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字:三横一竖里的千年风云

THK

<p class="ql-block">三横一竖里的千年风云:聊聊“王”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觉得“王”字简单得不可思议——不过三横一竖,却藏着中国几千年的权力密码。它像一个时光胶囊,从青铜时代的斧钺,一路走到今天的游戏昵称,始终在变,又始终没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甲骨文里的“王”,乍一看像把斧头。考古发现,商代的玉钺常随葬在王墓里,斧刃朝下的样子,和“王”字如出一辙。那时候,握着斧头就是握着生杀大权,“王”字带着一股原始的暴力美学。到了西周,金文里的“王”突然变得规整,最上面一横粗得醒目,有人说这三横代表天地人,中间一竖贯通,成了“王道”的象征。原来冰冷的武器,就这样被赋予了哲学意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还可以表示: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人的人。春秋战国,“王”字开始热闹起来。诸侯们纷纷称“王”,楚庄王、越王勾践……这个字不再是周天子的专属,权力的含金量跟着贬值。可儒家又给它注入新内涵,孟子说“保民而王”,把“王”变成了理想政治的代名词。唐朝为了避武则天的讳,还折腾过把“王”字中间一竖去掉,结果没成,反倒证明这字早已扎根文化深处,改不掉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王”字慢慢走下神坛。汉代以后,“王”成了大姓,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周灵王太子、商王比干的后代。民间信仰里,“王”也忙得很:道教有四大天王,木匠拜鲁班为“巧圣先师王”。到了今天,“王”字更是彻底变了味儿,“隔壁老王”成了调侃,“王者荣耀”成了游戏等级,曾经威严的句子,在网络世界里成了轻松的玩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化学中的强腐蚀剂“王水”,由三份浓盐酸与一份浓硝酸组成,这也给“王”字添了几分别样的“威力”。有意思的是,腓尼基字母里代表“王”的符号,最初是个牛头,和咱们用斧头造字异曲同工。原来无论东方西方,老祖宗都爱用具体物件来象征权力。但“王”字最特别的,是它能从暴力工具,变成哲学符号,最后成了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印记。每次写下这个字,指尖划过的不只是笔画,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政治文明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