将各自的艺术法则融入创作实践,呈现出五十余幅兼具古法精髓与现代审美的精品力作。</p><p class="ql-block"> 这场以道家哲学为根基、以水墨艺术为载体的当代书画展,通过五位艺术家各自的艺术风格,构成“青城玄墨,五形相生"的美学格局,展现了传统笔墨与当代精神的深度对话。李力知以“扑厚苍茫”筑基,笔触厚重雄浑,古朴苍润之气扑面而来。邓崇祝运笔恰似铸铁成痕,线条刚劲犹如刀劈斧削,墨痕金石之韵,尽显“刚健质扑”之画风。孙友军画作“古掘醇厚”,仿若考古探幽,其笔墨穿梭于商周古器与民间拓片之间,焦刻生写,八面出锋,宛如岁月雕琢之迹,把古老文明的深沉沧桑,化为水墨纹理的独特密语。李晓初之作“空灵谧远”,似月下清泓。其毛边山水系列视角独特。画面中,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水波荡漾,尽显自然之灵动与壮美。肖茂光画风“苍劲高古”,若古松蟠曲。用笔老到而不失稚拙,浓墨皴擦与淡墨烘托交替,织就苍茫且层次分明的视觉华章。</p><p class="ql-block"> “青城玄墨,五形相生”不是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通过气韵贯通的笔墨语言,构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他们试图在青城山的云雾氤氲与道家思想的浸润中,寻找水墨艺术的当代表达。他们或于传统笔墨中熔炼时代精魂,或在文化母题里探寻现代余响,合力奏响水墨艺术于当下的多元交响。 </p><p class="ql-block"> “青城玄墨”核心理念源于道家哲学,以“玄”为内核,追求“以形写神”的至高境界。倡导大写意精神,通过豪放夸张的手法,抒发画家情感、营造深远意境,力求作品大气磅礴且富有深度,展现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在艺术追求上,注重神韵,追求“遗形取神”“物外得似”,强调笔墨精简、韵度清逸,使作品超越形式束缚,达成精神与情感的完美融合。玄色作为作品主色调,象征神秘深邃,承载着自然与社会的生命重建之期望。“青城玄墨”经五位艺术家数年淬炼而成,既承载着对传统笔墨的当代诠释,亦暗合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精髓。</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愿往来观展之人,能在这“青城玄墨,五形相生”之中,感受到五位艺术家指尖的温度、心底的热忱,于墨香氤氲里领略书画之美、青城之韵,开启一场触动灵魂的艺术之旅,让艺术的光芒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span></p><p class="ql-block"> 展览将持续至6月13日,期间将举办多场艺术沙龙与公教活动。(孙友军文)</p> <p class="ql-block">“青城玄墨,五形相生”</p><p class="ql-block">——味江溪云五人书画展序言</p><p class="ql-block">孙友军</p><p class="ql-block"> 此次“青城玄墨,五形相生”,李力知、邓崇祝、孙友军、李晓初、肖茂光(以年龄大小排序)五人书画展,宛如一场艺术的盛宴,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它恰似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窗,透射出五位艺术家对书画艺术执着追求的光芒,引领我们踏入那充满魅力的艺术之境。 </p><p class="ql-block"> 青城,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山川壮美、人文璀璨,仿若天然的艺术熔炉,孕育着无尽的灵感。“青城玄墨”核心理念源于道家哲学,以“玄”为内核,追求“以形写神”的至高境界。其倡导大写意精神,通过豪放夸张的手法,抒发画家情感、营造深远意境,力求作品大气磅礴且富有深度,展现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在艺术追求上,注重神韵,追求“遗形取神”“物外得似”,强调笔墨精简、韵度清逸,使作品超越形式束缚,达成精神与情感的完美融合。玄色作为作品主色调,象征神秘深邃,承载着自然与社会的生命重建之期望。</p><p class="ql-block"> 而此次以“青城玄墨,五形相生”为名的展览,恰是从这片土地的精髓中萃取而出的艺术瑰宝的集结。五位艺术家扎根于此,汲取天地灵气,感怀风土人情,将青城的神韵融入笔墨丹青之中,却又各自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采。</p><p class="ql-block"> 李力知以“扑厚苍茫”筑基,笔触厚重雄浑,古朴苍润之气扑面而来。邓崇祝运笔恰似铸铁成痕,线条刚劲犹如刀劈斧削,笔锋掠过,墨痕尽显金石之韵,尽显“刚健质扑”之画风。孙友军画作“古掘醇厚”,仿若考古探幽,其笔墨穿梭于商周古器与民间拓片之间,笔触宛如岁月雕琢之迹,把古老文明的深沉沧桑,化为水墨纹理的独特密语。李晓初之作“空灵谧远”,似月下清泓。其毛边山水系列视角独特。画面中,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水波荡漾,尽显自然之灵动与壮美。肖茂光画风“苍劲高古”,若古松蟠曲。用笔老到而不失稚拙,浓墨皴擦与淡墨烘托交替,织就苍茫且层次分明的视觉华章。</p><p class="ql-block"> “青城玄墨,五形相生”不是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通过气韵贯通的笔墨语言,构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他们试图在青城山的云雾氤氲与道家思想的浸润中,寻找水墨艺术的当代表达。他们或于传统笔墨中熔炼时代精魂,或在文化母题里探寻现代余响,合力奏响水墨艺术于当下的多元交响。 </p><p class="ql-block"> 愿往来观展之人,能在这“青城玄墨,五形相生”之中,感受到五位艺术家指尖的温度、心底的热忱,于墨香氤氲里领略书画之美、青城之韵,开启一场触动灵魂的艺术之旅,让艺术的光芒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岁次乙巳四月初六於海南金典心城无知堂柴门)</p> <p class="ql-block">李力知先生已八十三岁高龄,视力几乎为零,以下作品堪称神来之笔:</p> <p class="ql-block">邓崇祝原创作品:</p> <p class="ql-block">孙友军原创作品:</p> <p class="ql-block">李晓初原创作品:</p> <p class="ql-block">肖茂光原创作品:</p> <p class="ql-block">融汇道家哲思与艺术精神的书画品牌</p><p class="ql-block">——味江溪云“青城玄墨,五形相生”五人书画展后记</p><p class="ql-block">•孙友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李力知、邓崇竹、孙友军、李晓初、肖茂光(依年龄为序)味江溪云“青城玄墨,五形相生”五人书画展中,"青城玄墨"这一独特的书画艺术品牌,宛若太极图中阴阳交汇的光华,绽放出深邃而隽永的艺术魅力。此品牌由中国书画家(香港)电子商务协会、环球旅居(香港)出版社及书画e家(香港)投资收藏分享平台联合孵化,经五位艺术家数年淬炼而成,既承载着对传统笔墨的当代诠释,亦暗合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精髓。</p><p class="ql-block"> 一、道器相生:中国绘画的玄学基因 。</p><p class="ql-block"> 中国绘画与道家哲学的渊缘,可溯至《老子》"大巧若拙""大音希声"的美学观照。其揭示的美丑辩证、朴归本真的艺术规律,恰如水墨氤氲中的虚实相生。 魏晋玄学以"三玄"为宗,将"神"的概念推至审美巅峰。顾恺之"传神写照"论突破形似藩篱,其"迁想妙得"的创作观,实为"澄怀观道"的艺术实践——通过"玄悟"洞见物象之神韵,以"捷悟"捕捉天地之精微。这种"得鱼忘筌"的艺术思维,正是"青城玄墨"倡导大写意精神的理论圭臬。</p><p class="ql-block"> 二、大象无形:玄墨雄风的精神图式 。</p><p class="ql-block"> "青城玄墨" 之 "大",乃《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哲学观照;其"雄",则显《周易》"天行健"的宇宙气象。观其作品,笔锋游走处可见"解衣盘礴"的酣畅,墨韵皴擦间暗藏"澄怀味象"的幽微。画家以"逸笔草草"写天地大美,借"似与不似"传造化真如,将道家"致虚极"的空灵与"守静笃"的沉郁熔铸笔端。这种"心斋坐忘"的创作状态,使作品呈现出"大音希声,大雪无痕"的高古意境。</p><p class="ql-block"> 三、玄色问道:墨韵中的宇宙观照 。</p><p class="ql-block"> 玄色溯源可至先秦"玄衮"之制,历经汉唐演变,终成"天地玄黄"的哲学象征。其色若晨昏交替时的苍穹,既蕴玄武七宿的星象密码,又含"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作为品牌核心视觉符号,玄墨之色非止于视觉表象,实为"五色令人目盲"的返璞归真——以墨之浓淡枯润,演绎"道生一,一生二"的宇宙生成;借水墨交融之态,诠释"人法地,地法天"的生命哲学。 </p><p class="ql-block"> 本次联展既是对"青城玄墨"艺术理念的实践检验,亦是问道者知行合一的修行历程。虽部分作品尚未臻"迹简意澹"的化境,然正如《道德经》所言"大器晚成",我们愿以此次展览为新的起点,在"玄之又玄"的艺术道路上继续参悟。时值乙巳暮春,于海南金典心城无知堂谨记,冀方家指疵,共襄艺道。(岁次乙巳四月初九於海南金典心城无知堂)</p> <p class="ql-block">玄墨化境</p><p class="ql-block">——试论“青城玄墨”艺术品牌的道学转译与美学构建</p><p class="ql-block">•孙友军•</p><p class="ql-block">一、水墨艺术的哲学筑基</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论,在"青城玄墨"艺术实践中转化为“墨分五色、水演万象”的创作方法论。艺术家以笔为槖籥(tuó yuè,指调节气机),纸作太虚,通过“负阴抱阳”的笔墨辩证法,将道家“有无相生”的宇宙生成论具象为水墨氤氲的视觉场域。李力知在长期的山水画创作中,巧妙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墨、焦墨、泼墨与色彩,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重彩山水风格。其画作以积墨法叠七重墨韵,取青城山骨之刚健,运用斧劈皴犹如太华削成般气势恢宏。观其山石皴擦,笔尖似含万钧之力,墨中尽显五色玄机。远望,画面中山峦起伏,契合郭熙“三远”之法(高远、深远、平远);近察,苔点浑厚,深得荆浩“六要”(气、韵、思、景、笔、墨)真传。尤其是以“渴笔焦墨”描绘寒林古木,枝如屈铁,尽显张璪“外师造化”之奥义,恰似《淮南子》所述“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的宇宙开辟图景。</p><p class="ql-block">二、道学美学的当代转译</p><p class="ql-block"> (一)朴拙自然观:溯源《老子》“复归于朴”的终极理想,邓崇祝的花乌以“宁拙勿巧”的笔触,实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审美超越,其中锋运笔,如刻金石般刚劲有力,起收藏露之间暗合“永字八法”之精要。其点画如坠石般沉稳,撇捺似犀象般雄浑,将《散氏盘》的斑驳古意化作笔下的战笔渴墨,在宣纸上重现青铜器的“金石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飞白技法,枯润相生,若虫蚀木,既得蔡邕“飞白书”之妙,又复现《石门颂》摩崖风化之迹,堪称“锥画沙”“屋漏痕”的当代演译。</p><p class="ql-block"> (二)美丑辩证论:突破谢赫“六法”的形制规范,建立“以丑孕美”的审美范式。孙友军的“水墨佛竹”、“焦刻摩崖”、“残荷玄冥”以金错刀刻、斑驳肌理重构金石美感,将铜锈的残缺转化为时间的勋章,实践着《庄子》“臭腐复化为神奇”的美学命题。其墨渖渗化之间,暗藏黄公望“山川浑厚”之法理。细观其运笔,如屋漏痕般自然流畅,干裂秋风而润含春雨。特别是以“焦墨生刻”之法描绘摩崖碑版,墨色氤氲处可见龚贤“积墨法”遗韵;其佛竹作品犹存倪瓒“逸笔草草”之趣;残荷之作于枯寂中透露出勃勃生机,堪称“墨分五彩”的极致呈现。</p><p class="ql-block"> (三)守本变新论:李晓初深得道家“大象无形”之真谛,以毛边纸为创作载体,充分发挥其独特渗化特性。墨色浓淡交融,枯润相生,干笔皴擦出山石的肌理质感,湿墨晕染出云雾的氤氲缭绕,留白之处似有清风徐徐流动。画面以山水为魂,峰峦叠嶂、溪涧蜿蜒,既有传统山水的笔墨韵味,又借助毛边纸特有的毛糙质感,赋予作品质朴苍劲之感,生动展现出自然山水的雄浑与灵秀。在虚实相生之间,传递出独特的东方美学意境与文人情怀。</p><p class="ql-block">三、玄鉴之境:形神辩证的跨时空共振</p><p class="ql-block"> 《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哲学分野,在肖茂光山水花鸟系列中获得视觉转译。他以八大笔意以写见意,通过“得神忘形”的减笔语言,使其作品在墨色晕染中升华为“玄之又玄”的宇宙意象。这种“离形得似”的创作观,延续了顾恺之“传神写照”的魏晋玄思,又取法青藤白阳,却又能自出机杼。其书其画似陈淳泼墨,石绿皴擦间可见恽寿平写生遗韵。胭脂与花青相互碰撞,生出霞蔚之美,既得任伯年赋色之妙,又复现八大“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意象张力。其笔底春色,不拘泥于摹形似,而重在求神遇,正是张彦远所言“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最佳诠释。</p><p class="ql-block">四、墨象无极:道学美学的未来向度</p><p class="ql-block"> “青城玄墨”构建的玄墨体系,其实质是践行《文心雕龙》“原道心以敷章”的文艺观,直达道的本质。其“水墨玄化”理论通过三重转译实现古今贯通:将“道法自然”转译为玄墨化境,将“玄同彼我”(消除物我对立)转化为观看伦理,将“气韵生动”升维为空间诗学。正如黄宾虹所言“国画民族性,非笔墨无所见”,这一理论框架不仅赓续了千年文脉,更以“玄墨”为媒,在全球化语境中构筑起东方美学的阐释体系。(岁次乙已四月初九於海南金典心城无知堂)</p><p class="ql-block">注:“玄同彼我”的观看伦理,本质是以道家“齐物”思想重构主客关系,通过消解对立、整体观照、无为克制与共情共鸣,实现从“征服凝视”到“和谐共在”的转向。这种伦理不仅适用于艺术领域,更能延伸至生态、社会与文化实践,为当代提供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观世智慧。(岁次乙巳四月十一日於海南金典心城无知堂柴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