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追逐与蜕变

桑葉青青

<p class="ql-block"> 一、杨永超艺术历程简说</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艺术是生活的形像反映,那么永超这次的绘画作品就是这个定义的证明。我目睹他成长的过程,当然不仅仅只是孩童时我们嬉戏的回忆。最近,他悄悄告诉我想出一本画册,叫我帮写上点文字,看上去是认真的样子,他本有着务实的性情,这点是毋庸质疑的。在这个独特的情愫层面,我答应了他,随便谈谈观赏他的风景油画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梦啊,记忆犹新!总是在风清月明的晚上回荡起。6岁时永超无意地从家里拿了两支铅笔,由此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随后的日子里,家中的墙上、地上都有他刻画过的痕迹;小学老师杨朝海发现了他的这个禀赋,一直鼓励与支持着他。上初中时,母亲答应了让他参加绘画班的请求。夜幕降临了,风儿带来一丝芬芳,春天的脚步近了。我又想起了麻园,那曾经聚集众多艺术群体的地名,随着城市变迁慢慢退出了辉煌的舞台。2010年10月末他们云南艺术学院校区多搬到呈贡雨花村,永超也去了呈贡读书,我久居城区巫家坝,我们之间的走动会少了些,因为麻园对我们来说是极其方便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艺术所展现的世界是一个偶然性的世界,不是一个逻辑必然性的世界。“也许爱并不专一”,他不愿做艺术审美中的偏食者。在不同的表现手法上,他学习了很多画种后,也表现了不同的题材和内容性。这时,彷徨与徘徊期结束了,2010年10月初大理云龙县写生他蜕变了,这次蜕变得益于他的专业老师王玉辉的指导,与他自己探索的结果,他开始对色彩的认识得到了空前倍感清新的洗礼。他开始了风景油画创作,进入狂热的爱恋里。至此,他的艺术道路不再一味的重复和模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艺术的生活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他从素描的光影线条中走来,又向水彩的晕染里奔跑,继而又受到了版画的熏陶,随后转向风景油画的思考与实践中来。我想绘画的艺术不在于绘画的题材与内容,而在与绘画的本身和绘画的人是谁。他始终保持着善良的心境,这种心境产生的品格一直指导着他做事的细腻与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培养出悲天悯人的思绪性情。艺术的发展是不断积累、不断创新和不断超越的过程,因此他一直刻苦的学习着思考着风景油画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语境和自己的格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永超酷爱游山玩水,这自然奠定了他对大自然的平川山河的风貌特征有了准确的概括。遥想石涛当年“搜尽奇峰打草稿”,永超也在乐此不疲的尝试着,这种尝试也是他带着速写本一路走来沉默的观察着体味着的经验上的灵魂升华。他在很多次采风写生的行走中总是汗流浃背,存在着体力不支现象,像一阵风能把他吹到似的。我并不是说他瘦弱的缘故,即便他确实体型纤弱,这其实是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这种努力和追求使他不断思考着如何去表现的艺术语言,在画面上表现出色彩与光线在心灵上的颤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性的智慧就是通过感性画面,通过直觉经验,达到对生活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洞悉。”杨永超在艰苦的的学习中找到的乐趣,他走着时没有了孤寂。我们看到的是他用画笔回归母体,用爱吟诵大地,他离自己内心的家园更近了。</p> <p class="ql-block"> 二、杨永超绘画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清峰”,在对于情的理解上;绘画本身所隐含的东西,就是通过颜色和颜料的组合与关系产生真实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让你发挥想象。尽管他没有写过诗,他其实是一如既往的在画诗。不知你们觉察到了没有?我是看到了的。幽谷中传来了鸟鸣;旷野上牛马儿在奔跑;也许鱼儿欢快的跳了一场舞,水面上出现过微波涟漪。草丛里躲藏着的蟋蟀嗤嗤作响,它们是在歌唱!迎面吹来的风和滴落的露水是奏起和谱过的乐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是不满足纯形式的视觉感受,他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让意境与形式美结合;这时题材已经显得无足轻重了。他的风景油画富有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我们生活过和走过的地方,在他的手中表现出独有的生命力,这渗透着他解读自然的智慧。印象派把黑、白、灰脱离了色彩范畴,永超在对比版画创作的规律认为黑白相互依存、无法割舍。他用黑、白、灰在画面上进行了有趣的分布,充分发挥了色彩在画面上和谐的节奏感和加强了魅力。这种注重色彩的真实性不等于形式的真实,表现的真实,物理的真实了,而是实现了一种心灵对话的真实,此时他的感受形成了比对象本身更高度的真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素净附和着温润与空灵剔透之美是我对永超作品的粗略概括。“近山取其质,远山取其势。”在身段体型和运动感表现的同时,他注意到具体事物间的抽象形式结构的关系,色彩的冷暖呼应、浓缩、扩散,形体的起伏、曲直等。他作画时用大刷子处理天空与远景,随着音乐的节奏他陷入沉思之中反复揣摩景物在画面上组合的恰当位置,再利用刮刀来塑造和表现堆积着的重彩处,作品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厚重之感和轻盈之态。在这些丰富的色彩前提下,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能有音乐催化的结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为人们提供美感而创作的。他深入生活与自然的创作,和同时代的人们呼吸着,从现实中汲取了诗情。可以比喻为:“未成调先有情,未备具象先有形”吧!我们知道:“自由终极价值而没有现实维度的艺术很可能是概念化,观念化,过分感伤的艺术”。艺术的创作是不能离开观察自然和体验生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痴迷摄影又是他的另一特点,他深深影响和感染着我与身边的一些朋友,与他在一起我们没有语言障碍,在与他交流绘画与摄影时反而都显得具备温文尔雅的气质了。在这个躁动不安的时代,永超还能坚持绘画,并表现平静安然与恣意的绘画风格确实难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能力和人的认知能力、意志能力是截然不同的情感判断能力”。我粗疏寡学,只能局限性地对永超风景油画认知这么多,在评论永超绘画作品时,发现他的作品思想不是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艺术的间接表达。当然,不必去想那么多,单单欣赏觉得好看也未尝不可! </p><p class="ql-block"> 2012年2月14日巫家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