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境内道路,也是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于唐开元年间形成;于唐天祐二年(905年)延伸;于民国12年(1923年)改建马路🍀</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宽10米🍀</p> <p class="ql-block">南音别称“弦管”“泉州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p><p class="ql-block">南音于200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9年9月30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唐开元年间,泉州西街“列屋成街”,街道格局初步形成🍀</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位于泉州西街176号,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开元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始建。1982年,开元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东西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p><p class="ql-block">东西双塔集建筑艺术、绘画、雕刻、宗教文化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宋式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沿线有姜母鸭、四果汤、润饼皮、上元丸、面线糊、蒜蓉枝等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润饼皮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当时捻军的活动范围延伸到泉州、漳州一带,由于兵荒马乱,没有时间准备祭品,便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所有的食物卷进面皮中,以此祭奠。所以,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2010年,泉州润饼皮制作技艺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上元丸别称“元宵丸”,古称“浮元子”,是将馅料混合拌匀,放入特制的工具中敲打成圆形馅料,然后沾水放进盛着糯米粉的圆盆内制作而成的特色食品。上元丸始于宋代,是元宵节祭祀、食用、待客的节令食品,取其圆形,具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的寓意🍀</p><p class="ql-block">面线糊是泉州本土特色小吃,以泉州为发源地,而后传至福建省各地,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面线糊以泉州乡下手工制作的超细面线和猪筒骨、虾、蚝、蛏、淡菜等味美质鲜的海产品为主材料,先熬汤后与面线煮成糊。2013年,泉州面线糊制作技艺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簪花围的起源地为坐落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的蟳埔一带,拥有近千年历史。2008年6月7日,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姜母鸭是泉州乃至福建地区的代表性美食,原为宫廷御膳,相传为商代名医吴仲所创,后流入民间,在闽台两地广为流传,吸收泉州烹饪技艺的精华,逐渐形成独具泉州特色的风味。姜母鸭是用麻油、烧酒、姜炖煮鸭肉制成,具有提气养神、滋养进补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蒜蓉枝始于清光绪年间,以优质面粉、纯正白糖、新鲜蒜蓉等原料,经六道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制成。蒜蓉枝香甜酥脆,具有唇齿留香的独特口味。 2016年,泉州小吃制作技艺(蒜蓉枝)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既是泉州历史第一街,也是泉州人文第一街🍀</p><p class="ql-block">如今的西街,千年的历史积淀之上,有着真实无修饰的市井生活,又有着时尚的文创业态,秉承泉州一如既往的包容力,焕发出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四果汤是闽南地区夏季消暑的重要饮品,制作方法为将石花膏刮成均匀的细条盛在碗中,加上红豆沙或芋泥等,加入一勺蜂蜜水。四果汤因原料包含各种时令水果、红豆、绿豆、薏仁、莲子、银耳、石花、仙草等而得名“四果汤”🍀</p> <p class="ql-block">西街保留着唐宋时期的脉络,她是地理上的唐朝。当人们厌倦那些快餐式的城市,鲜活地藏着古代泉州肌理的西街,会因其古朴醇厚的魅力更加吸引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