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恩师 回味青葱岁月

秋色正浓

<p class="ql-block">  5月9日清晨,京城小雨霏霏。坐在电脑前,边办公边等待莫斯科红场阅兵直播:中国领导人冒险前往,凸显英雄气概与大国担当。忽然接到部队大院发小微信,47年未见的四位中学老师明天将从全国各地汇聚连云港市罗阳中学,参加高两级的1975届高中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庆典。</p> <p class="ql-block">  自1978年上大学,与恩师们47年天各一方,47年思念感恩。决定不负良机,高铁直达票售罄,打飞的前往拜见。</p> <p class="ql-block">  1975-1978的三年,我随父母所在的54582部队驻扎在连云港小东关,在罗阳中学就读高中(含复读一年)。</p> 铭记师恩之旅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罗阳中学虽系公社中学,师资却卧虎藏龙:英语老师顾士渊北京大学毕业,数学老师赵蕴华复旦大学毕业,物理老师傅权江苏师院毕业,语文老师李大陆徐州师院毕业,化学老师张国连扬州师院毕业,数学老师徐永康徐州师院毕业,语文老师徐福栋南京师院毕业,政治老师霍忠理江苏师范教育学院毕业…🌹🌹🌹</p> <p class="ql-block">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矗立在罗阳中学校园中的警句,既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题词,也是罗中教师情怀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罗中教师办公室悬挂着仁爱之心、扎实学识、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的“四有好老师”工作目标。</p> <p class="ql-block">  “好老师”精神在恩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徐永康老师收藏的1975年我从山东随父母部队转来罗中做插班生的数学成绩单,用心用情,温馨感人。</p> <p class="ql-block">  与顾士渊老师合影。1978年高考,我本想报考徐州师院、至多南京师院,顾士渊老师根据我的情况,参谋动员报考复旦大学哲学系,当年中榜。如师如父、如兄如友,此种情怀非君子无有、非恩师不为。</p> <p class="ql-block">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左起:徐福栋老师、顾士渊老师、傅权老师、徐永康老师。</p> 牵挂母校之旅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罗中老教室一角。罗中前身为农中。因驻罗部队由1个团增至2个团,经驻军部队争取,赣榆县批准,省教育厅备案,1971年创办罗阳初中,招生面向罗阳公社及部队子弟。1972年创办高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招生范围不变</span>。1973年高中招生面向罗阳、墩尚、宋庄三个公社及部队子弟。张玉师姐回忆高中入学考试极其严格,公安干警站岗,择优录取新生,这在那个年代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  年逾八旬的徐永康、顾士渊老师健步行走,在罗中校园寻找当年足迹。徐永康是第一个前来罗阳报到的老师(1970年11 月),彼时还是罗阳农中。之后是傅权、张国连,其他老师随后报到。创办罗阳初级中学时,县里调来原石桥中学的张连元任革委会主任,任命张国连为教导主任,又从罗阳小学调来潘端楼任总务主任,三人组成学校党支部,张连元任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  母校是学生一生的牵挂。此番前往是我毕业后第四次回罗中,校园面积翻倍,设施升级,人丁兴旺。</p> <p class="ql-block">  喜欢母校的楼台亭榭、山水校园,有小家碧玉、高等学府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  罗中与对面的罗阳小学是姊妹学校,两个弟弟曾就读于此。如今,该校已跨入江苏省实验小学行列。</p> 同学情谊之旅 <p class="ql-block">  1975届高中毕业班是本次聚会的主人。当年,该班68人均系考试遴选的高素质生源。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早已毕业的师兄师姐仍有25人考取各类学校,成为行业骨干,其中解放军大校军官3人。</p> <p class="ql-block">  人生大半路,毕业五十年。雄心依旧在,鹤发有童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全班同学起立,班主任徐福栋老师领读其诗作,仿佛又回到语文课上,琅琅书声响彻连云山海:连着天边的云彩,连着浩瀚的大海;连着清幽的岛屿,连着巍峨的山脉;连着香甜的花果,连着千年的珍爱;连着东方和西方,连着崭新的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  75届的部队发小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缅怀抗美援朝父辈,抒发军人子弟情怀。</p> <p class="ql-block">  借师兄师姐东风,我们班同学小聚,共叙同窗情谊。</p> 感受发展之旅 <p class="ql-block">  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强支点。近年来,外贸产业和海洋运输快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  连云港区和2022年验收通过的徐圩港区,构建了连云港市“一城双港”,新丝绸之路东起点双龙腾飞。</p> <p class="ql-block">  笔直的西大堤至今仍是全国最长的拦海大坝,抛石600万立方米,总长6700米,底宽50米,顶宽12米。海面现公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峡变通途。</span></p> <p class="ql-block">  绿水青山理念让城市更美丽,环境更宜居。</p> <p class="ql-block">  汉代寺院法起寺为佛教名刹,自古被誉为“淮海第一丛林”。</p> <p class="ql-block">  云台山将军泉,系抗日将领万毅将军指挥连云港保卫战时开凿,泉水清澈,不涸不溢。</p> <p class="ql-block">  罗阳为连云港西北门户,河流众多,湿地成片。生态唯美注目可见,城乡融合天人合一。</p> <p class="ql-block">  连云港的光伏产业全国领先。此次在罗阳,首次听说并游览“鱼光互补”工程,上层光伏发电与底层池塘养鱼互补互利,有趣中透着诗意。</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鱼光互补,天地共荣。</p> <p class="ql-block">  罗阳民风淳朴,善为根基,情为纽带。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罗阳隶属墩尚镇,</span>镇训亲民接地气:敦厚同堂,尚善之家。</p> <p class="ql-block">  月夜酒斟满,蛙鸣咽新蝉。兄弟何处去,嬉笑初入弦。</p> 回味亲情之旅 <p class="ql-block">  1975年夏,我随父母所在部队从临沂换防至罗阳小东关。1978年8月父亲转业,我也考入复旦大学。由于罗中师资优秀,1978年考入名校的人数超过县中,令全县刮目相看。今日重访部队大院,老旧铁门风光不在,大院高墙斑驳陆离。“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八个大字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  部队大院路旁书写的“视驻地如故乡,视人民如亲人”标语力透纸背,彰显着当年驻军与人民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部队的事就是地方的事,地方的事就是部队的事。罗阳中学系部队申请并资助建设,优秀的师资是部队报告提出的要求。横跨牛腿河的钢筋水泥桥系1973年部队修建。</p> <p class="ql-block">  这条沿着牛腿河、连接小东关部队和罗阳中学的乡村公路,我整整走了三年。寂寞如此,坚韧如此,梦想如此,青葱岁月如此。</p> <p class="ql-block">  父亲时任驻军部队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合影黄框中为父亲。后图为如今改造后的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军人服务社旧址。母亲曾任服务社主任,合影前排左二为母亲。</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家住在此栋住宅中部,四间正屋一字排开,两扇户门。房屋背面另有一间外接厨房,一间外接仓房。父母带着我和两个弟弟居住于此,在临沂师部驻地工作的姐姐过年过节回家。</p> <p class="ql-block">  住房前原是菜地与沟渠。部队四周的护城河发大水,肥美的大鱼灌入沟渠,蹦蹦跳跳,下水捉鱼是我们兄弟仨的最大乐趣。现空地已被种植小麦,长势喜人。</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上方挨着水塘的空地原系家属蔬菜用地。母亲总是催我从大院西头挑大粪至东头的菜地,我以看书为名推脱。母亲说:你以为你还能上大学啊。当我真的考上了大学,最高兴的还是母亲!</p> <p class="ql-block">  部队库房西墙雕刻的“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把我们带回了那个万众一心的火红年代。</p> <p class="ql-block">  部队大院东南侧有十余株年轮久远的古树。2003年9月16日,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中将见到一株古柳沧桑遒劲,感慨其根深叶茂,可得永年,赞誉为“柳王”。</p> <p class="ql-block">  这口圆形蓄水池与泵水房连接,差点要了我的命。夏日某天,我于池中游泳,池底的抽水泵忽然泵水注入,池内水流急旋,我随波旋转,忽上忽下。幸亏发小赶去泵房,让战士暂停了泵水发电机,把我拉上岸来。</p> <p class="ql-block">  机泵房旁的野草野花生长茂盛,庆祝着生命失而复得,记载着岁月风风雨雨。</p> <p class="ql-block">  往日战士训练的操场上,停放的农机设备色泽鲜艳,萌态可掬。</p> <p class="ql-block">  站在汩汩流淌的牛腿河畔,忽然想起一年秋天,父母带着小弟前往临沂师部。老虎不在猴子称王,我在家耍威风把大弟弟打哭了。事后心中懊悔,提出带大弟去连队监管的范河闸捉螃蟹,以示补偿,大弟抹着眼泪同意。</p> <p class="ql-block">  请朋友开车沿着昔日的牛腿河前往范河闸,一是想看看老闸如何,二是再次表达多年前对大弟弟的歉意。</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陆振波对连云港市政民情万事皆通,被戏称为“市长”,介绍说:牛腿河下游的此处,横行的范河与牛腿河合二为一。</p> <p class="ql-block">  范河闸下是滔滔新沭河。闸里的范河、牛腿河与闸外的新沭河三水归一,奔向黄海。</p> <p class="ql-block">  范河闸外,涨潮时海水倒灌,退潮时闸底水浅,泥滩毛蟹浮出。当年,我和大弟在守闸战士的帮助下,退潮时坐着橡皮舟,就是从这片堤坝下去,捕捉了几大裤腿毛蟹。</p> <p class="ql-block">  落日余晖,范河闸上。眺望烟波浩渺的范河水,思绪万千。每个人都要经历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的旅程。生命在于长度,更在于深度。用爱去拥抱世界,用心去体验生活,生命便会处处有风景,事事皆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