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不确定的时代,做确定的自己——从汶川15勇士看当代青年的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 2008年5月14日,15名空军空降兵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从5000米高空纵身跃向汶川震中。那年我还在上小学,如今已成为新时代建设大军中的一员。回望那惊心动魄的"盲跳",我突然明白:这一跳不仅是救援行动,更是一堂穿越时空的青春必修课。</p><p class="ql-block"> 一、纵身一跃的勇气:当代青年最稀缺的精神资源</p><p class="ql-block"> 15名勇士平均年龄仅27岁,和我们相仿。在打开舱门的瞬间,他们面对的是强对流天气、复杂山地地形和随时可能致命的伞具故障。今天的我们虽然不必经历生死考验,但同样面临着人生的"高空时刻"——是选择安稳的体制内工作,还是追逐创业梦想?是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自己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王磊在跳伞前写下遗书:"如果我回不来,请把抚恤金转交灾区。"这种纯粹让我震撼。在这个盛行"精致利己主义"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记得:青春最动人的模样,就是在权衡利弊后,依然选择那个"不划算但值得"的选项?就像疫情期间逆行武汉的"90后"医护,就像扎根乡村教育的年轻教师,真正的年轻永远与责任同行。</p><p class="ql-block"> 二、穿越云层的信念:在信息迷雾中锚定方向</p><p class="ql-block"> 空降兵们跳出机舱后,有7分钟处于完全失联状态。这种在未知中前行的勇气,恰是当代青年最需要的精神免疫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各种声音包围:有人鼓吹"躺平",有人贩卖焦虑,有人炒作"速成"。就像当年的空降兵需要依靠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来应对突发状况一样,我们也要建立自己的价值罗盘。</p><p class="ql-block"> 李振波回忆:"下降过程中,整个世界只剩下呼啸的风声。"这种极致的专注力,恰是短视频时代最珍贵的品质。当我们习惯用"收藏等于学会"来欺骗自己时,真正的成长正在实验室、在田间地头、在每一个需要深耕的领域悄然发生。</p><p class="ql-block"> 三、着陆后的担当:从英雄壮举到日常坚守</p><p class="ql-block"> 15人中有4人因伤致残,但所有人都说"值得"。这份价值判断让"内卷""躺平"的抱怨显得如此苍白。在"上岸""跑路"成为流行语的今天,我们习惯用"性价比"衡量一切,却忘了有些价值无法量化。</p><p class="ql-block"> 于亚宾着陆后立即用铁锹挖出被埋群众,这种"立刻行动"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新时代的"盲跳"或许不是生死抉择,但同样需要勇气——是选择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精益求精,是在每个"可以敷衍"的时刻选择认真对待。</p><p class="ql-block"> 四、传承与超越: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答卷</p><p class="ql-block"> 17年过去,汶川已涅槃重生。今天的中国青年,正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各个领域续写新的"盲跳"故事。我们可能不会经历那样的生死考验,但同样要面对属于自己的"高空时刻"。</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要做确定的自己。就像那15名勇士用生命开辟救援通道一样,我们也要用青春开辟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路。当历史的风吹过,愿我们都能骄傲地说:在那个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刻,我们纵身一跃,无怨无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