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马灯照亮的中国》</b></p><p class="ql-block">海珠区江海街45年党龄</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党员讲故事》</b></p><p class="ql-block">易铁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0年5月英国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访华,在北京对毛泽东主席说“您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啊!”</p><p class="ql-block">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是在大型史诗《东方红》中的一段歌词。因此,“四渡赤水”也是长征胜利的主要象征!也是长征路上的伟大转折。因为,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经过3天的激烈讨论,遵义会议增选了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p><p class="ql-block"> 从1935年1月29日开始“一渡赤水”,到2月18日开始的“二渡赤水”,特别是2月24日至28日历时5天的战斗,红军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中央红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加八个团,俘敌约3000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一次胜利。”当时的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回忆说“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毛主席的正确路线,是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毛主席巧妙地指挥了“四渡赤水”中第1次和第2次都很成功,也充分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可是,经过3天激烈讨论的遵义会议,增选了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在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取得了“一渡”和“二渡赤水”的伟大胜利,不足两个月的时间,红军出现了“极度危急!”</p><p class="ql-block">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苟坝村召开会议,讨论是否攻打“打鼓新场”的问题。会上,毛主席力主放弃攻打计划。</p><p class="ql-block"> 1959年4月5日毛主席在八届七中全会的讲话上说:“比如苟坝会议,我先还有三票,后头只有我一票,我反对打打鼓新场,要到四川绕一圈,全场都反对我。那个时候我不动摇,我说,要么就听我的,我要求你们听我的,接受我的这个建议。如果你们不听,我服从,没有办法。”</p><p class="ql-block"> 据遵义会议旧址讲解员介绍:当时,毛泽东主席还发了火说:你们不听我的,我就不干这个前敌委员会政委了。当时,有说还冲着毛主席说:不干就不干!还集体举手表决通过!(其实,这个政委毛主席上任才六天!)尽管如此,毛主席并没有放弃他无比伟大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他还是半夜时提着马灯,走着窄小而凄凉的田间小路(现在立了一块牌子叫“毛泽东小道”,2018年和2024年我专程去参观过两次!)找到了周恩来。</p><p class="ql-block"> 据中央档案馆的档案记载:1943年周恩来同志谈到此事,说毛主席坚决反对那个(打打鼓新场的)军事计划。1972年周恩来再次谈到:第二次从遵义出发,大家一致要打驻守在打鼓新场的敌人。“硬要去打那个堡垒,只毛主席一个人说不能打。”会后毛主席“半夜里提马灯又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一早再开会议,把大家说服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毛主席是怎么判断不能打呢?毛主席的分析是:</p><p class="ql-block"> 一、因为打鼓新场敌军有一个师的兵力,而且还有坚固的城墙和碉堡,尤其是地形对红军不利,红军的攻击能力发挥不出来!中央红军连最后一门炮,因为太重,也在长征路上丢弃了,只有步枪和手榴弹,而且数量也有限!凭武器装备,不能强攻固守之敌,只能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攻打这个堡垒,不仅是难攻下来,还会造成红军很大的伤亡损失!</p><p class="ql-block"> 二、蒋介石已经坐镇重庆,指挥调集了周围国民党军队有40万多人,快的只有半天即到,慢的也仅天半的路程。如果打一两天,红军将“腹背受敌”!多十几倍的敌人加美式装备,红军将处于相当危急的险地!</p><p class="ql-block"> 一比十九!被孤立了的毛泽东以极其崇高的历史使命和革命责任,坚持真理,敢于担当!半夜里提着马灯去说服周恩来,毛主席提着马灯到周恩来住处不久,朱德也觉得不能打,也来找周恩来。红军的侦察兵也先后回来报告的情况,正如毛主席所分析的。所以,第二天一早又开紧急会议。把大家说服了,才取消的那个相当危险的军事计划。</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点就是,毛泽东在2月5日至9日召开的扎西会议前后,他在内心里已经形成了“要彻底摆脱国民党军队围堵的战略计划”,如果一打,他的伟大计划很可能会泡汤。</p><p class="ql-block"> 随后再次紧急召开的“苟坝会议”决定取消攻打打鼓新场,才有了后面的“三渡”和“四渡赤水”!</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在十分困难和险恶的环境下,指挥了一系列的抗日大战和解放战争战役。 特别是在遵义的“苟坝会议“,在1比19处于“绝对孤立”的情况下,半夜里提着马灯去找周恩来,以极其崇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坚持真理,敢于担当,避免了红军的“空前危局”!并以“四渡赤水”的高超指挥艺术,成功甩开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中央红军长征的伟大转折。体现了他自己也认为是“最得意”的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苟坝会议旧址外,耸立着“马灯照亮的中国”这无比深沉、极其危急,像黑暗中一点点烛光,却能够托起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光明,求得解放的七个大字,使每一个到苟坝会议旧址参观的人民,无一不为在多少次危局中,挽救中国和中国人民命运的毛主席,深深地心怀感恩和敬意!正如朱德总司令对毛主席概括的十个字一样:“每当危难急,赖以转为安”!</p>