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秦始皇嬴政,被誉为“千古一帝”,以其卓越的雄才大略统一六国,开创了大秦帝国的辉煌时代。他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实施“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延续千年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为巩固帝国统治,宣扬自己的无上功绩,多次巡游天下。从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0年,他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这期间,群臣为颂扬他的丰功伟绩,刻下了七处石碑,史称“秦七刻石”,分别是《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和《碣石刻石》。这些刻石不仅记录了秦始皇的功绩,也成为了研究秦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秦七刻石均由丞相李斯亲自撰文并书,其小篆书法堪称秦代文字艺术的巅峰之作。这些刻石不仅是秦代“书同文”政策的见证,更是中国文字史与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一、秦始皇的第一次巡游在公元前220年,他从都城咸阳出发,向西行经陇西郡与北地郡,登临鸡头山,随后经回中返回咸阳。此次巡游虽未留下刻石,但其行程彰显了秦始皇对西部边疆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二、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东巡,开启第二次巡游。足迹遍布韩、魏故地及齐、鲁旧境,抵达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他祭祀东方名山,巡视海滨,并在此次巡游中留下了三处刻石: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与琅琊刻石。</p> <p class="ql-block">1.峄山刻石是最早的一块秦刻石,立于公元前219年,位于山东邹城峄山。刻石前为“始皇诏”,共144字;后为“二世诏”,79字,总计223字。其内容颂扬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伟大功绩。然而,原石在北魏时被推倒,唐初焚毁,现存主要为摹刻本。</p> <p class="ql-block">保存在西安碑林的北宋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的“长安本”,是峄山刻石的重要摹刻版本。</p> <p class="ql-block">收藏于山东省邹城博物馆的元代“元摹峄山秦篆碑”,是峄山刻石的另一重要摹刻版本。</p> <p class="ql-block">2.泰山刻石立于公元前219年,原位于泰山山顶,现藏泰安岱庙。始皇诏记述泰山封禅及秦之德政,二世诏追述始皇功绩并强调法治。原刻222字,现存仅10字残石。</p> <p class="ql-block">现藏泰安岱庙的泰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刻石,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刻。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至今,成为研究秦代历史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泰山刻石复原图,展现了其原貌,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p> <p class="ql-block">3.琅琊刻石立于公元前219年,原位于山东青岛琅琊台,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始皇诏详述秦统一后的政治与经济措施,现存残石仅存二世诏部分86字。</p> <p class="ql-block">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琅琊刻石,虽残缺不全,但依然彰显了秦代文字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三、秦始皇的第三次巡游发生在公元前218年,他再次东行,重点巡视齐地与渤海湾,留下了芝罘刻石与东观刻石两处刻石。</p> <p class="ql-block">4.芝罘刻石立于公元前219年,原位于山东烟台芝罘岛。其内容颂扬秦之功德,但原石佚失,仅存文献转述碑文大意。</p> <p class="ql-block">5.芝罘东观刻石立于公元前218年,原位于山东烟台芝罘岛东观。其内容与芝罘刻石同为东巡纪功,但具体内容不详,原石已不存在,仅存史书记载。</p> <p class="ql-block">四、秦始皇的第四次巡游发生在公元前215年,他北至碣石,兼顾震慑匈奴与巡视燕赵故地,留下了碣石刻石。</p> <p class="ql-block">6.碣石刻石立于公元前215年,原位于河北秦皇岛碣石山。其内容强调拆除六国壁垒、巩固统一,原石佚失,仅存文献记载。</p> <p class="ql-block">五、秦始皇的第五次巡游发生在公元前210年,他南至会稽山,祭祀大禹,留下了会稽刻石。</p> <p class="ql-block">7.会稽刻石立于公元前210年,原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是秦七刻石中的最后一块,始皇诏强调秦之德政与整饬风俗。但是原石在唐时已毁,现存清代重刻碑为清乾隆年间刘征根据北宋拓本重刻。</p> <p class="ql-block">存于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碑廊的清代刘征复刻的会稽刻石,虽为后世重刻,但仍保留了秦代文字艺术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秦七刻石中,仅泰山刻石与琅琊刻石存有残石,其余五刻石依赖重刻本与文献记载流传。这些刻石不仅是秦代“书同文”政策的实物见证,其小篆书法更成为中国文字史与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后世通过残拓、重刻与摹写,得以窥见秦代官方文字的庄严风貌,感受其千古不朽的艺术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