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八,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乌中校园里已经热闹起来。30多个年轻人背着简单的行李铺盖,手里提着、肩上扛着各式各样的演出道具,在校门口集合。"都到齐了吗?"班主任张洪老师清点着人数,他个子不高,但声音洪亮,"报告老师,应到35人,实到35人!"梳着两条小辫子的柴鹰俏皮地敬了个军礼,引得大家一阵笑声。"出发!"张洪老师一声令下,我们排成一列,踏上了前往岭头乡的土路。</p><p class="ql-block"> 初春的山区,寒意未消。我们穿着单薄的棉袄,呼出的白气在清晨的冷空气中凝结。但青春的活力让我们不觉得冷,一路上歌声不断。十五公里的山路并不好走,尤其是背着行李和道具。中间我们坐在路边休息,大家一起拿出从家里带出来的各种小零食大家分着吃,下午三点多,我们终于看到了岭头乡的轮廓。远远地,就看到乡政府门口站着几个人影。</p> <p class="ql-block">"是乌中的同学们吗?"一个中年男子快步迎上来,"我是岭头乡的柴文书,专门在这里等你们呢!"柴文书热情地帮我们拿行李,一边走一边说:"刚过春节,乡亲们听说你们要来演出,都高兴得很。乡里准备了一桌好菜给你们接风!"乡政府的食堂里,摆着一张八仙桌,上面摆满了菜肴,这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简直是奢侈的宴席,乡亲们还自发给了些粽子送来,说是'百家粽',每家每户都贡献了一点。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这些食材对农民来说是多么珍贵啊,他们却慷慨地分享给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学生。晚饭后我们还是在村里的礼堂上开始了演出。那一晚,我们仍然是睡在四面透风的舞台上,但天气转暖加上30多人挤在一起,就没有在下呈煤矿那么冷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刚亮,我们就起床收拾行李。李文书特意来送我们,还塞给我们一包煮熟的鸡蛋:"今天你们要走二十公里去洋口乡,路上吃。"告别岭头乡,我们再次踏上征程。这一天的路更加崎岖,有一段甚至是沿着山崖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谷。我们互相搀扶着,小心翼翼地通过。中午时分,我们在乌溪江边休息。溪水清澈见底,溪边湿地草从中随处能找到鱼腥草,迎春花,叶见喜,我认出了这种在校办药厂学过的植物,"可以入药的。下午的路程更加艰难,有几个女同学的脚已经磨出了水泡。但我们互相鼓励着,终于在日落前赶到了洋口乡。</p><p class="ql-block"> 洋口乡的接待同样热情。晚饭后,乡长宣布了一个惊喜:"为了感谢同学们的到来,乡里决定今晚放一场露天电影!"这个消息让我们兴奋不已。在那个年代,电影是极为稀罕的娱乐。乡政府前的空地上很快支起了幕布,村民们自带小板凳,早早地占好了位置。电影是《闪闪的红星》,虽然很多同学都看过不止一遍,但在星空下与村民们一起观看,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看到小英雄潘冬子的故事,不少村民都抹起了眼泪。第二天的演出同样成功。回校的路上,我们比来时安静了许多。每个人都在思考这两天的经历。那些朴实的村民、那些真诚的笑容、那些无私的分享...这一切都深深打动了我们年轻的心。</p><p class="ql-block"> 回到学校后,我们立即投入全县会演的排练。会演那天,我们的表演赢得了满堂彩。当宣布乌中文艺队的《丰收舞》获得二等奖时,我们都激动得跳了起来。站在领奖台上,我忽然想起了岭头乡那个跟着音乐跳舞的小女孩,想起了洋口乡星空下的电影,想起了村民们真诚的笑脸...这些,比奖状更让我珍视。</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这些当年的同学再次相聚时,已是白发苍苍,我们中间有的成为企业家,政府部门领导,医生,教师…乌中四年虽然文化课是有欠缺的,但那段岁月给了我们最宝贵的人生财富。</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举杯,敬我们共同的青春,敬那片曾经挥洒过汗水的土地,敬那个虽然艰苦却充满激情的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