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梵蒂冈的烟囱,在2025年5月8日升起白烟,全世界天主教徒,激动人心的迎来新教宗的到来。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枢机主教,在枢密会议上当选为267任罗马教宗,称呼为为利奥十四世。</p><p class="ql-block"> 利奥十四世1955年9月14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73年在美国圣奥古斯丁神学院完成高中学业。1977年在维拉诺瓦大学获得数学理学学士学位。在芝加哥的天主教神学联盟获得神学硕士学位,在意大利罗马的宗座圣多马斯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利奥十四世在芝加哥的郊区长大,并担任教会的祭坛男孩。他从小渴望为教会服务, 1982年被任命为神父。1998年获选芝加哥教省圣奥古斯丁修道会的会长。2014年被任命为秘鲁齐科拉约教区的宗座署理。2023年被教皇方济各任命为主教部部长,并擢升为枢机。</p> <p class="ql-block"> 利奥十四世成长于美国芝加哥西区的贫民区。亲自目睹毒贩与神父在同一条街道争夺灵魂,这让他坚信:“真正的牧者应像消防员一样,在信仰的火场中逆行”。1978年17岁时,因阻止黑帮袭击教堂而头部中弹,子弹至今嵌在颅骨中,成为他“带着伤痕侍奉”的永恒印记。</p><p class="ql-block"> 利奥十四世1985年,在罗马完成教会法博士学业后,主动要求前往秘鲁奇克拉约传教。这里没有镀金圣像,只有泥墙教堂与毒贩的子弹,没有拉丁文赞美诗,只有人们的哭祷。他脱下主教袍换上工装裤,与原住民妇女共同种植替代古柯的农作物。用马黛茶代替葡萄酒举行弥撒。这段经历让他领悟:“教会的本质不是殿堂,而是那些在黑暗中互相搀扶的手。”</p> <p class="ql-block"> 利奥十四世在2010年,被召回罗马担任主教任命部部长。面对教会内部的“保守派”与“进步派”之争,他发明“第三空间”理论:在纽约推动“地铁站弥撒”,让上班族在通勤中领圣体;在刚果金建立“冲突区神学院”,培训持枪民兵成为神职人员;在梵蒂冈档案馆安装太阳能板,声称“圣彼得的方尖碑应指向未来,而非沉湎于过去”。</p> <p class="ql-block"> 选择“利奥”作为教宗名号,利奥十四世暗藏深意。初代利奥教宗劝阻匈奴王阿提拉进攻罗马,末代利奥十三世则是撰写“新事通谕”捍卫工人权利。利奥十四世以“重建教会与社会纽带为己任,要求枢机出行乘坐电动车,甚至计划将教𨑳档案馆部分文献数字化,供全球学者免费查询。</p><p class="ql-block">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他宣布将重启世界主教会议“年轻代表计划”,邀请28至35岁信徒参与教会决策。这一举措被媒体解读为“教会版的元宇宙治理”——正如他在罗马教区推行的让信仰真正融入“流动的现代性”。</p> <p class="ql-block"> 利奥十四世的全球化视野,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更渗透于日常细节。他会用棒球规则向意大利修士解释“三振出局”的牧灵启示,也会在秘鲁传统节庆时,与信徒共跳“海妖之舞”。这种文化混搭能力,使他成为天主教会“去欧洲中心化”的天然代言人。梵蒂冈官网特意强调他是“第二位美洲教宗”,而非“首位美国教宗”,正是为避免其被简化为“地缘政治符号”。</p> <p class="ql-block"> 利奥十四世的教宗之路,注定充满挑战。他既要回应年轻世代对“更开放教会”的期待,又要守护传统信徒对“不变教义”的坚守,既要推动教会改革,又要弥合内部裂痕。正如他在就职演讲中所说:“当圣伯多禄否认耶稣时,门外的鸡鸣声成了救赎的信号——今天的教会,或许正需要这样的‘鸡鸣时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教宗的白袍拂过圣彼得广场的大理石地面时,他留下的不仅是脚步,更是一份邀请——邀请所有人跨越身份的藩篱,在信仰的篝火旁,共同讲述一个关于包容、 对话与希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关于教皇与教宗的称呼</p><p class="ql-block">教皇:自明朝天主教传入中国时,利玛窦等传教士将其译为“教皇”,因当时欧洲政教合一,教皇权力巨大。随着历史变迁,教皇的世俗权利逐渐丧失,现在更多体现宗教领袖和象征意义。“教皇”一词原初含义被歪曲,产生一定贬义。有人认为其名不符实。</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大众传播和新闻媒体,都会使用“教皇”的称呼。</p><p class="ql-block">教宗:大约自19世纪上半叶开始出现该译法,随着时间推移,为避免“教皇”一词带来的误解,以及体现对教皇宗教权威的尊重,教会内部逐渐以更具宗教意味的“教宗”代替“教皇”作为标准翻译。</p><p class="ql-block"> 在香港、澳门、台湾,还有天主教内部通常使用“教宗”称呼,体现了对教皇身份和地位的尊重与敬畏,符合天主教教义和传统的表达习惯。“教宗”的称呼,更能准确体现其在宗教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