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逢星期一,山西博物院、北齐壁画博物馆、晋商博物馆、纯阳宫均闭馆。无奈改行程,首赴晋祠。</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七世纪至十二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可见晋祠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已具相当规模。</p><p class="ql-block">晋祠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各种雕塑194尊,碑碣440余通,诗文匾联219幅,古树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树30株。在一处</p><p class="ql-block">文化遗产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精品,实属罕见。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北宋时期的代表作;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甚为罕见的十字形古桥鱼沼飞梁;稳如大殿、巧似凉亭的金代建筑献殿,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p><p class="ql-block">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此外,周柏、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等也尤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晋祠难老泉水昼夜涌流,声响如玉,更为祠区特色。</p><p class="ql-block">晋词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造园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实例,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p> <p class="ql-block">晋祠古建筑群,最主要有所谓的“三绝”(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三匾”(难老、对越、水镜台)。</p> <p class="ql-block">沿晋祠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为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p> <p class="ql-block">这似孙悟空而变的小庙即为水镜台后部</p><p class="ql-block">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元年(1573)、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是古时酬神演戏的戏台。戏台正中央悬挂“水镜台”,是清乾隆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为晋词三大名區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水境”二字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前部</p> <p class="ql-block">雀替</p> <p class="ql-block">垂花柱</p> <p class="ql-block">会仙桥</p><p class="ql-block">明代石桥,又称“金人桥”。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人在桥上相会,故名。桥长6米,宽3米,桥面中部凸,东西各有台阶数级,南北有石栏围护,两侧均有题字。桥东原立有二石柱,刻“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禁止桥西樵牧纲钓”。</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p><p class="ql-block">古称“莲花台”,俗称“铁汉桥”,台四隅各铸铁人一尊,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东北隅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补,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其中,西南隅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保存最为完好,代表了中国北宋时期治铁和铸造技部高超水平。台中为专供上香所用琉璃香亭。</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p><p class="ql-block">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献殿</p><p class="ql-block">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槛墙上置棂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赞誉献殿“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赞。故能经久不坏”,“全部所呈现象,颇为灵巧豪放”。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献殿。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p><p class="ql-block">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现存实物建于北宋。桥面呈十字形,东西平坦,南北下折,视之如鸟之双翼。“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桥。梁思成言:“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p><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p><p class="ql-block">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殿内的宋代侍女塑像,是晋祠文物中珍贵的佳作,它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塑像共44尊,是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脊刹</p> <p class="ql-block">悬鱼</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p><p class="ql-block">俗称南海眼,晋水源头,为晋阳第一泉。“难老”之名取《诗经鲁颂》:“永锡难老。”泉水长流不息,出自断层岩,终年恒温17度,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声”为晋祠内八景之一。难老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虽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亭内悬挂傳山先生题写的“难老”匾,被誉成”神奇之笔”,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周柏</p><p class="ql-block">西周(前1046-前771年)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曲,形似卧龙,又名“卧龙柏”。据载,在其北侧原有同年所植“凤柏”一株,两柏并列参天,“古柏齐年”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北宋欧阳修有诗赞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烟烟”。</p><p class="ql-block">”周柏”与宋塑侍女像、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p><p class="ql-block">是奉祀西周晋国开国诸候姬虔的祠堂。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受封为唐侯。其子燮父改国号“唐”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得来。后晋敕封神号“兴安王”,北宗改封“汾东王”,明代封“唐叔虞之神”,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扩建,形成现在格局。</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大殿</p><p class="ql-block">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前抱厦为清代重修所加。大殿神龛内唐叔虔像及两尊侍从像为元代彩塑,另外两尊大臣像为明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唐碑</p> <p class="ql-block">再赴双塔公园</p> <p class="ql-block">双塔公园永祚寺</p> <p class="ql-block">双塔</p><p class="ql-block">宣文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由晋穆王朱敏淳特邀护国禅师、五台山高僧妙峰法师扩建而成。宣文塔高54.78米,13层,平面八角形,塔刹为铜铁制宝瓶顶,为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宣文塔塔身轮廓呈流线形,七层以上有明显收分,同时有琉璃剪边做装饰,雄伟壮丽。塔底层开辟塔门,塔内有阶梯,可盘旋而上。</p> <p class="ql-block">仍住全季酒店</p> <p class="ql-block">全季酒店(建设北路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