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简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作家李英儒一九五八年撰写以他们夫妻为原型的长篇小说。此书一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报纸连播连载,便在广大听众和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上至领导下至百姓的一致好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李英儒(</b><span style="font-size:15px;">1914-1989</span><b style="font-size:15px;">)河北清苑人,作家、书法家、原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一九三八年参加八路军,任火星报社编辑、主任,战斗部队步兵团长。一九五四年开始发表作品,一九五八年出版发行了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据《大众电影》月刊说:当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影电影制片厂都欲将此书搬上银幕,但因当时小说还没有被改编成剧本。紧接着国家三年灾害闹饥荒,国家也无财力支出,人因吃不上饱饭也无精力,此片拍摄暂时被搁置。</b></p> 二、八一电影制片厂拍《野火春风斗古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的关心下,一九五九年作家李英儒与总政宣传部的宣传干事李天和合作,共同将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改编成了电影剧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厂著名严寄洲 (1917-2018),江苏省常熟市人,中国国家级著名导演、编剧,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一九六三年因拍摄《野火春风斗古城》被通州老一代人熟知。严寄洲自一九四三年从事编和导演工作后,先后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杰出贡献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导演严寄洲深受《野火春风斗古城》故事情节的感染。到了国家经济回苏稍有好转时,他提出将此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但实力雄厚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有言再先,他以此剧是抗战题材为由向总政提出申请,最终经总政出头协商拍板,才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攝制作。严寄洲导演于一九六三年十一月,才得以将这部长篇小说搬上了银幕。此片内容曲折和逻辑性强,一经上映便成为了家喻户𣇈的红色经典。</b></p> 三、抗战时期的保定古城与通州古城的地下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所描写的故事,它的发生地并不是在通州古城,而是河北保定的省城,但是北京通州古城与保定省城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建有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只是保定属冀中抗日联军领导,通州则归冀东抗日联军指挥。李英儒写的《野火春风斗古城》讲的是一九四二年日冠对冀中实行五一大扫荡后,敌后抗日武装力量都受到了重创,北上抗日先遣支队的独立团伤亡惨重。担任独立团团长的李英儒受冀中军区委派,潜入了保定古城建立红色联络站做地下情报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河北保定省城(直隶)危险的环境里,李英儒完成了建立地下交通线的任务,后又把重点转移到对敌伪军的争取教育和瓦解上,他以教书职业为掩护,与保定城里各个层次的人广交朋友,做伪治安军弃暗投明投靠八路军进行抗日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抗日战争时,冀东抗日联军在通州古城的闸桥上坡也曾利用商铺建立了地下联络站。南街回族赵祥甫大夫受冀东抗日联军的指派,从冀东地区举家迁到回民胡同,在家设中医坐堂,街门上方悬挂有[良医良相]四个大字的横匾。他以中医大夫的身份领导着通州城里党的地下组织,负责为冀东抗日眹军捜集情报和军需物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解放战争时期,曾为冀东第十四军分区解放军夜袭通州城提供国民党军队兵力分布图。一九六四年二月病逝后,按回族礼仪安葬于北关烈士陵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拍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时,因保定古城解放后变化较大,加之拍摄经费十分有限,所以影片把主要的外景地选在了北京通州古城。当时通州南街很多人都认为是拍以回族赵祥甫大夫为原型的故事片。</b></p> 四、拍摄《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时的通州古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一九六六年,也就是文革前的通州古城,除扒城墙把通流河(万寿宫河)改造成了新华大马路外,通州城里的四条主要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还保持解放以前的旧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一九零零年(庚子之役)后,这四条街区两边世代相传的铺面房,大部分被从天津入侵北京途经通州古城的八国联军梵毁。自晚清政府与列强鉴定《辛丑条约》后。这些老字号又迅速地从地摊上崛起,南街上坡的李振荣经营的义和轩饭馆建成了二层木制式的小楼门市,刘大顺所创的大顺斋也在牛市口发展成了两个糕点铺面,一九一八年民族大资本家马兆丰也在牛市口创建了万通酱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通州因八国联军入侵,从此也开始接触了西方文化,闸桥上坡牛市口、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等街区开始有了西洋式的建筑。一九六三年九月拍《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时,通州古城主要街区的建筑大多都已过了半个多世纪,加之北大街古楼的存在,使通州古城韵味十足,是真正名符其实的古城。这才成为了《野火春风斗古城》外景地的主要拍摄场地。</b></p> 五、拍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时的插曲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拍摄《野火春风斗古城》故事片时,因所叙述是日伪敌占区中共地下党的故事。攝制组为了制造被日伪统治时敌占区的环境场景,电影在还未开机之前,剧组美工先行到通州城里的北大街、西大街和南大街的等处去刷大标语。南街北二条东头一号院的东院墙上,就曾写有“仁丹”两个足有六十公分见方的大字。当时南街人及附近的群众知道是为了拍电影,他们并不觉着新奇,尤其是经历过那个旧时代的人,他们见惯不怪。但小孩整天围着这些大标语指指点点,期待着电影能尽早开拍。还有政治觉悟高人看到此景不知其情,认为是坏人写的反动标语,遂将此事报告给了通县公安局,公安局为此设专人解释,也催促八一厂尽快将影片拍完。</b></p> 六、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与通州北大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敌治安军团长关敬陶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争取下,终于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影片中关敬陶率部出城,以抢粮为名准备去往抗日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影片拍摄时的通州已拆除了城墙,当然也就没有城门啦。但电影中关敬陶骑马率领治安军一队人穿城门洞而出镜头取自北大街的鼓楼门洞。接着镜头一转,已是治安军士兵的背影,他们正在向城外的一片荒野处走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北大街现已拆迁腾退,鼓楼不见了,目前只有鼓楼东边一座两层结构的辅助用房,如今装饰一新,成为通州区文物保护性建筑。在北大街鼓楼前面拍摄金环和银环接头的那家口腔医院,也只能从老影片中去找寻啦。</b></p> 七、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通州南大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镜头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日本鬼子将杨晓冬的母亲抓了起来,这一消息被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治安军团长关敬陶通过其妻小桃透露给了银环,并让自己的妻子小桃通过关系安排银环前往探视。小陶与银环会面的场景就选在了通州南清真寺胡同里的清真寺北边大门外的丁字路口。清真寺垂花帘门、影壁、石护栏,大牌楼及民宅清晰可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镜头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走在南大街闸桥上坡的银环目睹杨晓东被捕后,尽管天空下着雨(通州消防队人工造雨),其内心的神情表演恰到最佳。其东边的老铺面房是永德恒杂货浴(高台阶儿)、万通酱园等,此地牛市口是南街回族最初的聚居区地。九十年初此处铺面房损坏严重,被拆除建了华联商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镜头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周大伯挑着一担萝卜准备找在监狱的伙夫他的拜把子哥们卖个好价钱,谁知在通往监狱的路上(南街清真寺南丁字路口)遇上了两名治安军的大兵,不仅抢走了萝卜,还将周大伯打伤。如今胡同依旧,只是大牌楼早已拆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镜头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站在南大街小楼南边路西一处电线杆子后的银环目睹杨晓东被捕时,尽管天空下着雨(通州消防队人工造雨),其张口惊讶的神情表演恰到最佳。其身后戴白色礼拜帽的回族小饮食摊,更具有南街回族聚居区的民族特色。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时此处铺面房损坏严重,通州房管局将房屋拆除从建了民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镜头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韩燕来救杨晓东出狱时的一场戏,是在南街北二条胡同东口外横向的安家大院拍攝的,为了吸引追赶杨晓东的伪治安军注意,银环推倒身边碎砖堆子,待敌人闻声跑过来时,银环转身跑进一条窄窄的死胡同。如今胡同依旧,这条小死胡同还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镜头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演金环和高自萍接头的一场戏,是在回民胡同西口公和兴酱园的二层小楼上拍摄的,二层小楼的楼梯对南街老人印象很深。此座小楼是南街公和兴酱园的门市,随胡同拐弯成半圆形,灰砖洋瓦,其老柜子是南街人杨善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其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拍摄《野火春风斗古城》时,还有很多取景于通州北大街和南大街及西大街的镜头,比如在闸桥上坡,在清真寺里,在北二条一号院的屋内等,还有当时叫新街它口,即现车站路十字路口的地方,拍摄时那里也被装饰成日伪时期热闹的露天大市场。各种地摊摆满了小商品。小楼饭店也应导演要求在新街摆了一个小吃摊,职工们穿着过去的服装做起了群众演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电影拍摄至今已经过了五十八年,二零零五年通州清真寺通过大修重建恢复了历史的旧貌,只是胡同北口没有了大牌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南街马工编辑整理于2021年6月2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