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起义门城楼合影)</p><p class="ql-block">四月九日上午,在游览完东湖樱园之后,我们沿着东湖之滨前行,途经张之洞路,于起义门城楼下稍作停留,战友们在此集体合影留念。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即辛亥革命就此拉开帷幕。起义军成功占领中和门,并在此汇合,积聚力量后攻占了武昌城,最终取得了胜利。至一九二二年,为纪念此次起义的胜利,中和门被更名为“起义门”。</p> <p class="ql-block">(首义广场视频)</p> <p class="ql-block">(首义广场红楼前合影)</p><p class="ql-block">继而,我们悠然漫步于首义广场之中。首义广场作为辛亥首义文化区的核心构成部分,其布局独具匠心。广场以孙中山铜像所在的中轴线为界,清晰地划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北区与闻名遐迩的黄鹤楼相邻,南区则紧邻辛亥革命博物院,如此整体布局,巧妙地彰显出历史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独特韵味。</p><p class="ql-block">在广场的北端,庄重地矗立着一尊孙中山铜像,此铜像铸造于一九三一年,仿佛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广场的南端,完好地保留着黄兴拜将台遗址,这里正是一九一一年举行拜将仪式的神圣之地。红楼(即原鄂军都督府),作为辛亥革命首义指挥部,其建筑呈U字形,与广场形成了一种富有深意的空间对话。</p><p class="ql-block">如今,红楼依旧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往昔激烈的枪声早已远去,然而,历史的回响却仿佛从未消散,依旧在人们的耳畔久久萦绕。战友们在参观之后,内心深处不禁涌起万千感慨。既有对那段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往昔峥嵘岁月的深切缅怀,更有对当下时代以及未来发展的深沉思考。</p><p class="ql-block">在完成对首义广场的参观后,我们随即开启了攀登黄鹤楼的行程,而这一站无疑是“武汉之约”中的核心一站。黄鹤楼,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楼”的建筑,承载着悠悠千年的历史与深厚绵远的文化。它以独具一格的魅力,如磁石般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探寻其背后的奥秘。</p><p class="ql-block">黄鹤楼不仅是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当我们拾级而上,登上黄鹤楼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古老的历史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在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古人非凡的智慧和深沉的情怀。与此同时,那些深埋在心底的记忆也被悄然勾起,如同一幅幅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视频)</p> <p class="ql-block">(三十八年前笔者与恩师合影老照片)</p><p class="ql-block">眼前的这张照片承载着三十八载光阴的沉淀,其历史可追溯至一九八八年三月。彼时笔者甫从部队返乡,适逢同年夏天,笔者的恩师:原二十军政治部冷续仁主任偕夫人赵梅女士专程自长沙来汉探望。作为东道主,笔者陪同恩师及赵姐游览了江城主要景点,最终在黄鹤楼前定格下这帧弥足珍贵的影像。冷主任当时抚今追昔道:"此照片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b>诗中意境竟成现实映照——巍巍黄鹤楼依旧雄踞蛇山之巅,俯瞰万里长江;而恩师夫妇却于二0一八年先后驾鹤西归,唯留楼前旧影见证岁月沧桑。</p> <p class="ql-block">(三十八年后笔者与恩师后人合影)</p><p class="ql-block">三十八年的光阴悄然流转,时光的指针精准地指向了二零二五年四月九日十四时九分十六秒(2025-4-9-14-9-16),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密码。在黄鹤楼前,那一方曾经承载着珍贵回忆的土地,正是当年笔者与恩师以及赵姐合影的所在之处。如今,岁月的车轮虽已前行许久,但这片土地依旧见证着新的相聚。在这里,笔者和老伴与恩师和赵姐的后人——冷春晖、杨丽娜、冷晓红,一同站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战友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下了这张意义非凡的合影。这张照片,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影像记录,更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它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承载着无尽的思念和感慨,具有深远而厚重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武汉聚会黄鹤楼前合影)</p><p class="ql-block">就在那定格历史瞬间之前,笔者走过了一段不平常、别具深意的路程。在武昌解放路司门口,静卧着一条通往黄鹤楼西门的石阶之路。那层层台阶,犹如岁月镌刻的琴弦,态势陡峭而悠长,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匍匐在大地之上,延展开来,约莫有三百余米。从司门口到蛇山,海拔落差近百米,仿佛是大自然在这方土地上奏响的雄浑乐章,诉说着山川的壮丽与沧桑。</p><p class="ql-block">时光回溯至二0一八年夏,彼时的笔者已七十四岁高龄,岁月在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心中那份对山川的热爱与执着却从未消减。笔者单枪匹马,怀揣着对黄山的向往,毅然踏上了那片神秘而壮丽的土地。一路上,云雾缭绕,山峦起伏,笔者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一步步攀登,最终成功登顶。那一刻,俯瞰着脚下的云海和群山,笔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伟大,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天地之间。</p><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的齿轮在二0一九年初悄然转向。一场突如其来的血管痉挛心梗,如同暴风雨般袭来,将笔者从生活的平静中卷入了生死的边缘。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亚洲心脏医院抢救中心的专业医疗团队伸出了援手,将一位老兵从死亡的深渊中拉回。</p><p class="ql-block">这场病痛,如同一场无情的风暴,席卷了这位老兵的身体。自此之后,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犹如夕阳西下,余晖渐弱。往日里轻松自如的爬楼之举,如今都变得无比艰难,更别提再次登山了。</p><p class="ql-block">可命运总是充满了奇迹。就在二0二五年四月九日这一天,已至杖朝之年的老兵,在老伴那温柔而坚定的目光陪伴下,在战友们热情而有力的鼓舞下,竟如重生的凤凰一般,踏上了那层层叠叠的台阶。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岁月的琴弦上,发出深沉而有力的声响。他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汗水湿透了衣衫,但心中却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焰。</p><p class="ql-block">当他终于登上蛇山之顶,站在黄鹤楼前的那一刻,清风拂过脸颊,他仿若身轻如燕,仿佛所有的疲惫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一股神秘而奇妙的力量在体内涌动,它像是生命的呐喊,像是对命运的抗争,支撑着他完成了这看似艰难的攀登。此刻,他兴奋无比,自己认为是个奇迹,于是思绪如同那展翅高飞的鸟儿,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在黄鹤楼前,他与战友们留下了“武汉聚会”的珍贵记忆,那一瞬间,阳光洒在我们身上,仿佛为我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这一刻,将永远铭刻在这位老兵的心中,成为其生命中最璀璨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老俩口与当年抢救的主治医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次与战友们相聚在黄鹤楼,意义十分深远。冷晓红在首创的美篇中,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温馨画卷:“四月春光旖旎之时,我与哥嫂有幸地参与了《三味书屋》战友武汉聚会,那份如家人般的温馨与亲切,特别是在黄鹤楼前合影,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弦。提及程有元政委,最令我铭记的莫过于八十年代末,他与双亲在黄鹤楼前定格的温馨瞬间,因父母自武汉返回长沙后,常将他的名讳挂于嘴边,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三十八载春秋更迭,他又与我们兄妹重逢于黄鹤楼前,镜头下的笑容仿佛穿越时空,与往昔重叠。尤为感人的是,父亲辞世之际,程政委不辞辛劳,自武汉乘高铁亲临长沙,为父亲送行至最后一程,并全程相伴我们左右,这份情谊娇始终名记于心。"</p><p class="ql-block">晓红以饱蘸深情的笔触,细腻描绘了“长沙聚会”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洋溢着不加雕饰的质朴与深沉的爱意,那是对父母拳拳孝心的真挚抒发。笔者为这篇美篇所作的点评中写道:”此篇非单纯文字与影像的堆砌,而是情感与孝道的和谐交响,是心灵深处最纯粹的共鸣与回响,如同一曲悠扬的歌,唱响了人间真情的赞歌。”</p> <p class="ql-block">(1973年冬季野营拉练冷主任与师政治部干部在古田会议旧址合影)</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也勾起了笔者的记忆。八年前,笔者执笔成文,以《黄鹤楼前的追思》为题,做了一部美篇。文中细述,自一九六八年起,笔者便有幸在冷续仁主任麾下工作,直到他离休。那段岁月里,老领导以严师之姿,身教言传,步步引领,使笔者在实践中磨砺成长,由一名基层干部蜕变为师级指挥员。二十余年军旅相伴,笔者深切体悟,人生难得一良师,如冷主任这般,实乃吾辈之幸。</p><p class="ql-block">文中回顾道:数十载光阴,恍若白驹过隙,欢笑与泪水交织的过往,犹如昨夜之事,历历在目。笔者在记忆的长河中淘漉,找寻那些快乐与艰辛的瞬间,探寻成长的足迹,于记忆的幽深处,细细回味往昔岁月的点点滴滴。此乃军旅情怀之深重,戎装情结之难舍,战友情谊之难忘,三者交织,成为心中永恒的印记。</p><p class="ql-block">笔者在文中最后写道:“有些人,虽面容渐模糊于时光之中,但其给予的感觉与影响,却如烙印般深刻于心。岁月流转,世事更迭,唯有那份对往事的追忆之情,如同磐石般坚定不移。往昔风云变幻,世事沧桑;流年似水,时过境迁,周遭人事已非昨日模样。然而,能够永恒留存的,唯有那段刻骨铭心、难以割舍的往昔故事,它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温暖着我的心田。”</p><p class="ql-block">《黄鹤楼前的追思》一文,于每年清明时节,笔者皆会重新发表,以此深切缅怀恩师与赵姐。诸多战友品读之后,纷纷留下动人感言,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往昔的追忆与对逝者的敬重和感恩之情。</p> <p class="ql-block">八十七师政治部主任伍想德战友在评语中写道:"拜讀程政委的《黄鹤楼前的追思》一文,深受教育。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亊,那一场场全师的政治教育,那一次次同冷主任夫妇的相聚,那一幅幅诗画般的美照,那一段段升华了的人生哲理,都深深激励着我的心。我虽同冷主任在87师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他对我当科長和团政委有着最实际的传帮带,对我家特别是对我爱人非常关心。”</p><p class="ql-block">八十七师炮兵团政委王大维战友深情地说:"一字一句都难忘老首长的培养帮带之恩;一言一语都表达了对老首长的追思怀念之心;一件一事都记录了老首长的严格工作之风;一点一滴都体现了老首长的爱兵慈母之情。我有幸在师政治部工作十余年,亲身接受过老首长的教诲,读完美文,感同身受,追思忆故人,缅怀不忘恩"。</p><p class="ql-block">洪汉东战友言道:”战友深情,师生缘分,工作交集、志同道合以及离休后的往来,这么多层次叠加起来,真是深情厚谊啊!《黄鹤楼前的追思》怎么能不情真意切!”</p><p class="ql-block">他读了本美篇后,又一次感言道:“师恩,感恩,都是会传递的。 您对冷副政委感恩的所作所为,感受最深切的是他的子女。这次武汉聚会他们先是在长沙会合,然后驱车到武汉参加聚会。黄鹤楼前,三十八年前的老照片和今天的新照片,其中蕴含的师恩和感恩之情令人唏嘘! 我们都是您的学生,包括部队的老部下和武汉的老下属。我们会把感恩——这人间纯美之情传承下去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感恩,宛如一泓清冽的泉水,在我们的心田潺潺流淌,润泽着我们的灵魂;又似一曲悠扬动听的乐章,在我们的耳畔久久回响,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它不仅仅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更是推动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p><p class="ql-block">“<b>投之以桃,报之以李</b>”,怀揣着这颗感恩的心,我们仿佛拥有了一盏明灯,能将生活里的每一个瞬间都照亮,让前行的每一段路都充满温暖;我们会把别人给予的善意与帮助都小心翼翼地珍藏在心底,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去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明天。因为感恩的存在,我们的人生画卷才会被描绘得五彩斑斓,整个世界也会因之变得更加温馨美好。</p> <p class="ql-block">(武汉聚会聚会合影)</p><p class="ql-block">然而,真正的感恩,绝非是为了寻求心理平衡而进行的短暂喧闹的答谢之举。真正的感恩,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是一种无声却永恒的回报。它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虽不耀眼夺目,却能在漫长的岁月里持续散发着微弱而坚定的光芒。</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感恩,是在日常的生活点滴中,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去传递那份深深的情谊。真正的感恩,是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面对他人的善意时,心怀敬畏与珍惜;在历经岁月沧桑后,依然坚守着那份最初的感动,将这份感恩之情化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岁岁年年。</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歌曲)</p> <p class="ql-block">三十八载光阴流转,自恩师与赵姐相继仙逝后,笔者心底便深埋着一个未竟之愿——重登黄鹤楼,于昔日合影之地,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往昔岁月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以此铭记那份涌泉相报的恩情。今日,终得偿所愿,立于楼前古木之下,休憩之际,笔者向身旁的战友再次细细勾勒那段尘封的记忆,仿佛时光倒流,往事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随后,在老伴、建中及建华战友的精心陪伴下,我们一步步蹒跚下行,从南门拾级而下,直至半山腰处,那里是长江大桥与武昌桥头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致。我们搭乘的士,穿越城市的喧嚣,归家之时,已是午后三点光景。躺卧床榻,方觉疲惫如潮水般涌来,身躯仿若被抽空了力气,随即沉入梦乡,忘却尘世纷扰。</p><p class="ql-block">直至夕阳西斜,王定国驾车而至,欲接笔者赴晚宴之约。老伴轻声唤醒了他,恍若隔世,起身后却感精神焕发,疲劳尽散,实则那片刻的休憩十分重要,它为笔者注入了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王定国致辞:巜三味书屋》永远是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王定国举行迎宾晚宴)</p><p class="ql-block">暮春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华灯初上,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長江的夜幕之中。而在其内的"江南别院”,亦是灯火辉煌,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即将发生的非凡故事。一场跨越时空、承载着深厚情谊与历史记忆的相逢,就此拉开了帷幕。</p><p class="ql-block">四月九日晚六时整,王定国老总作为“武汉聚会”的组织者,携夫人田玲,在此精心安排了一场温馨而庄重的迎宾盛宴。这场意义非凡的聚会,其渊源要追溯到二〇二四年岁末的那个冬夜。</p><p class="ql-block">彼时,寒风凛冽,屋内却是暖意融融。大家围炉而坐,觥筹交错间,气氛热烈而融洽。笔者心中感慨万千,不禁慨然陈词:“人生匆匆,岁月如梭,此生我最大的心愿,便是能亲眼见到那些知心战友再次相聚。这或许是我晚年最后一件未了之情,每每念及,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期盼。”</p><p class="ql-block">王定国听闻此言,眼眸中顿时泛起温润的波光,那光芒中饱含着对恩师的敬重与深情。王总声音坚定而有力言道:“恩师的夙愿,我来帮您实现!如今我已退休闲适,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定当全盘承揽此事。有王望明负责具体组织,余巧湘操持各项细务,必定能让这次聚会圆满顺利。您只需安心在楼上欣赏这盛景,何须亲自操劳繁琐事务?”</p><p class="ql-block">席间众人纷纷应和,笔者不禁抚掌而笑,目光中满是欣慰与信任:“你是我一手带出来的高徒,不仅怀有一运筹帷幄的智慧,更有统领千军万马的实践经验。将此事托付于你,我一百个放心!”说罢,万文耀也看向王望明,语重心长地说道:“倘若在筹备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可要及时告诉我,咱们齐心协力,定要把这次聚会办好。”</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终于迎来了宴会开启的时刻。水晶吊灯散发着柔和而明亮的光芒,如同金色的瀑布倾泻而下,将整个大厅映照得美轮美奂。红酸枝打造的大圆桌沉稳而庄重,桌面上,翡翠雕花冷拼与鎏银食器相互映衬,闪烁着迷人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这场聚会的不凡。宴会始终洋溢着祥和、喜庆、温馨、欢乐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服务员轻轻斟上琥珀色的琼浆,那醇厚的酒香瞬间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紧接着,一道道珍馐美味次第呈献。各类水果并盘,梁子湖的银鱼,鲜嫩肥美,身旁还点缀着细腻的藕丝花瓣,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武昌鱼搭配着瑶柱,鲜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九酝芳醇在琉璃盏中泛着柔和的琥珀色光芒,仿佛在召唤着人们去品味它的醇厚。</p><p class="ql-block">二十余位宾朋缓缓执手相看,那一刻,时光仿佛凝固。往昔的峥嵘岁月,如电影般在他们的脑海中一一闪过,此刻都化作了满堂的欢声笑语。满室的檀香袅袅升腾,与人们的欢声笑语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一派其乐融融的美好景象,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份温暖与喜悦之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武汉之约》散文集(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