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日,中央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典型问题的通报引发广泛关注。这份通报犹如一剂醒脑针,直指基层治理中形式主义顽疾。在社区服务窗口前,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社工在堆积如山的表格中埋头苦干,在迎检台账里焦头烂额,在重复会议中疲于奔命。这些画面折射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当形式主义成为社区工作者的"紧箍咒",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如何保持畅通?<br>一、形式主义的"三重枷锁"<br>某社区服务中心的公告栏里,密密麻麻张贴着18类专项工作的考核细则,每项考核都需要单独建立台账。"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更让基层苦不堪言,某街道干部手机里安装了23个政务APP,每天要在各类平台上传工作照、定位打卡、填报数据。这种"留痕式治理"将社区工作者困在数字牢笼,服务群众的双手被键盘和鼠标束缚。<br>过度迎检则像一场永不停歇的舞台剧。某社区一年接待各类检查87次,平均每4天就要准备一次迎检材料。检查标准中的"五个有""八个一"等量化指标,迫使社区将精力耗费在制作展板、整理档案等表面功夫上。这种"盆景式工作法"催生了迎检专用办公室、突击打造的示范点,与群众真实需求渐行渐远。<br>二、减负行动的"破冰效应"<br>中央专项工作机制的建立,标志着基层减负进入制度化轨道。某市试点"无会日"制度后,社区会议总量下降40%,腾出的时间转化为2000余场院落议事会。浙江推行的"最多报一次"改革,将社区报表从143项精简至58项,让社工每月多出60小时走访时间。这些实践印证了减负不是简单的数量削减,而是治理体系的深层变革。<br>数字化治理正在打开新的突破口。上海长宁区打造的"社区云"平台,整合了28个部门的数据需求,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北京某街道开发的智能巡检系统,用无人机巡查替代人工填表,将环境整治效率提升3倍。这些技术创新证明,破除形式主义需要善用科技赋能,重构工作流程。<br>三、回归本真的治理新图景<br>根治形式主义需要制度性重构。某省建立"基层需求清单",要求上级部门不得随意转嫁工作,确需社区协助的事项必须提供资源保障。这种权责对等的制度设计,正在扭转"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失衡局面。考核体系的革新同样关键,南京某区将群众满意度权重提升至70%,用"口碑考核"替代"痕迹考核"。<br>社区工作者需要更广阔的创新空间。成都某社区书记利用省下的台账时间,培育出12个居民自治组织,解决了老旧小区停车难等顽疾。这种治理智慧的释放,印证了减负不是终点,而是治理能力升级的新起点。当社工们从文山会海中解脱,他们策划的亲子读书会、银发课堂才能真正温暖社区角落。<br>整治形式主义的攻坚战,实质是一场治理现代化的深度革命。当我们砍掉那些虚耗精力的"繁枝赘叶",社区工作者服务群众的"主干"才能更加茁壮。这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治理效能的乘法。期待在基层减负的持续推进中,社区工作者能轻装上阵,让温暖的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每户家庭,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篇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