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新诗形式的“双轨制”》:载于1996年4月15日《重庆日报》副刊

万龙生

【前言】2024·3·19我曾发布美篇,复述甘健安君的文章《三分诗坛 ——概说中国诗坛的非格律诗派、新格律诗派和旧格律诗派》。是从收藏的旧报刊中惊喜地发现1997年9月20日的《现代工人报》,其第三版《诗界一瞥》栏目刊登了这篇文章,作者甘健安。这也许是我们现今就中国诗坛上三种诗体并存状态做出“诗三国”判断的先声吧。鉴于27年前,那时“格律体新诗”的名称尚未通行,作者所言“新格律诗派”第三次高潮已经在现代派诗风冲击下呈现退潮的迹象,特别显得难能可贵。我在今年2月18日发布的美篇里曾经推出已故上海诗人费碟的《雏形的诗三国正成鼎立之势》(刊登于《海上诗刊》2019年第一期),距本文22年之久。观点完全一致,有兴趣的诗友可以对照参看。费文是受我们格律体新诗研究院成立鼓舞所写的。那么又是5年后,情势如何呢?应该说,我们这一“弱国”正在走向强盛的途中。<br>该文一开始就提出观点:“新文化运动中崛起的新诗,历八十年,而今已形成非格律诗派和新格律诗派,与旧格律诗派鼎足三分之势,成为今日中国诗坛上的三大家族。”就不详述了。<br>可巧,检视收藏的旧报,又发现我的一篇短文《确立新诗形式的“双轨制”》,是在1996年4月15日《重庆日报》副刊《转型期文学漫谈》特辑中的一篇。署名“余见”,是我当时常用的笔名。<br>重庆日报发表这组短文的意图,见诸《编者按》:<u>“重庆作家协会评论工作委员会成立时,各位委员放言纵论当今文学态势,展望新世纪文学前景,或着眼宏观格局,或关注文体走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议论风生。现特请部分委员将其发言大意见诸文字,以飨读者,并供作家诗人参考。”这一意图注定了这些文章皆为言简意赅的精短之作。应邀供稿的评论家还有敖忠、吕进、蒋登科、李敬敏、刘明华。</u><br> <p class="ql-block"><b>确立新诗形式的“双轨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余 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国诗歌发展的漫长历史,从形式的角度看,几乎就是一部诗歌格律不断演变和丰富的历史。只是到“五四”文学革命,才破除传统,另起炉灶,白话自由诗几乎一统天下。然而,早在20年代中期,诗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了建立格律体新诗*的研究与实践,因而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 以新月派为代表的格律诗派曾风靡一时,辉煌于诗史。此后数十年中,几经起伏,建立格律体新诗的努力仍不绝如缕,艰苦卓绝。虽经50年代的一场人为摧残,元气大伤,然而新时期薰风吹拂,她竟又奇迹般地复甦,展现了生机与活力,呈现了光明的前景**。邹绛先生编选的《中国现代格律诗选》的出版,与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的成立则是其显著标志。</p><p class="ql-block"> 然而,毋庸讳言,当今的身诗坛,仍由自由诗占居统治地位,许多诗人和诗评家,甚至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现代格律诗为何物。当前诗歌极不景气,疏离广大读者,除了诗歌的“贵族”病、“小我”病,以及晦涩艰深的诗风之外,拒绝和排斥格律,“自由”到无边羌际无拘无束的地步,完全无视我国悠久、优良的民族诗歌传统,严重地背离群众的阅读欣赏习惯,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p><p class="ql-block"> 责怪读者不如检讨自己。不是读者抛弃新诗,而是新诗背叛读者。尽管有人说拜金主义日炽,高雅的诗歌艺术遭到冷落,哀叹良辰不再, 美景已逝,然而各种古典诗然而各种诗词选本仍然得到青睐,单是《唐诗三百首》就不知有多少种版本,累计有多大印数! 这是为什么?能不深长思之乎?</p><p class="ql-block"><b> 当此新旧世纪之交,如果要展望未来,看看新诗有无改善境遇的可能,那就取决于新诗能否改变自身的形象。而要改变形象,摆脱困境,争取读者,仅就形式(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言,则必须走出误区,改善自由诗,壮大格律诗,确立新诗形式的“双轨制”,确实改变目前新诗领域自由诗一家独大的局面!</b></p><p class="ql-block">*<u>这才发现,那时我就使用了“格律体新诗”概念。</u></p><p class="ql-block"><u>**对此,吕进、梁笑梅主编的《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手册》中的《重要现象》列入《现代格律诗的再起》词条。</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补充】发现此文后来收入我的诗论集《诗路之思》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