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 <p class="ql-block">第一章:童年</p><p class="ql-block"> 24. 心田飘着母亲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父亲的离世让我痛心疾首,勤劳善良的父亲和他的谆谆教诲,对我的教育时长太短暂了,仅仅陪伴我渡过短短的11年童年生活和小学三年学业,1959年9月,父亲因病去世后,丢下母亲和我,靠姐姐和姐夫供养,家庭重担全部落在姐姐身上,母亲更是心疼不忍,只好短暂接受街道给预居委会群干的救济补助清贫渡日。</p><p class="ql-block"> 1960年秋季开学的时候,正值母亲发愁无钱缴纳学费。正好一街坊说他们学院招技校生,年满15周岁,高小毕业都可招收,母亲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读技校不要学费还管生活,每月15元全包干。但我不符合招生条件,因为我才12岁,小学没毕业怎么办?母亲就跟街坊说好话,说我女儿聪明能够跟上学习,叫他帮帮忙,这样别人看我们娘俩的确很困难也就答应照顾入学试试,如能跟班学习过关,留校就读应该没问题,从此我就被特招走进了高等学府的中等学堂。(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附属技校)当时迁移户口时,管段民警陈户籍说:这个学校她能够读得了吗?陈户籍很疑惑不解。母亲简单解释说你只负责迁户口,别的没问题,当年母亲是居委会主任,鉴于信任,管段户籍也就按章办事将迁移手续顺利办妥。</p><p class="ql-block"> 1960年9月15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从这一天起我就离开朝夕相处的母亲和我再熟悉不过的那栋小平房,记得我这天离开家的时候,母亲那难过心痛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不停止的直往下掉,我也跟着哭了,眼含泪水背着行李迈出我人生转折的第一步,离开了亲人离开了家。</p><p class="ql-block"> 跨入既陌生又新鲜的大学校园,跳跃式地变迁,过起我不知怎么对待眼前的学习、集体生活,懵懵懂懂就住进一个大通间的学生宿舍里,全宿舍就我年龄最小学历最低,白天在实习工厂实习,兼顾上机械制图课,吃完晚饭后其他同学仨仨俩俩走出校门上街玩耍,我就座在学校的后门口正在长江边,一个人在那里朝着家的方向久久地遥望,心里还在想,我现在能到哪里(汉口一元路市委礼堂)就好了,我就是徒步走也要走回去……,想着想着一个人就想哭了,这时候想妈的心情非常难过,难受极了……。</p><p class="ql-block"> 从此天天盼,盼回家,终于盼到了星期六可以回家了,每周六的下午不论是刮风下雨、下雪、只要轮渡开航,那怕是夜晚一片漆黑也要赶回家。回到家除了和对门的小妹妹四丫一起到长江电影院转一圈,说说话,其他时间我都不出门。每次回家四丫都告诉我说:你妈又哭了,她说天都黑了还不见你回家……,一个人哭了好久,还是我妈劝好的。因此,我每次回来就不想走,想想妈的痛哭流涕我更不想走,磨磨蹭蹭,总是被母亲一遍又一遍地摧促说:伢!不早了、天黑了、哪边蛮野、(武昌)天黑怕遇到坏人。我无可奈何地背起母亲递给我的包,是一个沉淀淀的包,里面满满的一包红罗卜(熟的)还有她的一份计划点心(5个发饼),她耽心我在学校吃不饱挨饿。我背着母亲递过来的包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家,母亲不舍的跟在我的后面送我,送到马路边哪根电线杆子旁边,口里不停地嘱咐着不要这样不要哪样,直到我走远了就一直站在哪里,远远地望着、等着、看我上1路汽车。乘车的人很多,我从来都没抢上座位,但我是一定要抢上个能看见我妈的位置。在车窗口看见她还站在哪根电线杆旁边,车开走了、渐渐地开远了、母亲的身影仍然在我的视线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一直是这样迎进送出,哪根电线杆子成了母亲的专地,也成为我注视的焦点——母亲的身影。这块熟悉的土地和母亲的身影成了我永远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文编辑/红梅</p><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