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一名抗日小兵的人生足迹<br> <br> ——记王孝国老人的峥嵘岁月<br><br> 龚晋华<br><br> 在抗日战争即将迎来80周年胜利日的前夕,笔者有幸在矿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史宁的协调下,采访到了原阳泉矿务局四矿医院首任院长王孝国。说起晋城,自古以来就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美称。湍流不息的沁河水,环山而绕,碧波清潭,使人顿觉三峡胜景落太行!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王孝国就出生在这里。他不忘初心的事迹十分令人感动。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王孝国的故事尤为珍贵。今天,笔者以时间为轴线,倾情展现王孝国光辉的革命历程,大家就听一听他是如何从一个饱尝艰辛的长工蜕变为骁勇善战的勇士的英雄故事吧。<br><br> 饥寒交迫,风雨磨砺中的觉醒<br><br> 1931年5月19日,王孝国出生在山西晋城市大箕镇庄科村。他在家里排行老二,小名叫“二小”。两间粗粝的窑洞,肃穆地端坐山脚。旁边的几棵杨树,郁郁葱葱,枝蔓纵横交错,形成一条条空中隧道。这里,就是他的家。<br> 二小有着幸福的童年。他喜欢仰望一棵棵参天大树,被大树旺盛的生命力深深地震撼,真想让这些“绿”成为生命的保护色。母亲每每见他看得发呆,就把杨树枝条编成“花环”戴在他的头上,他像得了宝贝似的,满院子“大闹天宫”。<br>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个风光旖旎的小山村也未能幸免于难。曾经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及吱呀吱呀的辘轳井,都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加上连续三年的旱灾,老百姓一直过着“三块薯片一碗汤,粗糠野菜塞肚肠”的日子。苦日子总得想办法熬出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孝国的家人打听到长治市屯留县余吾镇二仙头村一户苗姓地主的二儿子因肺病而亡,为了更好地生存,父母无奈地把他送到苗家当“儿子”。没想到的是,王孝国由“儿子”一下变身为“长工”。他像个陀螺整日不停地被抽打着、旋转着。天幕低垂,曙光尚未露面,王孝国已开始挑水、劈柴、煮饭、喂马。当世界醒来,第一缕阳光已照到王孝国挑着五六十斤粮食的扁担上。县城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幽深,他沉重的脚步仿佛丈量着无尽的苦难与艰辛。新收的粮食带着田野的香气,那是消失在童年的味道。“卖——小米——”“卖——小米——”“香喷喷的小米喽”,一声,两声……字字铿锵,像锤子敲击在石板路上。路过的行人忽然一下子被小米的香味吸引了过来,围在担子的周围竞相买米,富裕人家多买几斤,囊中羞涩的也买个一二斤,仿佛不买上点带回家就是对袋中“金子”的一种亏欠。拖着羸弱的身躯,背着繁重的屈辱,王孝国一天往返两次,脚上磨出许多血泡,肩膀勒出丝丝血痕。他踽踽独行在人生的荒漠中,但从未被生活击垮,一直努力地找寻着属于自己的救赎和绿洲。<br><br> 以爱国之心,冠英雄之名<br><br> 1938年2月,日本鬼子侵占了晋南地区。本地百姓奋起反抗,先后纷纷主动加入到各个乡村组建成立的抗日救国牺牲同盟会组织,积极支援八路军后勤补给的队伍中。此时的王孝国怀揣着一腔赤子之血,像沁河一样沸腾起来。他摸摸鬓边的新发,似乎那就是晋城大地生出的一棵春芽……他借此机会逃脱了虎口,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小将。由于他年龄小,抗敌会给他分配的任务,经常就是给八路军送食物。中条山的狂风吹着他单薄的身躯,仿佛要将他吞噬。他的衣角在风中翻飞,犹如旗帜一般,脸颊被吹得通红,眼神却始终锁定在前方。他顾不上寒冷和饥饿,把食物紧紧地揣在怀里,让食物维持原有的温度。以最快的速度送给八路军,就是他重要的使命。有一次,一个老兵半开玩笑地说,你小子这么能干,就跟着我们打鬼子吧。没成想,一句玩笑话,王孝国却信以为真。“好男儿当上前线打鬼子”,他期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借此机会,他缠着老兵就是不放,老兵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哭笑不得的老兵在无奈之下,只好带着他找到连长求助。连长王得友看见他如此笃定,只好把他收下,安排王孝国到临时留守处,负责给士兵打水、送饭、扫地、洗漱。至此他正式参加了革命,成功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队伍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他成了最受欢迎的勤务兵。告别了过去,重塑自我接受了人生新挑战,开启了人生新篇章,这无疑成为他最有力量的精神支撑,由此拉开了自己的烽火人生的序幕。<br><br> 持续奋战,解放阳泉与南阳战役立新功<br><br> 抗日战争结束后,和平的曙光展现在眼前。留守处解散后,王孝国继续在部队服役。晋中战役发起后,在解放阳泉外围的一次战斗中,他积极配合战友们,接连炸毁了守敌的一座碉堡和一辆战车,冲破了敌人前沿阵地防守上的一个封锁缺口。最终,敌人在他们的重重包围中被全歼。战后,战友常东生忍不住颤抖地拉着他的手,“兄弟,要不是你,我们早就……”战争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双方战斗精神的较量。我军的胜利,源于有千千万万个像王孝国这样斗志高昂的战士。此次战斗,我军歼敌100余人,有1座碉堡内的敌人放下武器,20余人主动缴械。山峰变成了秃岭,树木被打光了,分不清哪是地堡哪是实际掩体,敌人的尸体漫山遍野。我军出于人道主义关怀,不仅妥善处理敌人留下的生活物资与武器弹药,还掩埋了全部敌方士兵的尸体。晋东工业重镇阳泉在浴火中重生,由此获得大解放。<br> 为了缓解陈粟兵团山东战场与胡宗南纵队进攻延安的战略压力、策应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敌人的心脏插上一把尖刀,王孝国所属部队发起了南阳战役。他们先到了南阳,围而不歼,攻而不破。部队在半夜战略转移时,摸黑退出阵地。行军大约二里路后,当部队准备过河的时候,连长发现少了王孝国,于是赶紧派了一个排的战士回头找,大家却发现他正在猫耳洞里呼呼大睡。“快!快!快!赶紧走!”听到如此焦急的声音,他一骨碌起来就走。二十分钟后,一排人终于追上了大部队。<br> 准备过河了,许多老百姓帮忙来试河水的深浅。如果一船一船地拉那么多人,太浪费时间。大家集思广益,水浅的地方人拉着人过河,水深的地方再让船运人。在百姓的积极配合下,天还没亮,所有人已全部顺利过河。<br> 其他主力部队负责攻打开封、郑州。王孝国所属部队负责阻击国民党的增援部队。部队半夜到了刘保庄以后,连夜紧急修筑工事。天刚亮,大家正在吃饭,突然间,一声刺耳的枪声响彻天空,碗筷在桌上轻轻颤动。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这一刻凝固了。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一个负责放警戒线站岗的战士突然闯进来,脸色凝重地喘着粗气报告道:“有敌人来袭!”大家听到后,立刻放下手中的碗筷,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迅速投入到战斗之中!枪声、呼喊声、脚步声汇成一曲壮烈的交响乐,奏响保卫家园的赞歌。无数战士冲向敌人,杀气斗志冲破云霄。虽然敌方的增援部队多次试图突破我军防线,但是由于我军戒备森严,加上地方百姓的有力援助,敌方的阴谋始终没有得逞。一直到晚上八点。当最后一次枪声响过后,整个战场陷入了沉寂。战士们的脸上露出胜利的笑容,他们相互拥抱、击掌庆祝。这一刻,他们再次赢得了战斗的胜利,更赢得了尊严和荣誉。最终,我军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开封和郑州顺利得到解放。<br><br> 喋血淮海,奋不顾身救战友<br><br>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的冲锋号角吹响。由于长期处于恶劣的战斗环境,许多同志得了蛔虫病。有的可以短时间疗愈,有的五六天也好不了。生命像块铁,越是敲打,就越能迸发火花。这时,王孝国又变身为战场上的一名急救员。每当战斗打响时,敌机就会赶来增援。一个夜间,我步兵连的尖刀排插入敌军宿营地的指挥机构心脏,包围了敌人的据点,缴获步机枪共150多支,俘敌200多名,还有大量的子弹和其他战备物资。<br> 18日凌晨,敌人向我方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袭击,他们出动了一个团的兵力,在10多架飞机、13辆坦克、80多门火炮的配合下,轮番发起冲锋,还用坦克向无名高地不断进行疯狂的轰击,随后用两个连的兵力分两路向我方阵地发起进攻,遭到了我方连部架在山麓上的山炮轰炸。不远处,战友闫俊月不幸中弹受伤,王孝国不顾自身安危,奋力赶到战士身旁准备给伤员包扎伤口。这时,空中一架敌机突然又投下一枚炸弹,危险来临时,为避免战友受到二次伤害,王孝国毫不犹豫地趴在战友身上,为战友挡住了飞弹。战友得救了,王孝国却被敌机炸得血肉模糊。他用舌头一舔,血是咸的,仔细一看,发现两条腿被炸伤了。硫磺味和血腥味呛得他喘不过气来,加上伤口不断地流血,他只好靠着两只胳膊艰难地向前爬去。当王孝国爬到宿营地时,天刚蒙蒙亮。此时,枪炮声仍然不绝于耳。他的两只腿使不上力,双手不仅被磨得皮开肉绽,还露出了骨头。经战地野战医院多方抢救,才将王孝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战后,野战部队为表彰王孝国的英勇事迹,给他荣记大功一次。<br></h3> <h3> 千帆竞发,枣木楔子觅秘径<br><br>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渡船划出来的。”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向国民党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渡江战役由此开始打响。战前,王孝国砍下一根根枣树枝切成小段,用小刀削尖后放进自己的挎包。有了这些堵弹洞的枣木楔子,战船即便被敌方枪炮打中也不会被江水吞没。王孝国望着远方,似乎觅获了战斗通向胜利的秘径。<br> 在江边的芦苇丛旁,许多百姓趁着夜色把自家的船只停靠在岸边,等待大部队渡江。随着总攻的红色信号弹射向夜空,刹那间,江面上千帆竞发,黑暗的江面被敌人的照明弹照亮,子弹在身边“嗖嗖”飞过,炮弹溅起擎天水柱,战船不时出现一个个弹洞。此时,王孝国的头脑,比江中的船只更加冷静。他赶快拿出枣木楔子,急中生智,用手榴弹当锤子,分秒必争地堵着弹洞。一个,两个,三个……一个个弹洞被他补得天衣无缝,一滴滴汗珠落下,汇入了眼前的江水里。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争!这是一场智慧与力量的战争!在王孝国的积极配合下,连队的战士们越打越有劲,兵贵神速,武汉三镇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br> 写到这里,笔者不由得想起鲁迅在《秋夜》中的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那是刻有精神密码的枣树,那是永远的枣树!<br><br> 壮怀岁月,金戈铁马出国门<br><br> 1949年12月21日,昆明保卫战宣告结束。王孝国跟随大部队驻扎在昆明。全军开始整顿集训,休养生息,部队开始开办学校。“爱祖国,爱人民;恨鬼子,恨叛徒。”“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战士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高歌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王孝国由原来的小学文化晋升到初中文化,还第一时间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50年2月20日,连队党支部领导经过认真考察,最终决定吸收王孝国为中共预备党员。<br> 1950年的阳春三月,王孝国跟随部队来到越南前线参加抗法援越战争。首都河内的满街尽是木棉花,一株株木棉树,枝头绽放着红艳艳的木棉花,红得像战场上的烈焰。由于严重的语言障碍,王孝国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误会。为了救治工作的顺利展开,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利用空余时间,学会了“uống nước đi(喝水)”“ăn cơm chưa à(同志,吃饭了没有?)”等日常越南语,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王孝国的精心护理下,伤员一个个顺利康复。他们再次返回一线战场,重新投入到打击法国侵略者的战斗中去。<br>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部队首长传达上级指示,要求医护人员支援朝鲜战争。王孝国第一时间积极报名要求入朝参战。部队领导考虑到他在解放战争期间多次受伤,婉言拒绝了他的援朝申请。但王孝国执着地再次向上级递交申请。最终,获得领导同意。1950年10月12日,王孝国随野战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从丹东出发,横渡鸭绿江,到达朝鲜新义州,开启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征程。<br> 当时,全国四个野战军划归为东北军区后,经过集训成立了五个医院,一个总院,四个分院,王孝国在第34分院。病房建立后立即开始接收伤员。一次,敌机突然来袭,王孝国举起冲锋枪就连续向敌机扫射。同一时刻,为了保护临时野战医院,我军地面防空部队打开了高空探照灯,把敌机的驾驶员照得看不见地下目标。瞬间,王孝国的双目同时失去观察目标的能力,慌乱之中部队的一辆救护卡车撞到了他的大腿上,顿时鲜血直流。幸运的是,裤兜中的一支手电筒起到了缓冲作用。当救护人员从他的裤兜中掏出变形的手电筒时,干电池已经被挤瘪。指导员拿着变形的手电筒对王孝国说,多亏了这支手电筒,不然的话你会伤得更严重。到现在,只要遇上阴雨雪天,他的腿就发麻发痛。<br> 王孝国的身体还没完全康复,就带着伤残的身体继续投入到救治伤员的工作中去。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更好地救治伤员,王孝国又突击学习了日常朝鲜语。他学会了“물 마시자(喝水)”“밥 먹었나요(吃饭了吗)”等常用词汇,极大地提高了与朝鲜百姓和伤员的沟通效率。一次,他在救治一名朝鲜伤员时,用“물 마시자(喝水)”安抚了伤员的情绪,使其配合治疗,最终成功康复。还有一次,他用“밥 먹었나요(吃饭了吗)”询问伤员的饮食情况,及时调整了伙食,帮助伤员恢复体力。<br> 在为美军战俘治病的过程中,王孝国又学会了日常用英语。他学会了“Drink water(喝水)”“Have you eaten(吃饭了吗)”等常用词汇。一次,他在为一名美军战俘治疗时,用“Drink water(喝水)”提醒战俘补充水分,避免了脱水的危险。还有一次,他用“Have you eaten(吃饭了吗)”询问战俘的饮食情况,确保其营养充足,体现了我军优待俘虏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br> 由于入朝初期,我军的保暖服装不够完备,在阻击敌人的战斗过程中,战士们经常整夜整夜地爬冰卧雪,守护在阵地前。他们白天穿的布棉鞋被融化的雪水浸透,晚上气温下降后结冰,许多战士手足冻伤后被截肢。而敌方的士兵身上穿着厚厚的皮大衣,脚下又有大头皮鞋保暖,在雪上还铺着厚厚的军用毛毯。在如此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志愿军战士依靠钢铁般的意志,最终获得了辉煌的战果,是何等英雄般的可歌可泣!<br><br> 尾声<br><br> 当笔者问起王孝国老人除了立过一次大功,还获得过什么荣誉时,老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说道:“我获得过无数次‘五好战士’的表彰。”如今,94岁的他,对“五好战士”的标准仍然倒背如流:一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好;二是群众纪律军民关系好;三是损坏公物照价赔偿好;四是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好;五是文娱活动带头好。说着说着,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歌,一边唱一边打着音乐节拍,陶醉在峥嵘岁月的回忆之中……<br> 从抗日战争的小兵到解放战争的勇士,从跨黄河过长江打遍全国,到昆明,再到抗美援越和抗美援朝,王孝国的一生是战火与荣耀交织的传奇。他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对祖国的忠诚,从太行山下的抗日烽火到朝鲜半岛的硝烟弥漫,他始终坚守在最前线,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奉献了一切。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英雄史诗,更是那个时代无数革命先辈的缩影,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br><br> 2025年5月13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