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介子</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04271</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5udkfk"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传承的曙光</a></p><p class="ql-block">封面与插图:Ai制作</p> <p class="ql-block">梗概:小说讲述了1997 年潢川弋阳古镇的沈青禾守着没落的“沈氏染坊”,从祖母遗物发现染坊 1958 年被查封线索。后染坊面临被拆,她借皮影戏灵感,经与各方艰难周旋,获多方支持。2023 年,在好友方琼帮助下,染坊筹备开业,传承之路开启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7 年 5 月,潢川弋阳古镇被梅雨缠得脱不开身。雨如煮糊的糖浆,不紧不慢地落,沉甸甸黏在古镇的黛瓦上,将整个镇子浸得湿漉漉、阴沉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沈青禾守着古镇里的“沈氏染坊”,她三十来岁,身形苗条,齐耳短发,眉眼间透着坚韧。自小,她便在染坊里玩耍,祖母忙碌的身影与染缸中幽蓝的液体,是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祖母总笑着告诉她,这染坊是沈家祖祖辈辈传下的宝贝,绝不能在她们这代人手里弄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天,沈青禾蹲在“沈氏染坊”门槛前,手持鬃毛刷,轻轻扫着竹匾里的蓝靛泥。这竹匾,是祖母生前最为珍视的物件,与染缸一同见证了染坊的兴衰。可此刻,染缸爬满墨绿霉斑,恰似她心中那些不愿提及的过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祖母临终前,偷偷塞给她一个铁盒。沈青禾一直珍藏着,今日不知为何,就想拿出来瞧瞧。她从染缸底部找出已生锈的铁盒,打开后,里面是一个泛黄信封,印着褪色的“光州日报”钢戳,竟是 1958 年的旧报纸。头条标题刺入她眼中——《沈氏染坊因浪费国家资源查封》。沈青禾心里“咯噔”一下,她实在不解,祖祖辈辈传下的染坊,怎就成了浪费资源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她继续翻动报纸,从夹层中掉出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一位穿月白衫子的少女站在染坊天井,身旁是个穿中山装的陌生男子。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1958.5.20,最后一批蓝靛,永别了。”沈青禾正看得出神,门外传来木梯“吱呀”一声响,她吓了一跳,慌忙将照片塞回盒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时,邻居王婶路过,瞧见沈青禾手中的铁盒,说道:“青禾啊,这老物件儿你还留着呢?这染坊的事儿,过去就过去了,别太执着,赶紧找个营生,好好过日子才是正理。现在这世道,都讲究大干快上,咱这小染坊,怕是跟不上趟喽。”沈青禾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王婶,我实在舍不得这染坊,这可是祖母一辈子的心血啊。您也知道,当年说咱浪费资源,可这染坊一直本本分分,哪就浪费了?”王婶叹口气,摇摇头转身离开:“唉,青禾,你还年轻,有些事儿,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那时候都在搞大跃进,啥都要集体化,咱这些小作坊,确实不好生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沈青禾望着王婶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失落。她明白,在旁人眼中,这日渐没落的染坊不过是个累赘,可对她而言,那是家,是根。她再次看向手中铁盒,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弄清楚染坊背后隐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沈青禾看着竹匾里渗出幽蓝液体的蓝靛泥,恍惚间,仿佛看到一个穿月白衫子的女子背影。她鬼使神差地推开地下室暗门,一股潮湿气息扑面而来。地下室砖墙上挂满褪色蓝染布,仔细看去,每块布料都印着模糊的“劳动改造”字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沈青禾满心疑惑,正思索间,仿佛见那女子转过身来,手腕上系着一根褪色红绳。她记得祖母曾说过,那是祖母与剧团武生定情的信物。女子神情慌乱,不慎打翻靛蓝缸,墨汁般的液体在青砖上迅速晕染开来,形状恰似这连绵不绝的梅雨。女子喃喃自语:“这手艺沾了墨,就洗不干净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沈青禾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目睹了过去的场景。她看到女子和武生在染坊拍摄“劳动模范”宣传照,突然一阵狂风刮来,女子的蓝布围裙被吹落。沈青禾跟着追到天井,听到女子正与武生争执。女子哭着说:“你说要带我私奔,可革委会明天就要来没收染缸,我们能去哪儿?现在大家都盯着呢,说咱这染坊是旧东西,拖了集体的后腿,要改造。”武生一脸焦急:“我已想好,我们去远方,重新开始,染缸没了就没了,只要我们能在一起就好。”女子却摇头:“没那么简单,这染坊是我沈家的命根子,我不能就这么一走了之。再说了,我们走了,以后孩子问起来,我怎么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沈青禾的手机响了,是好友方琼打来的:“青禾,你在哪儿呢?雨下这么大,别在外面待太久,小心着凉。你也别太钻牛角尖了,这染坊的事儿,说不定还有转机。”沈青禾回过神来:“我在染坊呢,没事儿,一会儿就回去。你说这染坊,怎么就走到这一步了呢?”挂断电话,沈青禾看着地下室的一切,越发觉得染坊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后,沈青禾在整理祖母遗物时,偶然发现一本旧账本,上面详细记录了染坊在不同时期的收支情况,还夹杂着一些奇怪符号和简短备注。沈青禾猜测这些或许与当年染坊被查封一事有关,可琢磨许久,也未能参透其中奥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天,沈青禾在古镇老街上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见到她,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后询问她是不是“沈氏染坊”的后人。沈青禾赶忙点头,老人长叹一声,缓缓说道:“当年啊,你祖母和那武生的事儿,闹得可不小。武生因为一些言论被批斗,连累了你祖母和染坊。可染坊被查封,背后还有别的缘由。那时候,到处都在搞运动,上面下来的指标,要把这些小手工业都整合,说是要提高生产效率。你祖母性子倔,不愿意把染坊交出去,就被扣上了浪费资源的帽子。”话未说完,老人便被一旁的家人叫走,只留下沈青禾呆立原地,满心疑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沈青禾决定拜访更多古镇里的老人,期望能找到解开谜团的线索。她一家一家地走访,耐心倾听老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尽管大多琐碎,但她听得格外认真。在一位老奶奶家中,老奶奶回忆起祖母年轻时的模样,说她心灵手巧、性格倔强,为了染坊可以付出一切。沈青禾听着,祖母的身影在她脑海中愈发清晰,对祖母的敬佩之情又多了几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7 年 5 月的一个暴雨夜,雨水“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窗户,仿佛要将世界淹没。沈青禾坐在染坊阁楼里,看着蓝靛泥突然结晶,结晶处露出内衬绣着的“1958.5.20”字样。她心里一阵发毛,颤抖着再次打开铁盒,找出祖母年轻时的日记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翻开日记,沈青禾的手忍不住颤抖起来。上面记载着武生被批斗后,祖母万念俱灰,最终吞服蓝靛,自尽于染缸之中。沈青禾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怎么也没想到,祖母的一生竟如此悲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就在此时,暴雨声中,沈青禾仿佛听到阁楼传来织布机的声音。她心中一惊,顺着声音找去,只见一块泛黄染布上缓缓浮现出字迹:“当你读到这些,我已化作染缸里的第三滴蓝。记住,红绳在……”沈青禾正琢磨这话的意思,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了角落。她惊恐地看到,一个穿月白衫子的虚影出现在眼前——竟是年轻时的祖母。虚影缓缓抬起手,指向染缸底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沈青禾犹豫片刻,还是走近染缸,伸手摸索。果然,摸到了武生的铜烟嘴与半块刻着“革”字的玉佩。她拿着这些物件,心中五味杂陈。这时,门突然被一阵大风吹开,雨水灌了进来。沈青禾打了个寒颤,意识到这个暴雨夜注定不平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突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沈青禾心头一紧。门被猛地推开,是表弟阿强。阿强浑身湿透,喘着粗气说道:“表姐,不好了,镇里说要开发这块地,染坊要被拆了!说是要建旅游景区,这一片都得拆。”沈青禾瞪大双眼:“什么?怎么会这样?阿强,你是不是听错了?这染坊可是有年头的老东西了,怎么能说拆就拆?”阿强无奈地说:“我亲耳听到的,镇上的人都在传呢。”沈青禾望着染坊,泪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她不知所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沈青禾一夜未眠,天一亮便匆匆赶到镇政府。在政府大楼里四处打听,终于找到负责拆迁规划的办公室。办公室里,一位年轻工作人员接待了她。沈青禾焦急地诉说着染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志,这沈氏染坊从我太爷爷那辈就有了,见证了咱古镇好几代人的生活。它不仅仅是个染坊,更是我们古镇文化的一部分啊。您看能不能想想办法,别拆这染坊?”工作人员无奈地表示:“沈小姐,这是上面的决定,旅游景区建设已经在推进,规划都做好了。而且开发也是为了让古镇发展得更好,吸引更多游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沈青禾不甘心,又去找了其他几个部门,得到的答复都差不多。有人劝她接受现实,拿一笔拆迁补偿款重新开始。但沈青禾拒绝了,她觉得染坊是祖母的心血,是沈家的根,绝不能就这么消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为染坊去留焦急奔走的日子里,沈青禾偶然听说镇里的文化节上会有潢川皮影戏表演。她心想,或许能从这传统艺术里找到保住染坊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化节那天,沈青禾早早来到表演场地。场地里坐满了人,大家都期待着皮影戏开场。不一会儿,灯光暗下来,皮影戏开始了。这次表演的剧目叫《蓝靛魂》,随着艺人的操控,皮影在白色幕布上生动地演绎着故事。唱词里讲述着一对恋人守护染坊,用神奇的蓝靛染出的布能保佑一方平安。但后来,因一些变故,染坊遭遇危机,恋人也被迫分离。可他们的灵魂一直守护着染坊,等待着有缘人来解开谜团,让染坊重获生机。沈青禾听着唱词,心中一动,觉得这故事似乎与自家染坊的经历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表演结束后,沈青禾找到皮影戏艺人,与他聊起《蓝靛魂》的故事。艺人告诉她,这个故事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已不太清楚,但一直在潢川民间流传。沈青禾越发觉得其中有文章,她想,或许可以利用这个传说,结合染坊的历史,打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说不定能改变染坊被拆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回到染坊,沈青禾在整理杂物时,发现了一台落满灰尘的织布机。她仔细擦拭着织布机,突然注意到梭子上刻着“永结同心”四个字。沈青禾想起之前关于祖母和武生的种种线索,猜测这织布机可能就是武生留给祖母的遗物。看着这台织布机,她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仿佛能感受到祖母和武生之间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沈青禾决定把织布机作为染坊文化展示的一部分,同时开始收集整理染坊的历史资料,准备向镇里申请将染坊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镇里相关部门认为染坊的历史资料不够充分,而且改造需要大量资金,对她的申请并不看好。</p><p class="ql-block">沈青禾没有放弃,她开始在网上发布染坊的故事,详细讲述染坊的历史变迁、独特工艺以及与古镇的深厚渊源,还配上了染坊的老照片和自己拍摄的蓝靛染布过程的视频。一些热心的网友给她提供了建议,还有人帮她联系了一些文化保护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沈青禾结识了一位研究地方文化的学者——林教授。林教授对染坊的故事很感兴趣,他帮助沈青禾整理资料,还带着她去拜访了一些专家。在学者和专家的帮助下,沈青禾的申请材料变得更加完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沈青禾还积极与镇里的开发商沟通。开发商提出拆除部分传统建筑,建造现代化商业设施的苛刻条件,这与沈青禾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初衷严重冲突。沈青禾据理力争:“染坊是古镇文化的瑰宝,如果过度商业化改造,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韵味和价值。游客来这里,是想感受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商业街。”开发商不以为然:“沈小姐,我们也是为了古镇的经济发展考虑,传统的东西不改变,很难吸引游客,也赚不到钱。”沈青禾没有退缩:“我理解您的想法,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在保留染坊主体建筑和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发一些周边产品,打造体验式旅游项目,这样既能传承文化,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双方僵持不下,谈判陷入困境。</p><p class="ql-block">资金筹集也困难重重。银行拒绝贷款,认为染坊改造风险大,回报周期长。潜在投资者因担忧市场前景中途变卦。沈青禾参加文化创业比赛,想获奖金支持染坊,却因缺乏商业经验屡屡受挫。</p> <p class="ql-block">方琼一直坚定地支持着沈青禾。方琼童年时因一块漂亮的蓝染布对传统手工艺心生向往,这成为她帮助沈青禾的动力。然而,她工作上面临晋升压力,在平衡工作与帮助沈青禾之间十分纠结。有一次,公司安排她负责一个重要项目,与她帮沈青禾去文化保护组织沟通的时间冲突。方琼陷入两难,她对沈青禾说:“青禾,我真的很想帮你,可这个项目对我的事业发展很重要。但我又怕你这边忙不过来。”沈青禾理解地说:“琼,你去忙你的吧,我这边自己先顶着。你放心,我不会轻易放弃的。”方琼看着沈青禾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决定先帮沈青禾。她向公司请假,带着沈青禾整理的资料去文化保护组织,详细介绍染坊的情况,争取到了组织的初步认可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位研究地方文化的林教授,小时候在古镇目睹染坊的辉煌,从此对地方文化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在帮助沈青禾的过程中,他遭到学术质疑,有人认为研究染坊文化没有学术价值,但他不为所动。他对沈青禾说:“青禾,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染坊文化是地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它的价值,让更多人了解。”林教授为了找到支持染坊文化价值的有力证据,查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甚至远赴外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一本古老的地方志中发现了关于沈氏染坊的记载,证明了染坊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为染坊的保护提供了关键依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染坊筹备开业阶段,又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装修时,工人发现染坊地下有一处隐蔽地窖,里面存放着一些古老染布工具和神秘染方。但地窖因年久失修,部分结构坍塌,需要专业团队清理和修复,这不仅增加资金压力,还可能导致开业时间推迟。沈青禾看着坍塌的地窖,心急如焚:“这可怎么办?本来资金就紧张,现在又出了这档子事。”方琼安慰她:“青禾,别急。我们先找专业的团队来评估一下,看看能不能想办法解决。说不定这地窖里的东西,能成为染坊的一大亮点呢。”沈青禾深吸一口气,点点头。她们四处打听,找到了一家口碑不错的古建筑修复公司。公司负责人实地考察后,给出了一个修复方案,但费用超出了她们的预算。沈青禾和方琼又开始四处寻找资金支持,向一些文化基金组织申请资助,经过多次沟通和努力,终于获得了一笔专项资金用于地窖修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邀请老师傅来指导游客参与蓝靛染布时,有位老师傅因家人担心安全问题,反对他前来。沈青禾和方琼多次上门沟通,向老师傅及其家人说明情况:“李师傅,您的手艺是咱染坊的招牌啊。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手艺了解的越来越少,您要是能来指导,那对传承蓝靛染艺意义重大。而且我们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您的安全。”老师傅的家人还是有些犹豫:“闺女啊,不是我们不愿意帮忙,实在是他年纪大了,我们怕他累着,也怕出意外。”方琼笑着说:“阿姨,您放心。我们会安排专人照顾李师傅,工作时间也会根据他的身体情况来调整。这染坊要是能重新开起来,也是为咱古镇争光啊。”经过多次劝说,老师傅和家人终于被她们的诚意打动,同意前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与学校沟通文化传承教室事宜时,学校领导认为染坊文化课程会占用学生学习主科时间,对此并不积极。沈青禾和方琼邀请学生实地参观染坊,展示染坊文化魅力,组织学生参与简单染布活动。学生们对染坊充满好奇,玩得不亦乐乎。沈青禾对学校领导说:“校长,您看孩子们对染坊文化多感兴趣啊。这不仅能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而且我们可以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不会影响他们正常学习的。”学校领导看到学生们的热情,态度有所转变:“沈小姐,方小姐,你们的想法确实不错。但还是要以学生的学业为主,我们可以先尝试开设一些兴趣小组,看看效果。”沈青禾和方琼高兴地说:“好的,校长。我们一定会把课程安排好,不辜负您的信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之后,沈青禾和方琼根据学校的要求,精心设计了染坊文化兴趣小组的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蓝靛染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与开发商谈判新合作模式时,开发商提出要占据大部分利润分成,沈青禾据理力争,列举染坊文化价值、未来市场潜力等因素。沈青禾认真地说:“染坊的文化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吸引游客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古镇的文化底蕴。我们前期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金进行修复与推广,合理的利润分配才能保证染坊持续发展,为景区带来长期效益。”开发商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后说:“沈小姐,你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投入的资金也不少,承担的风险更大,利润分成方面,我们还是需要再考虑。”沈青禾见状,拿出一份详细的市场调研报告和盈利预测分析:“您看,根据我们的调研,染坊带动的文化旅游项目前景广阔,长期来看收益可观。如果利润分配不合理,我们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和项目创新,最终可能影响整个景区的吸引力。”经过多轮艰苦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妥协,确定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利润分配方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沈青禾平日里喜欢在闲暇时坐在染坊角落阅读古籍,从古籍中寻找染坊技艺的灵感。有一次,她从一本古书中发现一种失传的蓝染配方,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复原出独特的蓝染效果。她兴奋地对方琼说:“琼,你看!这种颜色和图案太特别了,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染坊。我们可以把这个作为特色产品推出。”方琼看着染好的布料,赞叹道:“青禾,你太棒了!这说不定能成为染坊的一个卖点,让我们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方琼正在经历一段异地恋,她的恋人希望她能离开古镇去大城市发展,这使她在帮助沈青禾和追求个人感情生活之间摇摆不定。一次,恋人来到古镇,看到方琼为染坊付出的努力,心中不满,与方琼发生激烈争吵。恋人着急地说:“琼,我在大城市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也为我们的未来做好了规划。你在这里帮她忙,什么时候是个头?我们的生活怎么办?”方琼也很委屈:“我知道你的想法,可青禾现在真的很需要我。染坊对她来说,是整个世界。而且这里也是我的家,我对传统手工艺也有感情。”两人陷入痛苦抉择,但最终她意识到自己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以及对沈青禾的友情,决定留下来继续支持染坊。她对恋人说:“亲爱的,我想清楚了,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和青禾一起把染坊做好。这不仅是为了她,也是为了我自己的梦想。你能不能理解我?”恋人看着方琼坚定的眼神,无奈地叹了口气:“我尊重你的决定,但希望你不要后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位研究地方文化的林教授,曾因研究方向不被认可,论文多次被拒。在对染坊文化深入研究过程中,他从祖母坚守染坊的精神中获得力量,重新调整研究思路,将染坊文化与当地历史发展相结合,最终取得学术突破,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论文。他兴奋地告诉沈青禾:“青禾,我的研究终于得到了认可!这都多亏了染坊的故事,它让我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我会继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染坊文化的价值。”沈青禾感激地说:“林教授,真的太感谢您了!您的研究成果对染坊来说意义非凡,也让我们更有信心把染坊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3 年 5 月,距离染坊被拆的危机已经过去了好些年。沈青禾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可心里始终放不下染坊。她将修复好的铜烟嘴捐赠给了潢川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讲解员说:“这是 1958 年染坊遗址出土的,旁边还有半块染缸残片,检测出高浓度蓝靛成分。”沈青禾听着,思绪飘得很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她走出博物馆,五月的梅雨依旧下个不停,正冲刷着玻璃幕墙。沈青禾在玻璃幕墙的倒影中,仿佛看到穿月白衫子的女子与穿中山装的青年背影渐渐重合,雨丝在他们之间仿佛织成了靛蓝丝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沈青禾摸了摸口袋里的安眠药瓶,那是今早从祖母旧衣箱找到的。这些年,因为染坊的事,她的精神一直高度紧张,常常失眠。看着这瓶安眠药,她心中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她深吸一口气,走向雨幕深处。此时,织布机声混着 1958 年的劳动号子,在梅雨中渐渐碎成涟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突然,沈青禾听到身后有人喊她的名字。她转过头,看到方琼站在不远处,微笑着看着她。方琼走上前说:“青禾,我找你好久,镇里现在打算恢复一些传统手工艺,你有没有兴趣重新把染坊开起来?”沈青禾愣住,眼中闪过惊喜:“真的吗?可我……”方琼笑着说:“别犹豫了,我相信你可以的,这也是祖母的心愿不是吗?而且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支持,还有那么多喜欢染坊文化的人在期待着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沈青禾看着方琼,又看看雨中的城市,泪水模糊了双眼。她知道,这或许是染坊的机会,是传统与现代和解的机会。她紧紧握住方琼的手,仿佛看到未来染坊重新开张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之后,沈青禾和方琼全身心投入染坊筹备。沈青禾精心规划染坊布局,将其分为传统染艺展示区、手工体验区和文化传承教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传统染艺展示区,她精心陈列老式染布工具,配上详细文字介绍工艺流程。把有“劳动改造”字样的蓝染布、祖母日记等物件作为珍贵文物展示,讲述染坊故事。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区域展示林教授的研究成果,让游客更深入了解染坊的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手工体验区准备充足原材料和工具,邀请老师傅指导游客参与蓝靛染布。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沈青禾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比如让游客自己设计图案印染,评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给予奖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教室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材,从蓝靛的种植、采摘,到染布的技巧、文化内涵,都进行详细的讲解。还与学校合作,定期组织学生来上课,培养对蓝靛染艺感兴趣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方琼负责宣传推广。她联系各大媒体和旅游平台,制作精美的海报和视频在网络传播。海报上,古老染坊在梅雨滋润下古朴神秘,蓝靛染布随风飘动,吸引众多网友关注。她还组织了线上直播活动,邀请沈青禾和老师傅们讲解染坊文化和技艺,与网友实时互动,解答疑问,进一步扩大染坊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尽管资金紧张,镇里扶持政策有限,银行贷款和寻找投资都困难重重,但沈青禾和方琼没有放弃。就在她们感到绝望时,一位被沈青禾坚持打动的企业家联系她们,表示愿意投资。企业家认真地说:“我关注你们很久了,你们对传统手工艺的执着和努力让我很钦佩。染坊不仅有文化价值,还有很大的商业潜力。我相信在你们的努力下,染坊一定能发展得很好。”有了资金支持,染坊筹备得以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开业日期临近,沈青禾和方琼越发忙碌。她们仔细检查染坊装修布置细节,培训工作人员。沈青禾反复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热情耐心地为游客讲解,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染坊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开业那天,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染坊门口摆满鲜花和祝贺条幅,围满游客和当地居民。沈青禾和方琼站在门口,迎接每一位客人。看着热闹场景,沈青禾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染坊,看着熟悉的染布工具和蓝染布,眼中闪烁着泪花。他对沈青禾说:“姑娘,谢谢你,让我们这些老人又看到染坊的希望。这染坊,是我们这代人的记忆啊。”沈青禾微笑着说:“大爷,这是我应该做的。染坊不仅是我家传承,也是古镇文化瑰宝,我一定会好好守护。未来,我们还会不断努力,让染坊走得更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游客们在染坊里好奇地穿梭,有的在传统染艺展示区仔细观看古老工具和文物,有的在手工体验区亲手尝试染布,孩子们在文化传承教室里认真听着讲解,不时提出有趣的问题。沈青禾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欣慰,但同时也深知,染坊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如何持续发展、传承下去,仍是摆在她面前的巨大挑战。她望着远方烟雨朦胧的古镇,陷入了沉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