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晋水之源,始建于西周时期,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以及他的母亲邑姜而所建的一座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祠驰名中外,可以说每一位来太原的游客必游晋祠,人云:"不去晋祠,枉到太原”。</p> <p class="ql-block">1990年10月在上海电视台首播电视剧《封神榜》,里面讲到发生在商朝武王伐纣的故事。商朝被推翻以后建立西周,周武王姬发就把打江山的那些人,分封到全国各个地方做诸侯。我们熟悉的春秋战国那些国君,就是周朝那个时候分封下来的。周武王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姬诵,第三个儿子叫姬虞,按照伯仲叔季的排行称谓,姬虞又叫姬叔虞(“伯仲叔季”就是指兄弟长次排行的称谓,“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最小)。周武王去世之后,长子周成王姬诵继位,由于皇帝年幼就由他的叔叔周公辅佐,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周公辅成王。</p><p class="ql-block">周成王幼年即位,作为幼主,自然童心未泯,一日在宫中与其弟姬虞玩耍,捡到一片泡桐树叶,居然剪成一片玉圭形状对姬虞说:“我用它封你为王。”姬虞就这样被赐封到古唐国(今山西翼城一带),史称唐叔虞。《吕氏春秋》、《史记》中有“桐叶封弟”的记载,可见并非凭空捏造的八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晋祠扩建后公园外部的景色</i></p> <p class="ql-block">叔虞来到古唐国之后,他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p><p class="ql-block">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姬燮[xiè]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山门设在东南方向,穿过朱红色的山门,晋祠建筑之美扑面而来:古树婆娑、溪池映带之间,一座座古建筑弥漫着千年岁月沉淀的气度。</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景点很多,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只能挑主要的中轴线游览,这条线路是晋祠的精华部分。</p><p class="ql-block">行进路线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知名的晋祠水镜台,水镜台是一个戏台,始建年代不详,在明朝万历时期经过修缮,它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这个建筑非常有特色,它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戏台分前后两部分,东部面对山门的为后台,曾是戏曲演员化妆的地方,是明代建造的。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p><p class="ql-block">西部为演剧的前台是清代补建的。上部是单檐卷棚顶,由十二根明柱支撑,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从侧面看,左手边是前台,右手边是后台。</i></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四周为廊,后台门左右各一圆窗,北方古建特点十分明显。在戏台前台两侧的下方埋了8口大缸,两两相扣,形成4个“大音箱”,利用物理学原理起到共鸣共振的音箱效果。因为有了这大瓮音箱,观众不论站在庙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p><p class="ql-block">水镜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致,面向主殿,象征着戏是唱给神听的,以此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后台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三晋指的是山西,因晋国后来被分为韩、赵、魏三个国家而得名。名泉则是指晋祠三大名泉难老泉、善利泉、鱼昭泉。此匾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p> <p class="ql-block">两侧的楹联写道:“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这副楹联由清末贡生宁惇[dūn]德所作,1981年由现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写。它热情地歌颂了晋祠风景的自然之美。静默的悬瓮山在蓝天之下高耸入云,清澈的晋水在缓缓流动,百花绽放,禽鸟嬉戏。作者仅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出晋祠胜景自然优美的画卷。</p><p class="ql-block">1986年版的《西游记》剧中,孙悟空和二郎神打斗过程中变化的假寺庙,原型就是水镜台。</p> <p class="ql-block">而清代补建的前台卷棚上悬正额“水镜台”。“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着戏台上的戏曲表演如同水镜倒影般真实映射着人生的百态。此匾由抗辽名将杨业之后,清乾隆的首任书法老师,翰林、知名书法家、太原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的侄子,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西面有条智伯渠,渠上架着一座桥,是通往圣母殿的要道。长约6米,宽约3米,中间高凸如弓型,东西各有台阶数级,石桥两侧均有题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智伯渠</i></p> <p class="ql-block">传说它原为一座精巧的木桥,后重新修建为石板路上桥,是古晋祠的露天剧场,百姓观看戏剧的场地。这座石拱桥,看似那般平淡无奇,在晋祠的辉煌壮美建筑群中,真是微不足道。但它却有一个响亮动人的名字叫会仙桥,而且有一个美丽神奇的传说,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罗洪先是明代江西吉水人,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中状元。做翰林院修撰,他与宰相严嵩是儿女亲家,严嵩曾经修起一座豪华大客厅,厅中装设富丽堂皇,用海中大鱼的骨架为厅梁,客厅落成设宴时,众臣大加奉承,唯有罗洪先淡然说“俗气”,严嵩大怒,认为罗洪先当众侮辱,欲暗中加害罗洪先。</p><p class="ql-block">严嵩之女乃罗洪先之儿媳,素日不满父亲所为,见今又见要加害公公,遂急中生智,给罗洪先送上一碗泡有红枣和茴香的茶水,罗洪先才高识广,领悟到“枣茴香”即“早回乡”之意,知道严嵩要对自己下毒手,于是不待席散借口解手先行离去。</p><p class="ql-block">严嵩发现罗洪先不辞而别,更加恼羞成怒,越发不肯善罢甘休,串通党羽,上本参奏罗洪先。就这样,罗洪先被皇帝免职罢官,罗洪先被贬职罢官以后,云游四海,学佛学道。一天,罗洪先游晋祠见木桥西有一携竹篮的农家少妇,鬓发如云,清丽动人,罗洪先情不自禁出口成诗:“世人常说西施美,余视此妇胜西施!”这位农妇打扮的妇女,传说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前来引渡被罢官而又失意的罗洪先进入佛门,现见他如此狂妄很是恼火,一怒之下,把板桥烧了,不让罗洪先过桥。罗洪先恍然顿悟少妇不是凡人,于是绕道追去,追至悬瓮山下,见腰间有一妇人爬山,衣着形象都像方才相遇的少妇,遂高声叫道:“你若真是仙人,请回头再让我一看。”谁知话刚说完,悬瓮山却缓缓向东移来,半山腰的少妇渐渐变大。罗洪先惊愕之下,被滚来的石头绊了一跤,起来再看时,人也不见了,山也不动了。原先山下可并排走5辆大车的路,自山移后只能并行两辆了,发生的一切撩动了罗洪先的思绪,引起他的感叹,因而悬笔题诗:“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如今在圣母殿右侧廊下,就有这块落款为“戊午秋月罗洪先悬笔,宛城郜[gào]焕元摹勒上石”的石碑。</p><p class="ql-block">因为罗洪先曾经在这里遇到仙女,人们就把这座石拱桥命名为会仙桥。从此会仙桥名声大噪。</p> <p class="ql-block">听了这个美丽的传说,当我走过这座小桥时,好像能感受到往昔仙女的神韵了!</p> <p class="ql-block">过桥便是金人台,又称莲花台。台呈正方形,四周砌栏板。台中心,是琉璃制成的小阁,高达丈许,为明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在台上四个角落,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属五金,所以称之为金人台。这几个铁人仿佛是佛教中天王的塑造,采用北宋先进的冶铁铸造工艺。东北角的这尊是上个世纪经过修缮的,其他三个铁人是原版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东北角的铁人</i></p> <p class="ql-block">西南角的这尊最有意思,是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建造的,造型比例比较适当,经历928的雨雪风霜,迄今保存完整,明亮不锈,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这尊铁人右臂举高,右臂挡胸,紧握双拳。两手中原来应该握有木质兵器,不过由于时代久远,木质已经腐烂了,这个武器已经不存在了。在这个铁人的胸前、背后以及腿部有铭文,详细地介绍了铸造年代,铸造这个铁人的目的是祈求神灵的保佑,利水利民。</p><p class="ql-block">这尊铁人还有个传说,据说有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铁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热,就走到汾河边想过河,结果被船家道破了铁人的本相并把它抬回金人台。圣母知道后令手下将领在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作为对不服戒律的惩罚,铁人脚上迄今还留着三刀印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西南角的铁人</i></p> <p class="ql-block">四神斗志犹存,神采依旧,头戴冠,身披甲,魅梧壮硕,昂首挺胸,眉梢倒竖,睛眼暴鼓。人物英勇豪迈,于镇定自若中凭添威武气势,是宋代威武军将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晋祠对越牌坊简称对越坊,位于晋祠金人台正西,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牌坊高9.5米,四柱三间三楼,造型精美,雕刻玲珑,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雄壮而富丽。牌坊上原有邑姜氏为叔虞命名、周成王剪桐封弟、智伯水灌晋阳、豫让石桥刺赵等有关晋祠历史故事的彩绘。后经多次装修,现存彩绘内容已改为八仙、杨戬、哪吒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牌坊前台基上蹲坐铁狮一对,它们威风凛凛,雄浑之气扑面而来。这对铁狮子铸造之法极为精美,初步鉴定为北宋遗物。它们蹲坐在那里,忠诚地守护着对越坊,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这里的神圣不可侵犯。这对铁狮子为牌坊的气势增色不少,也使牌坊越发显得高大壮丽。</p> <p class="ql-block">相传,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久治无效。后来在在晋祠为母焚香祈祷,并在吕祖庙前得一签,签上写有“添砖加瓦”四个字,它的含义是只有在祠内增加些建筑,才能消灾免难。高应元在晋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等应有尽有,唯独缺少牌坊,故决定建造一座牌坊。也许是上天被他的孝心所感动,牌坊动工的第二天,母亲的病就好了。于是,原本计划的小牌坊变成了如今这座宏伟的“对越”大牌坊。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也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神灵的虔诚和对命运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此牌坊由高应元执笔,字体大气、遒劲,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原文是: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二字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这就在礼制上为对越坊做了极好的文化注释,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对圣母的祭祀主题。</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过后便是献殿,献殿左右有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钟楼</i></p> <p class="ql-block">献殿,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因为这里建筑成斗拱斜梁,榫卯结构,木头互相插起来,像小孩玩的积木一样,没有一颗铁钉。又因其为供奉先人宗族之地,故称为"献殿"。</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献殿”的牌匾造型像只乌龟,代表长寿的意思。</i></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祭祀时陈列贡品之地,是专门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它经历了时间长河漫长悠久的磨砺,造就了自己独特的故事。它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于1955年依原样翻修,仍然保持金代建筑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献殿建筑整体结构简单,不弱不费,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国近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晋汾古建考查纪略》中这样评价“ 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chuán fú]上放一层平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殿之四周均无墙壁,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之上安直棂栅栏,如营造法式小木作中之叉子,当心间门扇亦为直棂栅栏门 ”。这样的建筑风格非常适合山西这样的风沙天气,下边采用实体墙壁,上边用珊栏隔开,既保证了通风也可以防止风沙的侵袭,作为祭祀的场所可谓是设计精巧,别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家听说过一个叫“勾心斗角”的成语吗?献殿里也有勾心斗角,那么猜猜看哪个是斗呢?</i></p> <p class="ql-block">整体上看,整个大殿疏朗利落,落落大方,颇有气派,看上去既是一座庄重气势的大殿,又似一座轻巧灵动的凉亭。857年来献殿饱经风霜而不腐,实在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为传世之佳作。</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西依圣母殿,东邻献殿,是介于两座殿宇之间的桥梁,位于鱼沼之上。关于鱼沼,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水中多鱼,故名,是晋水三泉之一。沼上造十字形桥梁,从高空俯视,桥像一只大鸟展翅欲飞,所以称“飞梁”。此桥东西南北相互交叉,被誉为史上第一座立交桥。《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飞梁应是始建于北魏以前,即超过1400年。桥东西长19.6米,宽5米;南北长18.55米,宽4.91米。此桥高出地面1.3米,两侧做成坡桥下斜,与地面相接,形如鸟之两翼。</p> <p class="ql-block">鱼沼中的小八角形石柱和柱础保留了北朝风格,现存桥梁为宋代遗物。根据1953年翻修鱼沼飞梁时发现圣母殿下的水洞与鱼沼西岸唇齿密接的情况判断,鱼沼飞梁是在北宋时与圣母殿同一时期修建,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桥下鱼沼宽18.22米,长15.01米,面积为273.48平方米,沼中立有34根小八角形石柱,柱径40厘米,柱高因位置不同分别为276.5厘米、250厘米、189厘米。柱底为覆盆莲瓣式柱础,础高24厘米。柱的上端有卷刹如殿宇之柱,上有普柏枋相互交结,中心石柱上置大斗和十字形华拱承托梁架,四面桥和沼岸相连。</p> <p class="ql-block">桥上置汉白玉栏杆、望柱。飞梁东西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南北如鸟翼,整个造型像一只欲飞的大鸟。古往今来,世上的桥梁多为“一”字形,唯有此桥连通沼岸,四面结成“十”字形,可谓独具匠心。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p> <p class="ql-block">鱼沼原为晋祠第二泉,流量很大,游鱼众多,桥边缀以勾栏,游人凭栏赏景,倍增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与鱼沼飞梁相连的是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也是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创建于公元1023年到1032年,差不多是1000年的历史了。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也是庑殿式建筑,应该是中国建筑的最高等级。梁架采用的“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建造技法;包括大殿的“柱升起”“柱侧角”,都是我国现存古建中唯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的实例;而殿内的斗拱彩画也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中“五彩遍装”的记载基本一致。</p> <p class="ql-block">大殿四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中的8根立柱和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宋代木质盘龙殿柱。盘龙殿柱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8条虬龙各抱一根殿柱,中间两条展翅欲飞的是应龙,两边向外依次是蟠龙、蛟龙和螭[chī]龙。这些龙鳞甲须髯,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腾空欲飞,造型十分生动。</p> <p class="ql-block">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吉祥、尊贵、力量和好运。这8条盘龙和别的盘龙柱不同,它是将龙和柱分开雕凿,先有柱子,后面再将盘龙运用榫卯结构雕凿好,拼接在一起。我们在其它的一些陵墓或者建筑所看到的龙,它们是完整地在木头或者石头上面雕刻出来的。正是因为这些龙盘在柱子上,有了榫卯结构,才使得这些龙非常坚固。历经千年依然鳞片层层,如同刚刻出来的龙一样,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殿内无柱,殿身中心间装板门,两梢间安直棂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内倾而形成“侧角”,角柱增高而造成“生起”。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色泽均衡精致,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是为宋代木结构殿堂建筑的杰作无疑。</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幔帐之内,是邑姜(邑姜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的彩塑,她头戴凤冠,盘腿端坐在木质神龛内,一手置于胸前、一手放在腿上,蟒袍沿膝盖垂向座位下方,面部静谧安详,神态端庄华贵,颇显母仪天下的风范。两边是她的侍从塑像,侍者有的弹奏,有的洒扫,有的奉饮食,有的侍起居,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当我仔细观察这些侍女的面部表情时,发现她们的神情还是有细微的变化,有的厌倦,有的幽怨,有的压抑。想想这些侍女终日深藏在深宫之内,近乎幽禁,岂能无厌、无怨、无抑?</p> <p class="ql-block">最外边左右各一个站在“门卫室”值班的是男塑像,这两个是宦官,因为他们的眼睛明显是斜视往外看。因为在封建社会一般侍从是不能直面皇后、皇帝、太后这些人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宦官</i></p> <p class="ql-block">其它侍女塑像环立在主像四周,它们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展现的是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这一尊尊侍女像如真人大小,侍女们仪态自然,衣袂飘飘,绝代风华。侍女们大多数微微颔首,让我感到她们的谨小慎微与谦卑恭敬。尽管塑像色彩已掉落很多,看不真切其本来的颜色,但可以想象它们昔日的精美。</p> <p class="ql-block">其中有一尊最为著名,她的左脸,眉梢下垂,目中含泪,嘴唇微抿,似乎满怀心事,哀怨忧伤。她的右脸,眉心高挑,目光炯炯,唇角上扬,似乎初逢喜事,乐在心间。一半似哭,一半似笑,有人叫她阴阳脸,我却更喜欢“双面俏佳人”这个名字。梅兰芳大师曾与她对视三个月,模仿她的神情,并评价她“一颦一笑,似诉平生”。我不禁为宋代匠人的工艺拍案叫绝,是怎样的玲珑心才能做出这样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头戴红花的侍女是“双面俏佳人”</i></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里面共有宋代的彩塑43尊,这些彩塑是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完成的。这更是晋祠中的一绝。这些彩塑已成为晋祠中的国宝级文物,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样式的珍贵资料。据说连工作人员在清理灰尘的时候都不能触碰,是要用皮老虎吹的。所以大殿没有开放,只可远观。</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有个疑问,我们知道这个圣母殿,是为了纪念唐叔虞的母亲而打造的一个殿宇,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塑像,却是反映北宋宫廷生活的场景。那么在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既然侍女包括这些宦官都是北宋时期的,那么主像这个女主人,是不是也是代表北宋时期的呢?正常来讲的话,侍女是北宋时期的,那么那个女主人应该也是北宋时期的,从而就有这样一种说法,上面神龛里面的这个塑像代表是刘娥。她是何许人也?是宋真宗的皇后,也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在公元1020年,宋真宗病重,朝政多由刘娥裁决,这跟武则天很相像。宋仁宗继位之后年龄还小,刘娥就垂帘听政,在当时朝政的事情基本上是由她决定的。从1020年垂帘听政到1033年去世,这十几年的时间,北宋的权力基本上是掌握在她的手上。当时她也做了很多事情,如下令停止兴建宫殿,重视水利发展农业。在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刘娥想称帝,她就问了大臣:“唐朝武后是什么样的女主?”大臣就说:“唐之罪人,差一点就断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刘娥听到就沉默不语,特别是在公元1033年刘娥去世之前,她身穿帝王的衮服在宋朝太庙祭祀宋朝的历代帝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她在宋朝的地位。不过她好就好在没有像武则天那样称帝,使得宋朝对她的评价还不错。她对当时北宋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她也培养了宋仁宗。后面的帝王可能为了纪念刘娥,于是就把圣母殿的塑像放成她的,并且身边放置了很多北宋时期的侍女像。我这样的猜想是否合理?</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圣母殿的彩塑是晋祠一绝,那第二绝就是柏树。</p><p class="ql-block">圣母殿的北面有一棵倾斜的柏树,这棵柏树从西周时期就开始生长,所以又叫周柏,至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棵周柏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传说,传说在圣母殿的两侧,原先有两棵柏树,北侧的叫龙柏,南侧的叫凤柏。后来凤柏长了树瘤,当地人就把那棵凤柏给砍掉了。龙柏思念凤柏,所以就望着它生长的地方,一直向同伴的方向倾斜。正常情况下,树应该是往上面长的,但是龙柏是斜着身子往凤柏方向去了,慢慢地就要倒下了。更神奇的是,1000多年前,在龙柏倾斜的方向又长出了一棵柏树叫天柏,完美地支撑住了它。就这样又生长了1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周柏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p> <p class="ql-block">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它体魄依然健壮,树影扶苏,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这株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就是这株古柏,引来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的赞誉和夸奖,历代讴歌者甚多。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看来,晋祠果然有灵气,树木吸收了晋祠的灵气都变得这么神奇。</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往南行走约20步,有一个亭子,这里便是晋祠的第三绝——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难老泉的名字寓意着希望泉水能够长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两个字,此匾也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傅山是明末清初的奇人,三晋大地的文化大纛[dào],学问气节皆受后人景仰。当年李白来到难老泉,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晋水虽有三个源泉,分别是善利泉、鱼沼泉和难老泉,唯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如今的难老泉依旧喷涌,泉水常年恒温17℃。水的流势不大,清澈如玉,千年不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难老泉</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难老泉水出口</i></p> <p class="ql-block">逛了一圈走累了,我在难老泉旁边的智伯渠上坐了坐,感觉有一种历史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历史上三家分晋的事情跟智伯渠也有关系。</p><p class="ql-block">下面我就来摆一摆这个故事。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呢?就在这条智伯渠。当时周朝建立后,他是分封诸侯,在中华大地上有很多诸侯国,像晋国、楚国、齐国等等。后因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周王室衰微,权威逐渐丧失,诸侯不再定期朝觐。诸侯国通过战争和结盟争夺霸权,这就是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晋国下面是有六卿制,有六个大的家族,基本上掌管了晋国的各个地方。后面经过几百年的征伐,就变成四大家族韩赵魏智,这进入春秋末期。由于智伯家势力最大,于是他就联合韩魏两家一起去攻打赵家。当时赵家的当家人赵襄子据守晋阳城,这里城池非常险峻,他们打了三年,愣是没有把晋阳城打下来。智伯当时甚至连中国第一次水战之法都用上了,但是依然没有攻下来。战场上世易时移,后来不知道怎么搞的,韩魏两家突然就临阵倒戈,跟赵襄子勾搭上了。然后韩魏赵三家反倒把智伯给灭了。智伯灭了以后,晋国最强的势力就是韩赵魏三家。这三家瓜分了晋国,各自建立了韩国、魏国和赵国。这也代表着春秋这一段历史走向了结尾。新的篇章也就是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争霸就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智伯渠</i></p> <p class="ql-block">至此,我已经完成了晋祠精华部分的游览。“晋祠三名匾”:水镜台、对越、难老;“晋祠三绝”:侍女像、周柏、难老泉;“晋祠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p><p class="ql-block">游晋祠,感受多面的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建筑之美、自然之美......美美相关,相交融,激荡着我的内心。游晋祠,一日穿越千年,美不胜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