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问:想吃啥?想去哪?想干啥?对方告诉你:随便,吃啥都行,去哪儿都行,干啥都行。你是否很无语?我以前就是这种感觉,很讨厌别人这样说话,好赖有个意见嘛,老拿“随便”来打发人,太不把我当回事了。巧妇难为无米之饮,推及到这种情况就是无以面对无立场之态度。听完这一课,《你得先有个态度》,让我反思自己:如果我真的很无语很生气,那说明我也不知道啊,我也没选择啊,我也没立场啊。那我凭啥讨厌别人呢?如果我有很明确的方向和态度,我就会有几个备选方案来和对方商量:那好吧,我是这样想的,我有这几种安排,咱们如何如何……事情也就顺利进行了。</p><p class="ql-block">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逻辑。我之所以讨厌别人没态度,是因为我自己没态度,戳到我痛处了。我本来想让你拿主意呢,你咋也这么不操心,这么不愿意担责任?我没有主体性,你咋也没有呢?我没“我”,你咋也没“我”呢?你的不好验证了我的不好,你不重要也验证了我不重要,你的价值低也验证了我的自我认同度也不咋地。我在你身上投射出了我自己,我不能接纳这样的自己,你偏偏也是这样的你。我在你身上看到了如此不堪的我自己。哎!我不喜欢你,我也不喜欢我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前我们家是这种状况:</p><p class="ql-block">女儿小时候,我做为妈妈,在孩子面前是有长辈的威压的。她表现得乖巧听话。我们表面和谐的底层,其实是我在她身上展现我的重要性,我做为妈妈在她面前是有绝对话语权和掌控权的。那我想孩子的寡言少语、稳重淡定的表现,也一定是被我们父母强大的气势所震慑,同时也是被我们的表扬和肯定固化下来的。她在做着我们喜欢的事,说着我们喜欢听的话,或者就是少说少做,避免犯错。在取悦我们的同时,她慎言慎行,卑微入局,进入到了一种我强她弱的关系里。就像杨老师讲的那只因骂人被关进冰箱的鹦鹉,在看到一只脱了毛的母鸡女士后再也不敢骂人了,自愿降低鸟格与主人和睦相处。之所以我们母女能相安无事共处十二三年,一是我们在这种安乐窝里娱乐致死,毫无觉察。二是家里唯一能感受到差异和不公平的是孩子,唯一能照出我们无知丑态的哈哈镜是孩子,唯一能校验教育效能的是孩子,遗憾的是她没有能力为自己发声,没有能力展现自己的重要性和自己的态度。我们父母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理所当然地享受在这种不平等关系里。我们没有像杨老师那样,还有老教授团队不怕得罪人,较为客观、真实地来给他评课,来指出他的问题,让他反思并加以改正。我们哪有这样的机会?更没有学习和觉醒的意识,还未启蒙么。</p><p class="ql-block">当然,这样的生活和教育一定会出现负效。女儿初二进入“叛逆期”。叫叛逆,其实是孩子知道她是个人了,她有选择的权力,有表达自己态度的权力,有展现自己重要性的权力。她的主体意识觉醒了,她的个体性开始发展了。她意识到“我”了。所以她开始通过对抗、叛逆、反抗来表达自己。但因为我们父母自身价值感低,自我认同度低,更因为我们父母没有觉醒出来“我”的意识,我们显示重要性和表达的态度,其实都是集体意识的态度,是“我们”的态度,我们以一个巨大的无意识的群体来代表自己单个人在教育孩子,在过日子。所以,我们一点都不理解孩子的“我”,只把她当异类,当问题。娃不正常了,脱离群体了,这还了得?然后就开始斗争,然后就把孩子干倒了。她不学了,她不活了。</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说得特别对,这样的生活和教育一定会出现负效,我们就懵了,蔫了,开始严重自我否定:我怎么连个娃都带不好,大家不都这么教育的么?我怎么摊上这么个娃?我的重要性没了,我的迷之自信也没了,“我们”的态度也遭到质疑了。</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讲到: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每个人都因为自身的重要才出生和存在,生而价值满满。以前我女儿常说我迷之自信,啥都不懂还活得那么理所当然,得意洋洋。现在理解了,这就是我体内本自具足的那一小部分。虽然表达得不在位置上,表达得也不准确,但就相信自己是对的,这样的底气原来是生命里自带的,这就是我存在的理由,就是我活着的态度。但为什么这种迷之自信和态度就被孩子打破了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态度被消解的原因,杨老师总结出来五点:</p><p class="ql-block">1、娱乐致死。把自己的欲求当成了自己的态度。理所当然地居于父母为大的位置上,像土皇帝一样掌控和拿捏着孩子的命运,孩子就要听父母的,说父母爱听的话,做父母喜欢的事,这就是我的态度,这就是我的重要性。沉迷在自己为大的欲求里,谁舍得放弃这样的娱乐?所以,毁掉我们生活的往往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我家的情况不就是如此吗。</p><p class="ql-block">2、人云亦云,机械趋同。没“我”的人,只能被动去相信“我们”,相信集体意识。大家都这么做的,一定没错。通过“我”表达的是“我们”的态度和重要性,这个力量太强大了,枪打出头鸟,个性化的东西是不被允许的,单个个体是很难去抗衡的。孩子不学了,躺平了,父母一开始都羞于启齿。为啥?面子嘛,不就是要和大家保持一致?表面太平,哪怕家里早已一地鸡毛。</p><p class="ql-block">3、用规则代替了自己的态度。我们对规则有严重误解,把规则视同于法,凌驾于人之上。一旦定了规则,一旦认定了某个道德伦理的观念,便处处拿它说事,一根筋地去捍卫。其实法的精神是保障每个个体公民最大利益的基础上,不侵犯他人利益。法都如此尊重个体,规则怎能大于法呢?规则也不能设给单个人,规则更不能代表个人态度。</p><p class="ql-block">为了给小学生减负,改成下午3点放学。家长老大不愿意,没下班没法接孩子,接回家没人管作业。结果学校被迫搞出来一个延点,比原来5点放学还晚一个多小时。谁在操纵规则?这样的规则合理吗?有考虑过孩子玩的天性吗?在制定规则前有听取过孩子的意见吗?这种规则就是家长群体的态度。</p><p class="ql-block">4、把领导和权威的观点当成自己的态度。这一点似乎是不可违背的,现实中有太多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确实难,毕竟在领导手下做事。但不代表这也是我的态度。自我选择,坚持自己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在对与错之间可能不止一条路可走。</p><p class="ql-block">班主任批评一个孩子做错了事,叫来家长,给出两个解决方案:一是给老师道歉,二是让孩子一个人打扫一学期教室卫生。妈妈认为孩子没错,二话没话选择了第二个方案,每天下班到学校高高兴兴陪着孩子搞卫生,母女俩的关系越来越好。直到换了一位班主任,看到了孩子有责任感、公平公正的优秀品质,推荐孩子当了班长。特别敬佩这位妈妈,在老师面前能坚定保持自己的态度。她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更培养了孩子正义感,以及用自己的行为来支持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她自己。</p><p class="ql-block">5、过度依赖科学发展带来的科学工具,工具的重要性简化甚至代替了人的重要性。对于人类来讲,情感的丰富性和智慧的广阔性是AI无法取代的。AI时代的来临,更应关注孩子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情感的丰富,心智的成熟,而不是一溜风去报编程班,视频制作班,AI使用技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消解我们态度的这五个方面,是阻碍,同时也是让我们找回自己态度的抓手,是让我们找回自己主体性的入口。成人,成自己,拥有自己的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我们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学习成长带给我很大变化。知道自己错了,便学习试着看到孩子这个人,不再从孩子身上体现我的重要性。甚至在我的指导下,全家人都开始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成了家庭生活的重中之重,杠杆重新倾斜了角度。所有人放弃了自己的态度,去哪,吃啥,干吗,孩子说了算。妈呀,此一时彼一时,过山车一样。这种主动放弃主权和态度,一切围着孩子转的做法,依然是一种强弱模式。我们表面示弱骨子里还是表达着我们强,孩子表面的强势也还是在表达着自己的弱,弱到需要我们全家人要把她小心呵护,捧在手心。这时我还是没“我”,我的放低姿态还在机械趋同于大众,还是为了让孩子回归正常,回归学校。这是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表层原因。我的注意力焦点还是在改变孩子。</p><p class="ql-block">回头向内追问:我为什么非要改变孩子?我在孩子身上投射了什么,让我心甘情愿放弃自己的重要性,放弃自己的态度去附和她?</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讲:门外没别人,只有自己。情感的对象就是你对象化了的情感。你能感受到别人有价值的程度就是对象化了的你自己的价值程度。我想这应该是更深一层的原因。我想让孩子自信阳光积极乐观,想让孩子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对,这是我的希望,说明我眼里的孩子现在不是这样的,她是脆弱的,可怜的,颓废的,支楞不起来的;她是安全感不够的,价值感低的,无意义感的。门外没别人,只有自己,我看到的孩子其实是我自己。我对孩子的情感,其实是我对自己的情感对象化到了孩子身上。我感受到孩子身上有价值的程度就是我自身价值的程度。对啊!这是我的状态。</p><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突然流泪了,当初的我原来是这样的?也确实是这样的。我自己柔弱到托举不住孩子的下落,我无力到无法面对孩子的惨淡,我迷茫到不知道孩子的出路在哪里。其实是我面对自己时没有态度,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改变也确实是从我开始的,是从我有态度后开始的。我是妈妈,我要救孩子。我是我自己,我要勇敢坚强,我要先站起来,我要先成人,我要通过学习找到我的出路,我要积极乐观阳光开朗,我要创造我的人生,我要,我要,我要……这就是我的态度。深研课上一句话一直激励我到现在:女儿终将是走向妈妈的。那我是孩子的典范,我是孩子终将要成为的那个样子,我何不先把自己活得精彩起来呢!</p><p class="ql-block">无论如何,先要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先要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先要有过好日子的态度,先要有过好每一天的态度。这成为了我的信念,这几年我就是靠这样的信念走到了今天。</p><p class="ql-block">有了态度,就有了自我,有了自信;就有了价值感,有了意义感;就有了奔头,有了希望。我开始很少生气了,很少较劲了。每天开心学习我喜欢的课程,去做我喜欢的事。目前正在修炼不去挑别人身上的缺点,而是找优点。也很难,但不怕,慢慢来。</p><p class="ql-block">我稳住了,我的家也稳住了。我意识到我在这个家很重要,我也意识到家里的每个人都很重要。家里不再出现强弱关系,杠杆持平了。每个人都努力为自己活,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态度,每个人都自由做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自然地表达自己。多好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