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b> 中江自从隋唐时老县城搬迁到凯江河与东河之间时,凯江河一千多年没有一座大桥,西南岸的老百姓要进入县城,只有通过渡船或者浮桥进出。其只有原因有三;其一凯江河太宽,夏季洪水太猛,修建难度太大。二 古时候的建桥科技没有现在先进和发达。三,古时候没有钢筋水泥,桥梁的结构和抗震稳定性差。因此。两岸老百姓进出县城只有通过渡船,到了夏季洪水季节,渡船停工,给老百姓造成诸多不便。但是,中江凯江河在537前,就修建一座石拱桥,叫“西河桥”,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吧?笔者谈谈修建西河桥的经过吧;<br> 明成化年间,因四川多次发生叛乱和战争,特别是“松潘地区战争”爆发后,交通引起政府重视。在此之间,中江县来了一个县令叫王杲,此人爱民如子。王杲是云南人,他于成化十七年(1481 年)考中辛丑科三甲第一百五十二名进士,后成为中江县令。他在中江县为官期间,为百姓做了诸多实事,其中就包括修建西河桥。以下是关于王杲修建西河桥较为详细的故事:</b></h1><h1><b> </b> <b> 建桥背景:在王杲到中江之前,当地凯江两岸百姓往来多靠渡船,不仅十分不便,而且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每逢汛期,江水猛涨,渡船常常停运,这给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修建一座坚固耐用的桥梁成为当地百姓的迫切需求。<br>建桥筹备:王杲到任后,深知修桥对于当地百姓的重要性,遂将修建西河桥提上日程。他积极筹划资金,除了向上级申请拨款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并在全县范围内发动绅商和百姓捐款。同时,他还亲自组织人员勘察地形,选择合适的桥址,并多次与工匠们商讨建桥方案,确定桥梁的结构、尺寸等细节。</b></h1><h1><b> 建桥过程: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王杲下令正式开工修建西河桥。建桥过程中,他始终坚守在工地,严格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要求工匠们必须选用优质的石材和木材,确保桥梁的坚固耐用。他还关心工匠们的生产生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安全保障,极大地激发了工匠们的工作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施工,<font color="#ed2308">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西河桥终于建成。该桥宽七尺,长五十丈,</font>为当地百姓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b></h1> <h1> <b> 西河桥建成后,极大地促进了中江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江县新建了“桥亭街”,西河的第一座码头就在大西门,这里成了中江最热闹和繁华的地方,中江的一切货物的进出都靠船帮水运,西河两岸的老百姓带来了极大方便。<br> 然而,不幸的是,这座桥后来毁于洪水。但在王杲的引领下,当地百姓已认识到建桥的重要性,在后续的岁月里,他们多次自发组织修复西河桥,如嘉靖年间重建并改名为“复古桥”,虽又被洪水冲毁,但这种前赴后继的精神令人动容。<br> 自从凯江河的“复古桥”再次垮塌后,中江数百年无人敢再在凯江河新建桥的事了。1965年10月,中江县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改变中江交通落后的面貌,新建了“红卫桥”,经过三年竣工。 1971 年,当地在西河桥遗址附近开始建“人民桥”,可惜,2018年7月,再次因洪水冲垮。<br> 改革开放后,中江经济迅速发展,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从2014年开始,中江凯江河共计12座钢筋水泥大桥,东江共计13座大桥。西江上游三座大桥,加上全县乡镇的桥,<font color="#ed2308">近几十年中江县新建了219座桥</font>!真是不说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中江县委、县政府为老百姓做的每件事,老百姓都永远不会忘记。希望政府把中江三河六岸打造得更美,把顺河街、镇江寺及文庙一带打造仿古街,成为中江文化旅游业最亮丽的景观。<br> 虽然王杲当初修建西河桥已经消失数百年,但王杲为老百姓办事的功绩也一直被百姓们口口相传,永远铭记。</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