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与前苏联的历史分野中汲取智慧

江河钓翁

<h3>从中国与前苏联的历史分野中汲取智慧<br> <br>在历史的长河中,20世纪后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中国和前苏联,这两个曾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并肩前行的大国,在粉碎“四人帮”及思想解放运动后的历史进程中,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前苏联在一系列思潮冲击下解体,社会主义大厦崩塌;而中国则成功绕过历史转折时期的激流险滩,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转型,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鲜明对比,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从理论高度、唯物主义视角以及国家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进行深入剖析。<br> <br>从理论高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基石,但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前苏联在后期,理论逐渐僵化,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理解。例如在经济领域,将计划经济体制视为社会主义的绝对模式,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在政治体制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监督机制,导致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苏联在面对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时,无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在反乌托邦、反思现有政治架构以及亲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失去了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br> <br>中国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思想禁锢,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随后,逐步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利用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这种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使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br> <br>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前苏联在经济发展上,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经济上的困境是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然而前苏联在应对时,没有从实际出发调整经济结构,而是试图通过政治改革来转移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经济改革尚未取得成效的情况下,贸然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结果引发了社会动荡,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意识陷入混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存在的危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br> <br>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面对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随后,逐步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在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时,中国能够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促进自身发展。这种基于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态度,使得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前进,不断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br> <br>从国家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来看,中国的成功得益于几代政治家群体的高瞻远瞩和头脑清晰。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改革开放划定了底线和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确保了中国在改革过程中,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不会被西方的政治思潮所左右。在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时,中国共产党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没有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而是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br> <br>同时,中国共产党漫长的奋斗历史积淀也是重要因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群众基础。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使得党在改革开放中能够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br>  <br>前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不同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与时代发展和本国实际紧密结合;要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态度,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和战略;同时,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坚守国家发展的底线和原则,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断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继续书写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