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京华逐梦:动力学院的淬火岁月(一)

Bl Wang

<br>1956 年的秋夜,细雨敲打着北京业余动力学院的窗棂。林岚坐在教室前排,将泛着油墨香的俄文词典轻轻推至桌角,腾出的方寸之地铺满《电路原理》课本。台灯昏黄的光晕里,电路图上交错的导线如同迷宫,她握着铅笔的手微微发颤,在草稿纸上反复描摹电流走向,橡皮屑与前夜翻译时留下的钢笔墨渍悄然交融,无声诉说着她在语言与专业知识间来回奔忙的岁月。<div><font color="#39b54a"><b><br>一、命运转折:从翻译台到补习班</b></font><br>1954 年深冬,设计院的暖气管道发出沉闷的呜咽,玻璃窗上凝结的冰花如细密的蛛网。费德洛夫专家组长在技术研讨会上挥动图纸,俄语讲解如连珠炮般急促。林岚裹着棉袄端坐角落,冻得发红的指尖紧握钢笔,却能精准捕捉每个专业术语,将复杂的电力系统原理化作工整的中文跃然纸上。苏联老者镜片后的蓝眼睛逐渐亮起,望着这个在寒风中笔耕不辍的年轻姑娘,一个改变她命运的决定在心底悄然成形。</div><div><br>次日清晨,当林岚如往常般整理专家工作室时,走廊另一头正上演着改变她人生轨迹的对话。费德洛夫拽着王平阳总工,径直闯入党委书记兼院长杜苏闰的办公室,俄语中夹杂着生硬的中文:“王宝兰,天才!她需要更广阔的舞台。” 他的铅笔重重敲击着林岚翻译的技术文件,边角处满是反复修改的痕迹,“让她上大学,学电力专业,她会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工程师。”</div><div><br>这个消息在一周后的午餐时间,随着王平阳总工搪瓷缸的轻碰,传入林岚耳中。“费德洛夫在院长面前把你夸成了朵花。” 总工的调侃让林岚的手微微颤抖,可现实却如一盆冷水当头浇下 —— 初中未毕业就参军的她,数理化基础近乎空白,想要报考工科大学,必须先补上高中课程。</div><div><br>杜苏闰院长的特批来得迅速而有力。此后的每个清晨,宿舍楼的公鸡尚未打鸣,林岚已轻手轻脚叠好被子,借着微弱的晨光梳好两条长辫。路过热气腾腾的食堂,她抓起两个烫手的包子便冲进寒风,包子的温度透过粗布围巾,在奔跑中渐渐消散。补习班位于老胡同深处,斑驳的木门推开,陈旧的书本气息扑面而来,墙上褪色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标语,仿佛在为她加油鼓劲。</div><div><br>她总是第一个到教室,用袖口仔细擦拭结着薄霜的课桌,翻开崭新的高中课本。清晨六点,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粉笔与黑板的摩擦声已然响起。数学老师推导三角函数时,她的笔尖几乎跟不上语速;物理课讲解力学原理,笔记本上很快画满受力分析图;化学课背诵元素周期表,她在每个元素旁标注俄文名称,试图用熟悉的语言攻克陌生的知识。院长特批她补习班九点下课后才来上班。</div><div><br>九点下课铃一响,林岚便如离弦之箭冲出教室。寒风中,她攥着书包带在胡同里飞奔,帆布鞋踏过结冰的水洼,溅起细碎的冰碴。当她气喘吁吁地冲进设计院,同事们戏称她是 “飞奔的姑娘”,却不知她口袋里还揣着没吃完的冷包子,笔记本上还留着未解完的数学题。</div><div><br>寒来暑往,365 个披星戴月的清晨,换来了铺满桌面的满分试卷。当林岚将最后一张物理考卷交给老师时,窗外的槐树已抽出新芽。她抚摸着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那些红蓝相间的批注、反复演算的草稿,都见证着这段艰苦卓绝的时光。而此时的她尚未知晓,这段补习经历,只是她追逐梦想漫长征途的起点。一年后,当她捧着补习班全优成绩单时,费德洛夫在评语栏写下:“这个中国姑娘,有着电流般的韧性。”</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二、曲折求学路与夜校时光</b></font><br>1955 年,随着苏联专家费德洛夫结束在华工作,林岚卸下口译重任,终于鼓起勇气向设计院人事处递交报考工科大学的申请。然而,这份饱含期待的申请却石沉大海。设计院或许是不舍这位表现出色的翻译人才,又或许是对她跨专业求学心存疑虑,始终未予批准。</div><div>她失魂落魄地走在长安街上,深秋的风卷起落叶,打在裤脚上。梦想的大门仿佛就此关闭,满心苦涩的她,只能默默等待下一次机会。<br></div><div><br></div><div>转机出现在 1955 年底。全国掀起 “向科学进军” 的热潮,电力部顺势成立北京业余动力学院。副部长张斌兼任院长,总工毛鹤年担任教务长。当林岚在办公室看到招生通知,面向在职职工的招生信息让她眼睛一亮 —— 这或许就是命运重新为她打开的窗。</div><div><br>凭借补习班打下的坚实基础,林岚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北京电力设计院与夜校相近的地理位置,为她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每天傍晚,按规定可提前一小时下班的她,匆匆扒几口饭,便快步奔向夜校。</div><div><br>夜校的红砖教室里,摆放整齐的桌椅见证着她的努力。第一年的基础课上,林岚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全神贯注听讲,笔记本记满重点批注。数学试卷发下,鲜红的 “100” 分格外醒目,答题步骤清晰精准;电路原理成绩揭晓,第二个满分令同学们惊叹,老师感慨:“这样的成绩,在学院历史上都少见!”</div><div><br></div><div>学年结束,北京业余动力学院礼堂座无虚席。林岚站在领奖台上,心跳如鼓。毛鹤年总工亲手将优秀学生奖状递给她,奖状上烫金大字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她用努力和天赋,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是真正的学霸!” 总工的话语回荡在礼堂,雷鸣般的掌声中,林岚眼眶发热 —— 那些挑灯夜战的辛苦,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甜蜜的回报。</div><div><br></div><div></div><div><font color="#39b54a"><b>三、负重前行:在工作与学习的夹缝中生长<br></b></font>1956 年盛夏,蝉鸣裹挟着热浪,林岚攥着调令站在电力部大楼前,白衬衫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电力部代理专家组长库德巴切夫急需精通电力专业的翻译,凭借在设计院的出色表现,她被紧急调入部委。苏联代组长初见她时,镜片后的蓝眼睛闪过一丝怀疑 —— 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真能驾驭旋转电机这样的尖端技术领域?</div><div><br>同年深秋,乌鲁木齐发电厂冷却塔蒸腾的白雾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中凝成霜花。林岚裹紧大衣,跟随库德巴切夫专家组踏入电机房。巨大的汽轮发电机发出低沉轰鸣,空气中弥漫着绝缘漆与机油混合的气味,这是她首次直面复杂的电力设备维修现场。</div><div><br>库德巴切夫蹲下身子,指着电机转子烧焦的绕组用俄语说道:“绝缘层碳化导致短路,必须重新绕制线圈。” 林岚迅速捕捉 “绝缘层碳化”“重新绕制” 等关键术语,一边观察专家手势,一边将专业表述精准译为中文。现场工程师围拢过来,笔记本沙沙作响,他们惊讶于这个年轻姑娘竟能如此准确地翻译复杂技术指令。</div><div><br>维修工作困难重重,一连串专业术语如连珠炮般袭来。林岚在嘈杂的电机轰鸣声中,飞速在脑海中检索对应词汇,声音清晰坚定,让工程师们瞬间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当电机重新发出平稳运转声,库德巴切夫激动地握住她的手:“你是我见过最出色的翻译!不仅语言准确,更懂技术核心。在苏联,像你这样的人才也不多见!” 随行工程师纷纷竖起大拇指,掌声在空旷的电机房久久回荡。</div><div><br></div><div>后来筹建旋转电机讲习班,库德巴切夫果断点名由林岚担任口译。电力部礼堂内,三百余名全国顶尖电机工程师齐聚一堂。库德巴切夫的讲解深邃复杂,涉及磁路计算、绕组分布等尖端知识。林岚站在讲台上,神经紧绷如弦。每当专家抛出复杂概念,她需在瞬间完成三重思维转换:理解技术内核、匹配精准术语、组织流畅表达。当她用清晰中文复述完 “双鼠笼转子的启动特性”,台下爆发的掌声中,库德巴切夫重重拍了拍她的肩膀。这场持续两周的高强度口译,最终凝结成《旋转电机》译著。工作之余,林岚日夜伏案校对书稿,泛黄稿纸上除了专业术语的反复推敲,还写满从实践中总结的批注。著作发行时,库德巴切夫感慨:“若没有林岚同志,这些知识无法如此精准地传递给中国同行。”<br></div><div><br></div><div>然而荣耀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电力部单身宿舍距夜校足有十二站公交路程。每天傍晚六点,林岚抱着饭盒冲向公交站,在摇晃车厢里匆忙扒饭。深秋寒风透过车窗缝隙灌进来,她就着路灯复习电路公式,赶到教室时,围巾往往结着薄霜。课程结束后,她独自走在空荡街道,书包里的课本随着脚步撞击后背,催促她快些完成作业。</div><div><br>库德巴切夫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他记得某个暴雨夜,浑身湿透的林岚仍准时出现在翻译岗位;记得她在火车上蜷缩角落,一边翻译文件一边做微积分习题。终于有一天,这位素来严肃的苏联专家,看着林岚疲惫奔波的身影,向部领导提议让她回设计院工作。他深知,只有减少路途奔波,才能让这颗 “电力翻译之星” 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当林岚重新推开设计院大门,望着走廊尽头的夜校教学楼,眼眶不禁发热 —— 这段在部委的时光,那些在技术与文字间起舞的日夜,都成为她生命中最闪耀的勋章。</div><div><br></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r></b></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