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神策门

开心聊聊

南京神策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因该地驻扎着精锐禁军 “神策卫”,故而得名神策门。是南京明城墙中唯一的外瓮城城门,在军事防守上地位相当重要,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筑城思想。 1928 年,国民政府将神策门改名为和平门。神策门外瓮城被改成大型油库,由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经营。<div> 1956 年,南京军区接管神策门,将其设为军队油库,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里一直作为军事禁区,禁止市民参观。</div><div> 2001 年,南京文物部门对城门、城楼及外瓮城进行了修缮,并辟为神策门公园。</div><div> 2012 年 ,南京作为 “中国明清城墙” 项目的牵头城市,神策门所在的南京明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div> 神策门位于城北现中央门,原和平门原址。中央门立交以及90年代建立的南京商厦依然是这里主要建筑。由于神策门一直以来都是军事禁区,所以不为人知的神策门才逐渐被南京人认识,但所知人数不多。 紧邻城墙根儿的 “石榴籽广场” 别有一番意趣,脚下的檀石步道精雕细琢出了石榴花的图案,形成 “同心圆”,簇拥着广场中间一棵古老、高大的石榴树,周围一块块置石犹如石榴籽一样落在 “同心圆” 广场上,与城墙、绿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神策门是南京明城墙中唯一的外瓮城城门,建有外瓮城一座,门垣共两道,瓮城设有左右两个门洞,并且不正对城门,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在古代军事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也使得神策门在众多城门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神策门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要战役,是南京城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明朝的军事防御到郑成功北伐、清军与太平军的激战,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它见证了众多军事斗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和战争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外瓮城是瓮城在主城门之外,是南京明城墙的唯一类型建筑。 外瓮城面积很大,从民国政府到日本侵略占领,至人民政府这里都是军用油库的军事管理区。 城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上的清光绪年间重建的三开间重檐歇山顶谯楼,是所有城门中唯一保留有民国以前镝楼的城门。 现存的两扇内开大门为光绪年间修缮时重造,厚 18 厘米,宽 3 米,高 6 米,超过石质券门,大门均以原杉木为主竖向排列,从侧面可看到竖向排列杉木用硬木制作的透栓加固。 门内侧用整根圆形杉木加固,木门的外表及四周均以铁皮包裹,以铆钉列行钉在门板上,是研究古代城门建筑和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城门后两三米的地方,有一道宽 15 厘米左右的石槽,是过去放千斤闸的地方,千斤闸直通到城墙顶端,如今在城墙顶端还保留着千斤闸通过的槽子,见证着神策门曾经的军事防御功能。 神策门是南京历史的重要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见证了明朝的兴衰、南明的抗争、太平天国的成败以及近代中国的沧桑巨变,是研究南京城市发展、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实物依据,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南京的历史演进过程。 城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上为清光绪年间重建的三开间重檐歇山顶谯楼一座,是所有城门中唯一保留有民国以前镝楼的城门,至今仍能展现出当年的雄伟气势。 登城有步马道阶梯。 神策门作为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在文学、绘画、摄影等艺术领域都有相关的作品出现。 镝楼内部已经辟为历史图片展以及城墙城砖实物展示。 登上城墙,方见镝楼的秀美。 内八字城墙垛口,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还可对外防御。 城墙弯道处可是休息,欣赏城外风景绝佳之地。 清澈见底的护城河水潺潺流淌,一直通向旁边的玄武湖,岸边常有白色的水鸟在悠闲散步,为神策门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人们站在城墙上就能将古朴厚重的明城墙和 600 多年的镝楼尽收眼底。 城墙可以直达玄武门至解放门,太平门。沿途风景旖旎秀丽。 《神策门怀古》<br>神策巍峨立古城,沧桑岁月韵犹存。<br>金川水绕流今古,见证兴衰阅世尘。 有诗赞曰:<br>龙盘虎踞古城东,雉堞巍峨岁月融。<br>箭洞犹存烽火迹,城楼长沐晚霞红。<br>六朝烟雨藏幽韵,百代风云入碧穹。<br>铁骨铮铮今更秀,沧桑见证傲苍穹。 《赞神策门》<br>明城古门神策奇,外瓮双洞展雄姿。<br>历经风雨容颜在,笑看金陵岁月驰。 神策门是南京明城墙中唯一的外瓮城城门,外瓮城平面呈瓦刀形或钥匙形,形式罕见,“左右别有二洞(门)”,且外瓮城城门与主城门屈曲而开,一门位于主城门东北,一门紧临主城门西侧,在古代军事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也体现了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神策门公园内有清澈的护城河、青枫叠石坡、石榴籽广场等自然景观,与古老的城墙、城楼相互映衬,也为城市旅游发展增添了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