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胜利的60年——在党校的日子:高速发展之胜利物探2

孙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二十五集发表后,我收到了来自不少物探同志的留言,有胜利的,也有其他油田的;有老物探人 ,也有年轻的物探人。从他们的留言里,我感受到的是,他们对祖国物探事业的热爱、坚定;感受到的是他们对自己所承担责任的无怨、无悔。如果说什么是信仰?这就是信仰。</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近距离的接触过他们:普普通通的人,我记不住他们的名字,我记不住他们的人;普普通通的事,没有什么创造,没有什么光环;普通的就像盐碱地上的一棵棵芦苇,但恰恰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芦苇,却绿了这片盐碱地。</p> <p class="ql-block">那是1998年的春节期间,我来到了在临邑“胜利下面找胜利”的2138地震队。</p><p class="ql-block">去2138,起因是一张来自2138队自己的报纸,报纸的名字叫《超越》。我已经忘了这张报纸是怎么到我的手上了,好像是物探的一个同志在党校学习时,专门带给我的,具体的细节已经记不清了。但这张报纸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那是我见到的第一份来自基层的队的报纸,里面的内容短小精悍,却都很生动活泼,有的一看就是来自于职工的手笔。</p><p class="ql-block">就是因为这份报纸,我联系了当时物探的候友益书记,在他的安排下,我来到了2138地震队。</p><p class="ql-block">那时从东营到临邑没有高速公路,路不是很好走。到了临邑的地界后,在往2138队去的路上,车子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颠簸,两边掠过裸露的田地和成片的枯黄的芦苇。远远的一片芦苇中,隐隐绰绰着一片低矮的建筑,近了,才看出是由板房围成的一个营地。</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营地不小,起码得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外面是芦苇和杂草的世界,里面却干干净净,无一根杂草。队干部告诉我,这个营地有12亩,是职工们一点一点开辟出来的。大家先把芦苇割掉,让后挖出芦苇根,清理干净后,拉了110车土垫平,又铺上了五万多块砖,这才有了这个营地。</p><p class="ql-block">营地的大门好像是朝东开的,一进门的北面,有一个方方正正的消防沙堆。宿舍头上的拐角处,有一个大大黑板,黑板上花花绿绿的,这是职工们的“黑板报”。营地里竟然还有一个排球场场,和一个花池子,虽然现在是秃秃的,相信等到春风吹来时,摇曳的新绿和含苞的蓓蕾会给这个营地增添一份别样的姿色。</p><p class="ql-block">我到时,营地里正在进行新春排球赛,叫好声,笑声此起彼伏。走进职工宿舍,有的职工在看书,有的在下棋,还有几个职工趴在床上写东西。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个宿舍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真和我想的不一样。</p><p class="ql-block">晚饭时间到了,大家都拿着饭碗自觉在食堂前排队打饭,长长的队伍也整整齐齐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138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井然有序,清清爽爽,整齐划一;又生龙活虎,充满着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我见到了《超越》队报的编辑,金颖颖。小金告诉我,她是一个油二代,她的父亲就是物探的职工。她说,因为父亲,她一直就热爱物探,大学毕业就要求来到了物探。作为通讯报道员,她经常到各个地震队去采访,和大家一起吃,一起住。这次临邑会战,她也跟过来了。</p><p class="ql-block">10年后,油田开展“两讲”活动,小金代表物探进行了宣讲,听着她声情并茂的宣讲,我知道那都是她十年基层的积累。</p><p class="ql-block">我跟她提起了《超越》,小金带我到了她的办公室,我看到很多期《超越》被整齐地放在一起,16开的小报,内容却是异彩纷呈:一周要闻、青春驿站、科海拾贝、班组舞台、健康园地、施工花絮、职工心语……。过年了,队报会及时编印出“给您拜年”;情人节到了,报纸还会温馨地“打开心扉”;施工紧张时,“小幽默”还会给职工带来一份轻松的微笑……。小金告诉我,这些稿件,很多都是职工们在简陋的板房里,趴在床上写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看到了一个叫王艳霞的职工写的一段:“我们忘记了有多少个日子不能与家人团聚,但这是我们青春的选择。我们愿做荒原中那一株株平凡而又普通的芦苇,把根深深地扎在地下,为了祖国那黑色的琼浆。” </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起床的号音就响起了。早饭后,职工们将一捆捆的施工工具装车,然后,一辆接一辆的施工车驶出了营地。我跟着前往县城的地震车去了临邑县城附近。</p><p class="ql-block">相信我们大家对物探的放线的第一印象都是荒无人烟的旷野,一般而言的确是这样。但这次是“胜利下面找胜利”,有的地方是没有人,但有的地方已经变成城市了。荒原里是艰苦,但在城里是麻烦啊。</p><p class="ql-block">我已经忘记我们具体去的是县城还是县城附近的农村了,反正是房舍林立,春节期间,不时响起鞭炮的声音,过年的气氛还很浓郁呢。</p><p class="ql-block">我跟着几个放线的职工来到了一处,这里大多是平房,有的人家里还养着猪。我就记得这几个职工背着线爬树,上房,翻墙,看到这一幕,我脑子里浮现出的就是《地道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等这些电影里的画面。我跟着一个班长敲开了一家的院门,这条线要从这户人家的院子里穿过,这户人家很热情地让我们进了院子,但看到线走过的位置,我有点傻,居然要从这家的猪圈里穿过,还不能把人家猪舍踩塌了。这个班长一边指挥着几个职工把线从墙外面甩进来,一面干脆跳到猪圈里。猪圈里一只大猪正在睡觉,班长就拿脚轻轻的踢它,让它挪个窝,被惊醒后它极不情愿地哼哼着,怎么踢它也不动,又不能使劲地踹,天蓬元帅的后代大概知道没有威胁,于是稳如泰山的躺在那里,就是不挪窝。看着人猪大战,我开始还矜持着,不好意思笑,因为和他们不熟,但随着班长一脚踏到猪粪里,我终于不厚道的笑了,没想到,几个职工也都笑了。</p><p class="ql-block">或许是笑声拉进了距离,大家的话逐渐多了起来,我问他们,一般一天大概能走多远,他们说,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所以物探工人听到有一些走路锻炼身体的人自豪地说:我今天走了一万步,两万步,他们会说,我今天走了二十公里。他们还告诉我,施工中,什么事情都会发生,会遇到兔子,甚至是狼;地震车会陷到泥里;吃饭时会突然刮起一阵风,然后“一两包子二两土”……。</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们一家一户地敲门,一家一户地放线。线放好后,已经过了吃午饭的时间,大家才走向送饭的车子。午饭就是几个包子,好在还是热乎的。大家就找个墙边,蹲在地上,听着耳边不时响起的鞭炮声,闻着各家各户飘来的饭菜的香味,就着白开水香甜地吃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傍晚,任务完成,回收工具,又得一家一户,爬树,翻墙,上房,再上演一遍冀中平原的抗日战争。从县城走的时候,天就黑透了。我没有手表,那时也没有手机,等回到营地,怎么也得晚上九点多了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回去后,卸车,收拾好工具,才是晚饭。我以为大家辛苦了一天,晚饭后就睡觉了,但并没有,而是每个班在开会,总结一天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随着另一个组来到了一片收割完的庄稼地。职工们背着线走了,我来到最近的一个职工值守的地方,看他干活。寒风扫过无边的原野,风吹到脸上跟刀子刮一样。休息时,在和这个职工交谈中,他告诉我,他也是油二代,中专毕业后已经工作好几年了,开始不适应,难道自己的青春就是与荒原为伍吗?但每次回到家,跟同样在物探工作的父亲抱怨,父亲都会说他一顿。久而久之,他习惯了,而且也看到了他们工作的意义。他说,看着一个个油田被找出来,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送饭车来了,几个职工聚到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吃饭,我问他们冷不冷,他们的回答是:这天算是好的了。我又问,怎么看不到放炮后地下的土一下子飞出来啊,像一颗炸弹爆炸了那样?那多壮观啊?</p><p class="ql-block">这几个职工都笑了。他们告诉我说,放炮时,泥土飞起来的确有视觉效果,但那样会对环境啊,安全啊,甚至勘探效果啊都产生不利影响,还是不飞起来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于是,我又学到了一点知识。我一直以为地震放炮,就像一颗炮弹落在了地上,颇为壮观,原来,不壮观才是最好的。这多像我们物探先锋,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却很容易被外界遗忘的群体,举足轻重,却又不见舆薪。</p> <p class="ql-block">那天收工时天已经黑了,职工们在车灯的照射下开始收拾工具。这时我又发现,在马路上,车灯似乎能照出去很远,而且很亮;但在无边的田野中,车灯的光亮似乎被黑暗吞噬了,既不亮,也照不远。职工们凭借着不大的亮光,完全是按照施工的场地秩序,有条不紊,细致有序地收拾工具。确认工具都收拾完备,没有缺失,这才往回走。</p><p class="ql-block">回程的时候,我坐在驾驶室里,几尺之外是无边的黑暗,我根本什么都看不到,完全没有了方向感。司机师傅却很淡定地开着车。我记得当时好像是两辆车,我坐的车是第一辆,后面跟了一辆。在走的过程中,好像车子拐了个弯儿,过了一阵,听到车厢里的职工喊,停车停车,后面的车没有跟上来。车停了,一会儿对讲机传来了另一辆车的声音,让我们回去接接他们,他们跟丢了。</p><p class="ql-block">司机师傅一听,二话没说,掉头循着车辙往回开。变走边说:得找到他们,要不一晚上冻死了。</p><p class="ql-block">所幸后面的车很聪明,一看跟丢了,原地不动地呆在农田里,按照对讲机的指示,倒是很快找到了他们,然后,两辆车又一起慢慢地往回开,直到车子上了路。</p><p class="ql-block">回去后,卸车,收拾好工具,才是晚饭。晚饭后,和昨天一样,各个班总结一天的工作。</p><p class="ql-block">指导员赵州明告诉我,总结一天的工作,是为了找到不足之处,第二天及时纠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但他们队从无懈怠,一直进取,就是这样成为了“行业一强”。赵指导员说,职工们并不满意,总是不断地寻找不足,寻找新的起点,看着每天都一样,但整体的工作水平一直在提升,一直在超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明白了他们的报纸为什么叫《超越》了,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创造一流。</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上午我没有跟放线班,我上了地震车,也叫“石油勘探车”。两三个技术人员在忙碌着。一个带着眼镜,瘦瘦的中年技术人员开始向我讲述地震原理,工作程序,和物探技术的进步。他讲了很多,但我记住的并不多。记得最清楚的是:从1975年开始,三维地震技术取代了二维地震技术,这次在临邑的勘探,他们更是使用了高精度的三维技术,而且,胜利物探地震队的野外采集全部实现了数字化。我很认真地听着,尽管我什么都听不懂。</p><p class="ql-block">当时这个技术人员一边向我解析三维地震图,一边还跟我开了个小玩笑,他说:你是第一个见证了我们使用高精度三维技术的“外人”。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腹诽:谁是“外人”?我到胜利比你早,好吧?但我不否认,在他们眼里,我的确是个“外人”。</p> <p class="ql-block">虽然他们讲的我听懂的不多,但我从他们的口气里,能明显的听出他们的自豪感。</p><p class="ql-block">是的,他们有理由自豪,他们的“超越”是全方位的。一次次的“超越”,让胜利物探始终走在了全国物探的前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1971年胜利物探成立到2021年的50年里,他们形成了高精度三维、单点高密度、全节点等12大核心物探技术,仅国家级科技成果就有11项,具备了除深海外全地域、全领域的施工能力。气枪震源船,无人机等在内的先进设备,国内物探行业首套地震勘探项目管理体系让他们成为了一支现代化的物探强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50年里,他们一寸一寸地丈量着祖国的万里河山,对内:发现80多个油气田,为胜利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提供了强劲的保障。对外:他们的足迹踏遍国内近30个省市区,以及沙特、伊朗、蒙古、吉尔吉斯斯坦、阿曼、孟加拉等国家,他们的汗水浸润了平原、山地、滩浅海、沙漠、戈壁、黄土塬,他们走过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座的石油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是胜利物探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这支队伍的几代人,把“石油工人心向党,永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转化为“我为祖国找石油”的生动实践。</p> <p class="ql-block">回来后,我为他们写了两篇报道,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课堂上讲课,物探也不再是我的“盲区”,我曾用他们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当然也包括物探人。我讲他们在海滩,海滩队的职工眼圈红了;我讲他们在十万大山过八月十五,参加十万大山施工的职工掉眼泪了;我讲在川东北山地密林中的工区,连绵阴雨中,职工皮肤溃烂,无奈之下使用着女士的卫生巾跋山涉水勘探时,大家和我一起掉眼泪了。</p><p class="ql-block">当课下职工们围着我倾吐的时候,我知道,我在他们眼里不是“外人”了。</p><p class="ql-block">第三天的下午,我离开了2138队,车子转弯上了路,我回头:只看见裸露的庄稼地,和原野上一片片的芦苇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脆弱的,像一棵芦苇,但“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物探人平凡普通的就像这原野上的一棵棵芦苇,但他们的信念形成了他们的伟大:一切为了祖国的资源,努力超越自己,不断奔向新的征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