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爱同行

大风起兮云飞扬

<p class="ql-block">题记:今天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5 .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那个不堪回首的日子!十三亿中国人心痛难忘的历史时刻。定格在中华儿女永远的记忆中。深切追念罹难同胞和勇赴国难的烈士,讴歌无私奉献的英雄仁人,弘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我们要记念过去,更要直面现实,重建家园,关注民生,加强团结,构建和谐,保持稳定,促进发展。无愧逝者,有益子孙。早晨,我浏览了“感动中国十大教师”网页,又一次流泪了,那些事迹令人难过,又令人感动。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特将去年所写《与爱同行》重新整理成稿,(此文2008.11.26获得庆阳市教育局“名师伴我行”征文一等奖。)谨以舒胸臆,并以记念。</p> <p class="ql-block"> 与 爱 同 行</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恐惧叫地震,生灵涂炭,家园俱毁,那是大自然无情肆虐的浩劫。有一种力量那叫爱,它是人类灵魂深处迸发和折射出的光和热,照亮寂暗阴冷的世界,温润着受伤的心灵,振奋疲惫困顿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无情地吞噬了数万同胞的生命,摧残了数十万同胞的躯体,更灼伤了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心灵,成为我们永远难忘的痛楚。山河失色,草木凄声,举国同悲,国旗半垂,汽笛悲鸣,华夏大地沉痛哀悼汶川大地震罹难同胞,每一个炎黄子孙莫不和血含泪,悲怆哀思,逝者安息长已矣,生者坚强永不屈。在灾难袭来的时候,我们更要化悲痛为力量,挺起脊梁,咬紧牙关,昂起头颅,与命运抗争,与自然抗争,挑战极限,展开求援,十余万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医护工作者,来自四面八方普通群众、志愿者,积极地投身于抗震救灾的洪流之中,“多难兴邦”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信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呼应响彻祖国大地,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捐资捐物义演义卖,迅速掀起。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灾难毁坏了我们的家园,摧残了同胞们的生命和躯体,却不能摧残我们不屈抗争的决心和斗志,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自强不息,艰辛创业的民族精神,焕发出无穷的力量,灾难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承受艰巨考验的试金石。 </p><p class="ql-block"> 5·12地震以来,灾区人民的安危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时刻关注着灾区的苦难和救援情况,看着一幕幕塌毁的残垣断壁,瓦砾遍野的废墟下,血迹斑斑、伤痕累累的伤残者,甚至血肉模糊而僵硬的遗体,多少悲怆涌上心头,泪水一次次夺眶而出。同时,又有许多自救与互救的壮举,震憾着我们的心灵,感动着世界。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灾难降临,教学楼轰然崩塌的一瞬间奋力迅速张开双臂将四名学生紧掩于身躯之下,他以血肉之躯,去承受钢筋混泥土的高强度冲击挤压,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当救授人员在废墟中扒开残垣断壁发现他掩藏于身躯下的四名学生竟然全部幸免于难,而谭教师僵硬的手臂依然挺着,紧紧地抓住讲台的一角怎么也分不开,什么是铁肩担道义?什么是铁骨铮铮不屈的脊梁,谭老师用生命为我们做出了诠释。谭老师悄然远逝,但谭老师伟岸之躯却在自己的学生心中,在灾区人民的心中,在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中矗然挺立,家园在灾难中毁灭,丰碑在人民心中崛起,谭老师师魂永铸,谭千秋名垂千秋,爱昭千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大地震劫难中,怀远镇中学的吴忠红老师本已安全撤离教学楼,当他听到还有许多同学还在楼上的时候,他毅然返身进入教室,帮助学生脱险,当他第三次护送学生撤离教学楼时,教学楼轰然塌陷了,吴老师与最后几名学生被掩没于废墟中。在灾区还有许多有名的无名的老师,不顾自身安危,组织掩护学生脱险,或遇难或受伤或失去亲人,强忍悲痛,参与到救援行列之中,他们不愧是教育战线的脊梁和楷模,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每个人上了最后一课。大爱无悔,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大爱无悔的高尚品质,勉励鞭策自己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与爱同行,做爱的践行者和传播者。</p><p class="ql-block"> 践行爱就是要懂得什么是爱,怎样去爱,爱就是对人或事物的那种浓浓的、深厚的真挚情感。爱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 </p><p class="ql-block">  爱事业,教育事业的特殊性、崇高性足以值得我们倾其全部身心地热爱它、忠于它,不计个人得失、荣辱、甘于奉献、安于清贫、乐于辛勤耕耘、毕生为之奋斗。 </p><p class="ql-block"> 爱职业,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没有再优越的职务”,意指教师职务的崇高,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把老师与父母亲并论,对教师是何等的尊崇和赞誉,我们每位老师都应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自豪。《吕氏春秋》曰:“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我们每个为师者更应坚持专业理论学习,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身修德,才能仰俯无愧于师者之名。 </p><p class="ql-block"> 爱学校。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园地,作为教书育人之所,我们每位教师要象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珍惜它,维护它的圣洁性,绝不容忍他人的恣意破坏,亵渎和玷污。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器一物,我们都要倍加珍惜,精心监护。日本将学校当作最好的避难所,严格监管学校建筑物的质量,而我们所面对的豆腐渣工程何其多也。大地震后的教学楼得以保全的又有几何,面对这一切,我们的质监部门难道就真的无愧于死者?又如何面对生者?惨痛的教训,惨痛的代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珍爱学校的声誉,关心学校的健康发展,服从学校领导的管理,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为创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而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 爱学生。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也是我们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合作者,要建立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学问”和“教做人”,教育的成败关键就是要有真挚的爱心,要怀博爱之心,面对全体学生。部分教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倾注关爱,而对其他学生则忽冷忽热,甚至对个别差生或疏之远之,或斥之讽之,这有悖于教育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平等公正,一视同仁,品学兼优者喜之爱之,勉之励之,但不可宠之骄之;品学欠佳者更应用爱心去教育感化他,温暖他,不可听之任之,更不可急功近利,以简单粗暴的方式管理或惩罚,否则会适得其反,或者只能使他们口服而心不服,久而久之,甚至会酿成祸端,造成意外的损失,则悔之晚矣。用真挚的爱去温暖,抚平晦暗心灵的创伤,重新激发它的灵性和慧光,其善大焉。“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爱心就是教育的甘露,传播爱,就是以爱育爱,教育学生懂得该爱什么,并学会如何去爱。</p> <p class="ql-block">  爱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追求。在教育中渗透爱,培育学生的爱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懂得爱自然、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大道无名,大象无形,大爱无痕”,纯真的爱,应该是每个社会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只有如此才能让世界充满爱,才能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和平,才能确保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多一些幸福祥和,少一些悲伤忧惧。要教育学生多怀感恩之心,爱父母亲人,爱师长同学,爱同事乡邻,才能使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同事友善,社会和谐。把奉献爱心作为一种信仰,一种追求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比尔·盖茨资产超过千亿美元,但他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富豪,更是一个精神贵族,他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比尔与默林达基金会”,为国际健康事业捐赠250亿美元,成为充满爱心活人无数的神话英雄。当5·12大地震袭来时,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迅速集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和身份的人氏,捐资5000万元;一位老大娘不顾自身安危,将在灾区捡饮料瓶所筹100多元钱全部捐献;一位流落四川的乞讨者将自己身上凑出的30多元钱全部捐出……他们的爱心行动与比尔·盖次相比毫不逊色。</p><p class="ql-block"> 爱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境界。 </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尚爱”精神,要懂得爱惜自己,珍爱生命与健康,珍爱名誉和形象,懂得生存之道,恪守为人之本。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崇尚真善美,追求真理,欣赏艺术,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强其体魄,修其德操,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努力学习,勇于探索,增强素质,提高技术技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p><p class="ql-block"> 珍爱地球,关注生命,善待万物,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安全,又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和安全。遇事冷静、沉着、理智思考,懂得生存权是第一人权。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勤俭节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在党中央、国务院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和节约型国家的今天,其意义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知识,培育技能为社会造就各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育人,要以宽厚博爱的胸襟,炽热真挚的情感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铸造灵魂,净化灵魂,乃至拯救灵魂,这才是大德大爱。教师的事业无比高尚,今生注定要与爱同行,践行爱,传播爱,撒下爱的火种,为的是爱火燎原,让世界弘扬真、善、美,涤除假、丑、恶,建和谐家园,造大同世界,祈世界祥和是我们永恒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零零八年九月初稿于陇原</p><p class="ql-block"> 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二日修稿</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五月十二日重发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