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继续跟着韩鹏杰老师学习《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章。我们在第二十二章讲过本书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就是“抱一为天下式”。任何事情我们不能够只站一个方面,以一个角度去看,不能这样偏颇。阴和阳两种力量我们要相辅相成,这样我们对事情的了解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点。第二十八章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抱一为天下式”的具体的例证。其实很多人不大知道《道德经》里边的老子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这一章可以作为例证,就像我们数学上的例题一样。你把这一章的例题做会了,很多的内容,你也就会得到一个理解。</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第一层。第二十八章一开始就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雄”是指强大,比如说我自己认为我武功高强,我力量强大。千万不要以此为自傲,知道自己力量强大,反而能守雌守柔,这才是一种有更高智慧的表现。像什么样子呢?“为天下谿”,你看天下的溪水处在一个很低的位置,所以很多水就汇到他这儿来了。它可以畅快的奔腾,自由的唱歌。其实在前面我们也说过,善于处下,是道德经里边非常强调的一种思想和智慧,小溪虽然不大,显示的是这种雌柔。但它可以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复归于婴儿”。历史上的一些智者,包括像孔子、老子这样的人,都把婴儿的状态看作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和智慧的表现。你看这婴儿身体柔软,但是他呼吸那么均匀,给人的感觉像什么呢?有一个词叫“赤子之心”,其实初生的婴儿就是赤子,我们经常用这个词,有没有琢磨过,历史上很多有智慧的人为什么都把婴儿作为一个得道者的表现呢?</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出游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孩儿,孔子就对着赶车的讲“趣驱之”——赶快转过头来跟上去看看,要看婴儿的眼睛,因为他觉得婴儿的眼睛天真无邪。一汪清水一样,如韶月将作,就像是他最欣赏的让他不知肉味儿不知水味儿的韶乐一样。老子更是如此,在《道德经》里边多处讲过,把“复归于婴儿”作为一个得道者的状态。不计较,不思虑,天真无邪,复归于婴儿,“知其雄,守其雌。”我们在讲这六个字的时候,可以把它再深入的理解一下。我们看电影《叶问》黄晓明演甄子丹的徒弟,也就是叶问的徒弟。他找到师傅说,你看那个人又来挑战了,又来捣乱了,我们怎么办?甄子丹说“跑”。徒弟不解,我们几下就可以把他打倒。叶文说,既然你自己都知道,几下都把他打倒了,你为什么要跟他较量?你较量不就落于痕迹,就落入低了。“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复归于婴儿。”</p><p class="ql-block">下面来说第二层。“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先给大家说一下“无极”。西安有一个寺院叫罔极寺,是当年太平公主给他的母亲武则天建的“罔极”,出自《诗经》“昊天罔极”,无边无际。其实这跟无际的意思是一样的。老子给我们讲的无边无际的智慧,前面的内容是什么呢?“知其白,守其黑”,许多人都下过围棋。下围棋分配给我黑子的时候,我只看黑子不看白子,你能把这黑的守住吗?总得两方面都了解,你才能了解战场的形式。“知其白,守其黑”,“白”是什么意思?白是什么?白就是内心的光明和信念。内心有光明、信念和远大的抱负,你才能守得住这个黑。不管是别人黑你,还是你自黑,别人黑你的时候淡然一笑,自黑的时候因为有远大的目标,远大的抱负,内心有着光明的信念。</p><p class="ql-block">陕西富平历史上有过一位著名的将军,叫王翦。你看秦王灭六国,除了韩国之外,其他五国都是王翦带着儿子灭掉的。王翦这个人和秦国的另外一位名将白起还不一样。白起这人好杀,40万军队,说给人“坑”就“坑”了。王翦这个人相对来讲还比较平和,所以当年秦王要灭楚国的时候,最先找到就是王翦。王翦说,你给我60万军队,否则这事弄不成,秦王不敢给呀。60万?国家才有多少军队?60万你带着跑了怎么办?你立了一个国家怎么办?不放心的。历史上任何一位王对自己手下的将军大概都是这样一种心态。另外一位将军说,我要20万就够了,结果被打的落花流水,抱头鼠窜回来了。</p><p class="ql-block">秦王又去找王翦,王翦说我还得要60万,否则这事还是做不成。但是他马上就开始“自黑”,你得给我赏赐,给我土地,给我金银财宝,否则我不去。这一要,秦王就放心了,可王翦还不放心,每走到一个地方扎营的时候接着要,一连要了五六次,最终把秦王最后的一点疑心也给要没了。手下有的将领不明白怎么回事,找到王翦跟他讲“将军,你不是这么贪的人啊”。王翦就笑了,“这样主公不就放心了”。要的东西,土地、金银财宝不都在秦国吗?都在老家吗?估计你不会跑了。所以我们说“知白守黑”是历史上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未必能做得到的一种思想与智慧,了解这一点就不会有偏差了。“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式”同“轼”,扶手,支点。“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忒“就是“偏差”。</p><p class="ql-block">按照这样的道去做的话,就不会有偏离,不会有偏差。“复归于无极”,知白守黑的智慧在《道德经》里被抬到了一个这么高的程度,这是第二层。</p><p class="ql-block">第三层,“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道德经》里面非常强调善于处下的智慧,拿什么东西来打比方呢?处在下方的溪水,山谷,虚怀若谷。这都是善于处下的这样的一个很好的形象,雨下来的时候也是最先倾注的是低洼的地方,位置高,得到的就少了,凸显自己,问题就大了,所以“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足”和我们前面讲的“全“是一个意思,全面、完整、圆满,“常德乃足”。说到“知其荣,守其辱”,我得给大家多说几句。其实这一段里边大家能够记得住的是这样十八个字,“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什么意思?“知其雄”你才能“守其雌”,“知其白”你才能“守其黑“,“知其荣”才能“守其辱”。我知道我自己做的事情做的很好,比如一个做领导的,我知道自己的事情做的很好。有一个下属过来骂我,你这个人,我看你什么都不是,你这个笨蛋,你干脆回去算了,我要不要跟他争辩?我说你胡说,你看我做这些事情的业绩、政绩、功绩,你这样一说就笨了。既然你做的很好,大家也知道。当然一笑就完了,跟他争论这干嘛?有“荣”还守不住这个“辱”吗?不过这个事情我想重点说的是另一面,没有这个“荣”,你想守这个“辱”,你也守不住,那就真的变成一种羞辱和屈辱。本来你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做好,人家批评你的时候,你还得意洋洋,你看跟人在这里狡辩,那不就真成了羞辱和屈辱了?有这个“荣”,我们才能守得住“辱”。现在很多心灵鸡汤的文章告诉大家,大家要先练心态,只要把心态练好,什么都没问题了,这纯粹是胡说。你到这个年龄级,没有和这个年龄相应的位置,也没有相应的才干和能力,什么都没有,你还想守住那个“辱”?同学聚会的时候,别人几句话你就崩溃了。有这个“荣”,你才有资格守这个“辱”。如果大家对我讲的这个问题的指向还没有很清楚的认识到的话,我再给大家说过一个比较通俗的例证,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常讲一个词叫“低调”,现在连小孩都开始讲低调。低调那么容易讲的吗?讲低调你得有资本,你得先有“高”,才能去讲“低”,你本来就很“低”了,你还低调什么?所以大家知道《道德经》里边讲的这个东西,妙就妙在这个地方,它总是抱一为天下式,统一两个方面。有“雄”,你才有资格去谈“守雌”,就像叶问那样。有“白“,你才有资格去谈“守其黑”,否则就真就成了真黑了。有“荣”才有资格谈“守辱”。所以第二十八章讲的道理,我最后把它概括为这里边最核心的内容十八个字。“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是这一段里边最核心的部分。</p><p class="ql-block">这一段和我们上边讲的“抱一为天下式”的思维的方式完全可以相互印证,你拿这个作为例证,就像前面说数学的例题一样,你也就明白老子的《道德经》的思维方式了。各位想像老子这样的人,能不知道“强”的作用吗?能不知道“争”的作用吗?能不知道“进”的作用吗?为什么这些事他不强调?这些事你们大家不都知道吗?天天在这儿讲要争要进要强。可是按照抱一为天下式的这种思维方式,另外一面“弱”“退”“不争”,拥有同样的智慧和力量,却被大家给忘记了,抛弃掉了。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边要把这一点给大家强调出来。不惜矫枉过正,所以第二十八章前面这些内容,大家再仔细品味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老子的思维方式绝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他只是这样一种片面的,只是因为那一面大家知道我不说而已。大家忽略掉的扔掉的那个部分。我要给大家强调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