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铺路探算理,文言诵读品哲思——博美镇红下小学教研活动

红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风有信,花正艳。</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缤纷的五月,阳光温柔地洒在红下小学的课堂里,一场关于“教”与“研”的美好相遇正在悄然发生。5月8日与5月9日,林雅婷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数学《笔算减法》与林武超老师带来的六年级语文《学弈》,如两支灵动的画笔,在学科教学的画卷上勾勒出独特的育人风景,带领学生在数与文的世界里探寻知识的真谛,展现了深耕课堂的匠心与智慧。</span></p> 凝聚智慧,精雕细琢备新篇 <p class="ql-block">  课前,我校开展了深度集体备课活动。数学组与语文组的老师们分别围绕林雅婷老师的《笔算减法》和林武超老师的《学弈》展开热烈讨论。在数学组备课中,老师们聚焦“如何让抽象算理直观化”,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确定以“春游乘车”为主线,通过摆小棒、竖式演示等手段突破“退位减法”难点;语文组则围绕“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与思辨性”,探讨如何通过情境创设与梯度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韵律、领悟文本哲理。集体智慧的碰撞,让两份教学设计既紧扣教材逻辑,又充满创新亮点,为课堂呈现奠定了坚实基础。</p> 趣味情境启思维,动手操作悟算理 <p class="ql-block">  林雅婷老师的数学课堂以“春游乘车”的真实场景切入,林老师用课件展示52座大巴车图片,亲切提问:“一(1)班35名同学上车后,大巴还剩多少空座位?”孩子们立刻被熟悉的情境吸引,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很快列出算式52-35。</p> <p class="ql-block">  在探究算理环节,林老师巧妙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直观操作:当学生发现个位“2减5不够减”时,她循循善诱,鼓励小组合作“拆捆借位”——将1捆小棒拆成10根,与个位2根合为12根再计算。这一过程让“退位”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见可感的操作体验,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轻松理解“退1当十”的原理。随后,她结合摆小棒过程逐步引导竖式书写,通过“对齐数位—个位算起—标退位点—十位计算”的步骤演示,帮助学生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进阶。练习环节,林老师设计了富有梯度的活动。基础题“我会列竖式”紧扣课本“做一做”,通过指名板演,及时纠正“忘记标退位点”“十位未减1”等常见错误,强化计算规范。</p> 层层诵读品文言,思辨探究悟哲理 <p class="ql-block">  林武超老师的语文课堂则以“寓言故事知多少”互动开场,通过播放“孟母三迁”动画短片,自然引出孟子及其思想,为理解《学弈》埋下伏笔。诵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呈现清晰的梯度:初读时,通过同桌互读纠正“缴”“弗”等字读音;教师范读时,以抑扬顿挫的节奏划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等停顿,让学生感受文言韵律;断句挑战环节,学生在思辨中标注节奏,在试错中深化对句意的理解;最终通过“师问生答”的填空式背诵,实现了“熟读成诵”的自然过渡。</p> <p class="ql-block">  在文意理解环节,林老师以“‘之’字密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对比辨析文中六个“之”的不同含义:从“通国之善弈者”的“的”,到“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天鹅”,再到调节句式的助词,学生在字斟句酌中惊叹文言用字的精妙。随后,他通过“设问句分析—角色对话演绎—生活实例迁移”等环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为何同师学弈结局不同?”“生活中如何做到专心致志?”课堂思辨氛围浓厚,学生在古今联结中深刻领悟“学习需专心致志”的道理,实现了从“学文言”到“明事理”的升华。</p> 思维交锋促提升,专业引领明方向 <p class="ql-block">  课后,全体教师展开了热烈的评课研讨。老师们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抽象知识的直观化处理”“文言教学的梯度设计”等角度各抒己见,既肯定了两位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创新实践,如林雅婷老师的“摆小棒具象化算理”、林武超老师的“‘之’字对比教学法”,也针对“课堂生成的即时引导”“练习设计的分层性”等细节提出优化建议。</p> <p class="ql-block">  洪秀娟老师在总结中高度肯定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指出两堂课均能紧扣学科特点:数学课“以境启思、以动促悟”,让抽象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语文课“以读促悟、以辩明理”,让文言学习既有文化厚度又有思维深度。她鼓励全体教师继续深耕课堂,以“精准解读教材、精准把握学情”为抓手,不断探索“高效课堂”的实现路径,让教研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p> <p class="ql-block">  一次展示,一次成长;一场研讨,一场收获。从集体备课的智慧凝聚,到课堂实践的匠心呈现,再到评课研讨的思维碰撞,红下小学的教研活动始终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为初心。未来,全体教师将继续携手同行,在深耕课堂中追寻教学本真,在共研共思中遇见更美的教育风景。</p> <p class="ql-block">撰稿:章瑶冰</p><p class="ql-block">‍审稿:洪秀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