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夫妻西藏、新疆自驾游札记-返程3(呼和浩特)

gbl101

<h1>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位于中国北部,地处阴山山脉中段大青山的南麓,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我们离开包头,向东行驶160来公里,大约2个多小时,就到了呼和浩特。</h1> <h1>  呼和浩特的建城可追溯的到先秦时代,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县境。明万历期间,阿勒塔汗在此兴建“库库和屯”城,明朝赐城名为“归化”。民国时期改为归绥市。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h1> <h1>  我们在呼和浩特先后游览了昭君墓、席力图召、大召等景点。</h1> <h1><b>昭君墓(青冢)</b></h1> <h1>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又称青冢,是西汉时期王昭君的衣冠冢,历尽沧桑,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span style="color: inherit;">几经修缮与扩建,形成了以昭君墓为主体,以昭君出塞陈列馆、匈奴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等为辅,规模最大的王昭君博物院。</span></h1><h1> 昭君博物院新馆建成于2017年,呈两座对称的金字塔形状,分为东馆和西馆两个展区,整个建筑外形色调融合了夯土、长城、烽燧等汉代文化元素。</h1> <h1>  西馆是世界上唯一的匈奴历史博物馆,展览分为“匈奴的兴起”“匈奴与中原”“匈奴的经济与文化”“匈奴对后世的影响”四个单元,通过文物、照片、雕塑等展示匈奴的历史。</h1> <h1>  东馆是昭君出塞陈列馆,以王昭君生平事迹为主线,展览分为五个单元,分别为“故里闺中”“汉宫岁月”“草原春秋”“青冢史话”“千古流芳”,展示了王昭君从出生到入宫,再到出塞和亲的过程,以及她对促进汉匈民族友好团结所做出的巨大贡献。</h1> <h1>  王昭君出生于西汉南郡秭归,名嫱,字昭君。父亲王穰在当地是个勤劳善良的庄稼人。王昭君是家中的小女儿,上面有几个哥哥姐姐。</h1> <h1><br></h1> <h1>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h1> <h1>  </h1> <h1>  汉元帝时期,朝廷为了充实后宫,在全国范围内挑选良家女子入宫。王昭君因才貌双全被选中。</h1> <h1>  入宫后,王昭君成为一名普通宫女。由于后宫宫女众多,皇帝难以逐一召见,通常会让画师为宫女画像,然后根据画像来选择宠幸的对象。传说宫廷画师向王昭君索贿,以便在画像时将她画得更加美丽动人。但王昭君性格正直,不愿行贿,画师便故意将她画得平庸,使得王昭君在后宫大约五年,一直未能得到汉元帝的宠幸,只能在宫中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h1> <h1>  公元前 54 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天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汉元帝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从宫里挑选宫女封为公主,下嫁给匈奴,王昭君因入宫多年未得宠,积悲怨,于是主动请求前往。在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元帝辞行的宴会上,<b>元帝才第一次见到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王昭君的美貌让元帝大为震惊,他非常后悔,</b>但因已经答应了呼韩邪单于,不便失信,只能让王昭君随单于出塞。</h1> <h1>  王昭君离别故土,踏上和亲之旅。途中王昭君弹奏琵琶抒怀,南飞的大雁被她的琴声和美貌吸引,忘却飞行而跌落,于是人们就用 “落雁” 来形容王昭君的美貌。</h1> <h1>  到了匈奴后,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3年,生一子(伊屠智伢师),呼韩邪单于于公元前31年去世。</h1><h1> 按匈奴收继婚制,改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共同生活11年,育二女(须卜居次、当于居次),复株累若鞮单于于公元前20年去世。</h1><h1> 复株累单于去世后,王昭君未再改嫁。她继续生活在匈奴,不久便因病去世,终年约37岁(有各种说法,从33岁到53岁各有其说)。</h1> <h1>  王昭君远嫁匈奴,在匈奴生活了大约18年,以联姻换取汉匈长达40年的和平,促进了中原与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被后世广为赞颂。</h1> <h1>  昭君墓神道全长约400米、宽6米,两侧列置的石刻群,共有石像生6对12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董必武题词碑:</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尤新。</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史为鉴明今古,各民族来共一心。</h1></div> <h1>  昭君石雕像</h1> <h1><br></h1> <h1>  青冢牌坊<span style="color: inherit;">,是进入墓区的标志性建筑,“青冢”二字为乌兰夫亲笔书写。</span></h1> <h1>  和亲铜像,高近4米,重5吨,再现汉蒙两族人民的和睦亲情。</h1> <h1>  昭君墓,传说秋日草木凋零时,唯冢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高约33米,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墓体为覆斗式,是中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型汉墓。</h1> <h1>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其中李白的诗是对昭君出塞的极佳诠释:</h1><h1><br></h1><h1>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h1> <h1><b>席力图召</b></h1> <h1>  席力图召是内蒙古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庙之一。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 “首席” 或 “法座”,因一世席力图活佛希体图噶曾坐在达赖喇嘛的法座上,从西藏归来后,便称寺庙为席力图召,康熙帝赐汉名“延寿寺”。</h1> <h1>  席力图召始建于明朝隆庆和万历年间(公元 1567 年 —1619 年),最初是为迎接三世达赖索南坚措到内蒙古右翼各部传播宗教而建的小喇嘛庙,后在清康熙、雍正、咸丰和光绪年间,经不断扩建和修缮,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院。</h1> <h1>  四世席力图活佛曾为康熙帝的经师,寺庙因此获皇家支持,地位显著提升。</h1> <h1>  作为历代席力图活佛的修行与弘法中心,寺庙在内蒙古藏传佛教中占据核心地位。目前的席力图活佛已是第11世。</h1> <h1>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h1> <h1>  大雄宝殿:全称藏汉合璧千人大经堂,是呼市地区唯一的一座藏汉合璧的宏大殿堂。</h1> <h1>  汉白玉石塔:位于寺内大殿东侧,鼓楼、广场东面,是内蒙古地区复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全用白石雕刻垒砌而成,通高约 15 米,塔身纹饰用五彩,色调对比鲜明,是清代复钵式塔的代表作。</h1> <h1>  御碑亭:大经堂前有东西对称的两座精致六角攒尖亭,亭内各立一通高达 3 米的石碑,以蒙、藏、满、汉四种文字记述着康熙帝亲征噶尔丹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h1> <h1>  寺内的佛像雕塑精美,金碧辉煌。</h1> <h1><br></h1> <h1>  寺前的牌坊。</h1> <h1><b>大召</b></h1> <h1>  大召,汉名 “无量寺”,蒙语称 “伊克召”,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庙。</h1> <h1>  大召广场上矗立的大召创建者,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雕像。</h1> <h1>  明万历六年(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勒坦汗在青海迎接西藏达赖三世索南嘉措,许愿在呼和浩特兴建寺庙。明万历七年(1579年)建成,明万历皇帝赐名为“弘慈寺”,因寺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又称“银佛寺”。</h1> <h1>  1640 年,皇太极下令对大召进行重修和扩建,工程完工后,将其汉名改为 “无量寺”,沿用至今。</h1> <h1>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委任内齐托因为呼和浩特八大寺掌印喇嘛,并赐大召印玺。内齐托因二世上疏奏请动用庙仓资产修缮大召,此后大召被封为康熙皇帝的 “家庙”。</h1> <h1>  因康熙帝将大召印玺收归朝廷,大召成为内蒙古唯一不设活佛的寺庙,由朝廷直接管理。</h1> <h1>  玉佛殿</h1> <h1>  玉佛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玉佛像,高 4.2-4.4 米、宽 3.3 米,由整块的缅甸玉雕刻而成,重二十多吨。</h1> <h1>  寿字碑。</h1><h1>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西征噶尔丹途经呼和浩特时御笔题写,融合了汉字、蒙古文、藏文甚至梵文的笔画元素。</h1> <h1>  寺里的佛像。</h1> <h1>  大召的寺前广场上新修的牌楼南侧匾额题写“九边第一泉”。相传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平息蒙古卫拉特部葛尔丹之乱后,凯旋路过大召寺时,御马鸣叫、以蹄刨地,有泉涌出,泉水清澈甘甜如玉液琼浆,因此得名“玉泉井”。</h1> <h1>  面向大召的北侧匾额书写“塞外古刹”。</h1> <h1>  大召与席力图召并称“呼和浩特双召”。双召隔着一条马路,相距不足百米。两座极具盛名的寺院相邻,除了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外,并不多见。由此可见,历史上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盛行。</h1> <h1>  我们到大召时已是夕阳西下,到了下班的时间,经好言相求,检票的工作人员勉强同意我们进寺参观,叮嘱我们尽快!</h1><h1> 我们在寺内匆匆转了一圈,抓紧时间拍了几张照片,算是到此一游。寺内的三绝“银佛、龙雕、壁画”仓促间未能仔细品味观赏,颇有遗憾。</h1> <h1>老过101 2025年5月13日 于北京</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